安史之亂,郭子儀等九節度使率兵20萬,卻爲何打不過史思明的5萬兵馬?

微笑琳----


唐乾元二年(759)三月,郭子儀、李光弼、李嗣業等唐軍名將率領的九節度20萬大軍,在鄴城為史思明所敗,諸軍皆潰,成為唐軍在安史之亂中哥舒翰靈寶之戰後的又一次戰略決戰慘敗。叛軍重新勢大,大唐朝廷也由此基本喪失了徹底平定安史之亂的能力。鄴城之戰也成為唐朝後期100多年藩鎮割據的前奏。

唐軍在這次關鍵戰役中的慘敗,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組織圍攻鄴城時間過晚,讓安慶緒恢復了實力,唐軍圍城久攻不下師老兵疲,二是唐軍舉國之兵缺乏統一指揮,三是安祿山叛亂起來特別是史思明再次叛亂後,唐軍中的胡漢矛盾和對立在關鍵時刻嚴重影響了唐軍戰鬥力。

(鄴城之戰形勢圖)

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至德二年(757)九月和十月,唐軍先後收復長安洛陽,隨後史思明也投降歸順,被封歸義王,安祿山叛亂看起來馬上就要徹底平定了。剛剛從洛陽逃出的安慶緒手中實力很有限,但唐軍並沒有抓住這個機會徹底消滅安慶緒。安慶緒逃回鄴城後收攏兵力,實力大大增強。一直到將近一年後乾元元年(758)九月,唐朝廷才組織大軍討伐安慶緒,隨後在衛州大敗安慶緒軍,乾元元年(758)十月,唐朝大軍開始圍攻安慶緒的老巢鄴城。

但安慶緒的實力已經得到很大恢復,在唐軍圍攻安慶緒的同時,史思明已經再次反叛大唐朝廷,唐軍在攻城的同時時刻也面臨著史思明援軍來援的風險。攻打堅城的同時要防備強大的外部援軍,軍事上的形勢相當不利。

從乾元元年(758)十月到乾元二年(759)三月,唐軍五個多月時間的攻城雖然讓安慶緒處境相當困難,但最終也沒有攻下鄴城。唐軍在攻城戰中也損失很大,名將鎮西節度使李嗣業戰死。李嗣業是出身於安西的名將,曾經參與過怛羅斯之戰,征戰萬里功勳卓著,安史之亂爆發後帶領一部分安西軍入援與叛軍作戰。

長期攻城不下,損失很大,唐軍的士氣也受到很大影響。

唐軍這次討伐安慶緒,基本動員了所有能參戰的有戰鬥力部隊,可謂舉國之兵盡出。從軍事上考慮,大軍必須設置統一的統帥,令行禁止才能正常作戰。但朝廷對舉國之兵讓一人掌握不放心,沒有設置統帥,只讓宦官擔任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作為監軍居中聯絡協調各軍。一隻缺乏統一指揮的大軍,在戰事關鍵時刻自然會爆發出戰場上致命的種種問題。

唐軍的九節度大軍,最有戰鬥力的郭子儀的朔方軍、李光弼的河東軍、以及李嗣業的鎮西北庭軍,其中以郭子儀的朔方軍最為重要。安史之亂前,唐朝的各節度使大軍,胡兵胡將已經佔據很大比例,朔方軍也是一隻胡兵胡將在其中有重要地位的軍隊。

安祿山叛亂以及隨後的史思明再次復叛,讓很多人對軍隊中的胡人有很大負面看法,認為難以信任。在軍隊內部,這種思潮也有很大影響。唐軍中此時有很大比例的胡兵胡將,胡漢矛盾自然也成一個很大的隱患。

乾元二年(759)三月初六,唐軍在史思明在鄴城北邊大戰。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等部先與史思明交戰,雙方均損失慘重,魯炅中流矢,未分勝負。

之後郭子儀部與史思明交戰時,發生了嚴重的內訌事件。史思明再次叛亂時,朔方軍內部的漢將牙前兵馬使吳思禮發表言論:“思明果反,蓋蕃將也,安肯盡節於國家?”。吳思禮的這種不信任胡將的言論大大得罪了朔方軍中有特殊地位的胡將僕固懷恩。與史思明激戰時,僕固懷恩射殺吳思禮,聲稱吳思禮在戰場戰死。

僕固懷恩的行為,讓朔方軍內部陷入混亂,郭子儀本人也懷疑僕固懷恩準備叛亂投靠史思明。此時突狂風大作,吹沙拔木,天色也突變陰沉能見度很低。本來疑懼之下的朔方軍潰逃而去,其餘諸軍隨後也潰逃而去,唐軍大敗。

史思明隨後處死安慶緒,成為新的叛軍首領,隨後洛陽再次被叛軍佔據,叛軍聲勢不下於安祿山剛剛叛亂之時。

鄴城慘敗後,郭子儀也被朝廷解除兵權,長期在長安閒居。直到廣德元年(763年)吐蕃入侵時才再次被啟用。


仁勇校尉


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度使對戰史思明,本來任命兩人中任何一名作為總指揮都行,但肅宗卻用了個昏招,派了個太監魚朝恩作為去做個觀軍容使,監督各位節度使,估計肅宗對這九位節度使也不怎麼放心,這太監在那一通瞎指揮,一個專業的打一個業餘的的結果可想而知,真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所以嚴格來說不是史思明打敗了九位節度使,是史思明打敗了魚朝恩和他的主子肅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