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榮后土祠:供奉華夏民族共同的母親

說來慚愧,我對后土祠的認識,僅僅是從十年前才開始的。

那一年,一位在海外漂泊多年的老人回到家鄉,他是我的親戚,長輩,姓衛。在祭完祖後,老人說,他這次回來,還有一件重要的事要辦,就是要去萬榮縣后土祠祭拜。一位晚輩問:后土祠和咱家是什麼關係?老人長嘆:怎麼會連后土祠都不知道。

說實話,那時候我也不知道后土祠,更不知道后土娘娘,送走老人後,翻閱了手頭為數不多的資料,我驚訝地發現,原來后土祠竟是華夏民族共同的祖祠,那裡供奉的后土娘娘是華夏民族共同的母親。

在傳說中追尋

《淮南子》中記載了一個英雄人物———女媧,一個用神奇手段拯萬民於水火之中,連天塌下來都有辦法頂著、無所不能的英雄。而在她的種種傳說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摶土造人”的故事。在古人的想象中,遠古時期,大地上本沒有人,滿目荒涼,是美麗的女神———女媧為了給大地增加生氣,用池水摻和黃土,仿照自己的形體,捏造出一個個小東西,取名叫“人”,從此生生不息,代代繁衍。《風俗通義》中還有個更美的故事:“女媧鑄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婚姻”,就是說,女媧不光造出了人,為了讓人類永遠存在,女媧還把他們分別造成了男人女人,並親自為他們做媒,把他們配成一對一對,讓他們承擔起繁衍後代的任務。這樣的故事,大概只有農耕民族才能想象出來,有點像兒時老祖母講的童話。

與其它神聖一樣,自從女媧在神話中出現以來,歷朝歷代的人,都在根據自己的意願好惡,不斷地重新塑造著女媧的形象。神光浮動中,女媧有時是個人首蛇(龍)身的異物,有時是個力大無比的男性,有時又變成妖冶豔麗的連商紂王也心蕩神馳的絕色美女。

供奉這樣一尊神仙的后土神祠,想必是個如同天宮一般的仙氣氤氳所在,置身其中,定會讓人引發無盡的聯想,想起一串串神奇美妙的故事。

然而這些畢竟都是傳說。在以後的幾年裡,我始終沒能像那位海外老人一樣,懷著一顆虔敬的心去拜謁后土祠。直到兩年前,在去後土祠的路上,還是抱著遊玩的心理,想去滿足一下自己的好奇。

帝王來來去去

后土祠在萬榮縣榮河鎮西南,黃河岸邊,汾河之陰,我們去的時候正值春節過後,那天,陽光昏黃,天色黯淡,出古鎮榮河西南行,四野愈來愈空曠,行人越來越稀少,煙靄繚繞中,一個高聳的建築物突兀地出現在遠處。同行的表哥說,那是秋風樓。

沒來之前我就知道秋風樓,或者說,我是先知道秋風樓,然後才知道后土祠的。按說秋風樓只能算是后土祠的附屬建築,但正是憑藉它顯赫高貴的出身,后土祠才更為後人看重。在人類居住的這個星球上,再聖潔的地方也逃不出人類世俗思維的包圍。因人而名,因人而貴,是許多著名古建築難以擺脫的宿命,看來后土祠也不能免俗。

正想著,汽車已從祠院西側門入,徑直停在了秋風樓前。後來才知道,還沒進門,我們就犯了一個錯誤。按規矩,朝拜后土祠,應該繞到南面的山門,先祭完后土娘娘,再去看其它的。秋風樓雖然名氣不小,但畢竟和后土娘娘關係不大。令我們失望的是,巍峨氣派的秋風樓大門緊鎖。在有人去叫管理員的當兒,我們先在祠院裡遊覽。

祠院不算太大,東西寬約百米,南北長也不過200餘米,祠內建築雖說年久失修,但佈局合理,結構嚴謹,雕樑畫棟,富麗堂皇,隱隱現出當年的皇家氣象。從南到北,沿中軸線,依次是山門、獻殿、正殿和秋風樓及品字戲臺、香亭、東西五虎配殿,除秋風樓外,多數建築已經殘破,一副老氣橫秋、萎靡不振的樣子。這地方多年來一直被當地的一所學校佔著,殿牆上面“滅資興無”、“把毛主席開創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進行到底”、“認真看書學習,弄通馬克思主義”等字樣依稀可辨,想來是文革遺蹟。

望著這些建築物,我想,難道憑著這些建築和一些無文字可考的傳說,就能使後人對后土祠頂禮膜拜,是什麼人、什麼力量讓這樣一個地處黃河一隅的偏僻所在聲名遠揚,是什麼力量讓后土祠在中國人心中佔有如此重要的位置。

古人認為“父天而母地”,華夏民族做為一個農耕民族,始終對生長五穀、養育萬物的大地心存敬畏。這種敬畏的力量當然是巨大的,但在我看來似乎還不夠。因為汾陰實在太偏僻了。縱觀全國各地,一些景緻所以能成為名勝,除了自身的自然人文價值外,幾乎都遵循著這樣幾條規律,一是帝王巡幸,二是詩文揚名,三是民間傳說。后土祠正是藉著帝王和民間的雙重力量得以在中國人心中佔據位置的。據說,最早來這裡祭拜后土娘娘的是傳說中的軒轅黃帝。真正奠定后土祠地位的則是漢武帝劉徹,有文獻載,雄才大略躊躇滿志的漢武帝曾先後六次來汾陰祭祀后土,建后土祠。漢武帝之後,宣帝、元帝、成帝、哀帝、東漢光武帝相繼多次來祭,唐明皇也曾三次來此祭祀,並將后土祠擴建。宋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甚至搞過一次國家級的祭祀。恐怕全國各地出身如此高貴的祠廟不會有幾個。后土祠雖然位置偏僻,但自漢至明,千餘年間,朝朝代代,無數帝王都在這裡留下足跡。有這樣輝煌的歷史,這樣引人注目的經歷,后土祠怎能不聲名遠播。可惜的是,這塊曾經出過王勃、王之煥、柳宗元的地方,有關后土祠的詩詞歌賦雖然不少,竟沒有一首足以留傳後世,倒是讓素以武功治天下聞名的漢武帝出了風頭。

正當我神遊萬韌之際,秋風樓管理員來了,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農村老漢,看來是正在幹活時被人喊來的,一身塵土,慌慌忙忙,提著一大串叮噹響的鑰匙,見了我們,一臉的欣喜,像商家見了顧客,數了我們的人,說:十個人,五十元。等交了錢,專門為我們打開樓門,又忙他的事去了。

秋風樓位於后土祠最後部,磚木結構,凌空橫跨在一條東西走向的溝上,在周圍溝梁的襯托下,顯得異常崇峻巍峨。據說,秋風樓原為五層,因建築過高,被暴風吹倒,現在這座秋風樓是清代同治九年第三次重建的,高32.6米,三層,下部築以高大的臺基,臺基東西各雕橫額一方,東曰:“瞻魯”,西曰“望秦”。正面門額上嵌有“漢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嗣”圖,進入正面木門,迎面磚基上刻有“掃地壇”三字,相傳樓基正是軒轅黃帝當時掃地為壇祭祀大地之處。

上了磚基,只見四周迴廊斗拱密緻,層層疊疊,28根吊柱雕刻精美,形態各異。沿木製樓梯往上,仄仄響,二三樓各有漢武帝《秋風辭》碑刻一通,二樓的刻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鑲嵌於牆內,三樓一塊為元代至元十一年(1247年)鐫刻,字體蒼雄遒勁,凝重流暢,書法刀法均屬上乘,據說是后土祠的鎮祠之寶。可惜已經破成幾塊。

秋風辭是公元前113年晚秋之際,漢武帝東幸河東祭祀后土時即興所賦,全詩如下: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蕭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整首詩如同行雲流水,自然雋永,一氣呵成,立意高遠,不愧為千古絕唱。連魯迅先生也嘆其為“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

想起《秋風辭》,又不禁想,當年漢武帝心目中的后土娘娘是什麼樣的,是人面蛇(龍)身的異物,還是豔驚紂王的佳人。

從天上回到人間

下了樓,院內空空蕩蕩,沒有一個遊人。幾個當地的農民走過來,見了我們,淡淡望一眼,緩緩離去。幾個孩子在迴廊間追逐戲嬉,歡呼雀躍。我突然感到,在這裡,完全沒有寺廟道觀裡的神秘肅穆,也沒有名山勝水的散淡悠閒,似乎帶著一種濃濃的煙火味,讓人覺得溫馨親切。

這是一種奇怪的感覺,細細想,就理出了頭緒。原來,儘管歷代帝王不斷朝拜,給后土祠增加了幾分尊貴,但自明代以後,帝王們祭祀后土的地方,就移到了京城,北京城裡的地壇,代替了后土祠,變成了國家大典之處,后土祠最終隨著帝王的遺棄,逐漸開始平民化。在百姓的香火繚繞中,后土祠終於完成了由國家宗祠向民間祠堂的轉變。這就難怪,人首龍身,神奇無比,不光能煉石補天,還能摶土造人的女媧,分明是個法力無邊的神聖,在這裡,似乎只是個肉體凡胎活生生的人,“后土娘娘”,多麼直白真切的稱呼,就像在喊村子裡的一位本家長輩。中國人歷來善於造神,關老爺本來是人,而今變成了神,孔夫子本來是人,而今也變成了神。到了女媧這裡,正好相反,明明是個神,卻漸漸變成了人。這可能是后土祠的又一個特別之處。

接下來,我們也該去祭拜后土娘娘了。

先進入獻殿。首先被石柱上刻的一副嵌字楹聯吸引,這是一副十七字聯:

後配六合之天至上至尊聖德自應崇代代;

土為萬物之母資生資育世人所以稱娘娘。

聯中頌揚了后土娘娘的兩大功德,一是養育萬物,一是繁衍人類。也包含了後人對后土娘娘的敬仰。

進了正殿,迎面后土娘娘端坐在高處,果然如我所想,不是傳說中的人首龍身,也不是令商紂王心蕩神馳的妖冶豔麗,只見慈眉善眼,福態雍容,完全是一副慈母的樣子。我留意到,后土娘娘的霞帔上披著一幅紅布,想來應該是當地哪一位生了孩子的農村婦女還願披上去的。我曾在其它地方的娘娘廟裡多次見過這種情形。再看殿內,牆壁上也掛著不少這樣的紅布。看來,與帝王不同的是,民間更看重的是后土娘娘的送子神力。塑像前的大鼎內,插滿香柱,在一旁主持祭拜不是和尚道士,而是個淳樸的老農,氣氛與我在農村時給祖先磕頭沒什麼兩樣,這就更讓人感到了后土祠的民間化。磕頭時也沒有廟宇中敲擊銅缽清脆的聲響,幾個人在老農“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的喊聲中,恭恭敬敬拜了再拜。

出了大門口,兩位老農圍著一張桌子在寫什麼,上前看,得知當地準備集資重修后土祠,是在寫捐贈名單,寫滿一張立即貼在殿牆上。連重修也徹底民間化了,多少現出些無奈,讓人感到了一絲悲哀。

儘管如此,在隨後的遊覽中,我們很快又感受到后土祠的高貴氣質還在。獻殿前方,有東西五虎配殿,尊貴若關聖大帝關羽,威嚴若東嶽大帝黃飛虎,在這裡也只能配饗而已。再過去,是左右兩個戲臺,稱作“並臺”,從兩個戲臺中間的甬道過去,是后土祠的山門,山門只在大祭之日打開。這樣,山門就被巧妙利用,搭上木板,又是一座戲臺。與前面的“並臺”成為一組罕見的“品”字型戲臺,這樣的戲臺,據說國內惟此一處。逢大祭,三臺戲可同時上演。每年農曆三月十八和十月初三,是春社和秋社的日子,到時候,這裡會大戲連臺,一派熱鬧景象,叫賣聲,鑼鼓聲,喊好聲,呼兒喚女聲不絕,這倒與已經平民化了娘娘形象相合,也大對老百姓胃口。

從山門走出來,望著門外陡峭的坡和窄窄的路,再看不遠處屋舍錯落的村莊,才知道我們是由後往前倒著遊了一回后土祠。后土祠本來是要朝拜的,來遊玩本身就有些不恭,但仔細想,歷史本不該都是那麼凝重,女媧娘娘的神話本身就帶濃重的喜劇傳奇色彩,我們與先祖本來就一脈相承,保持一種和諧自然的關係,也許不會受到指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