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金融催收自律公約」來了 非法惡意催收能休亦?

點擊上方[互金觀察站]關注

站長在這等你

隨著互聯網金融十年瘋狂,對應的債務催收呈野蠻發展態勢,侵犯人們合法權益的事件頻頻發生。

爆通訊錄、呼死你上陣;噴墨潑漆、送花圈上演;上門催收、尾隨跟蹤出場;惡意發佈不實信息,惡意短信;裸條、裸貸、辱母案;各種惡意催收的花樣超出了善良人們的想象力,導致的社會事件觸目驚心。即便是通常採用的電話催收,雖然沒有直接暴力,但牛皮糖似的粘人也讓人不堪其擾。

不良資產清收,古已有之。作為互金貸後管理的必備工序的催收也不容迴避。如何規範催收業態發展、擺脫惡意催收成為新金融行業發展前行必須解決的難題。

從借貸源頭加以嚴控

管控催收,要做到讓用戶遠離多頭借貸,遠離惡意借貸,遠離不法借貸,要追溯暴力催收產生的根源。催收的產生說明出現了壞賬,而壞賬的出現正是平臺機構風控能力的不足,事中沒有掌握好風險評估,事後只能用催收甚至是惡意催收來彌補。

首先,對於平臺要求是合規,產品最高利率不能超過36%。平臺要做好前端的風險控制,避免壞賬出現,不要將全部希望寄託於催收。

互金協會李東榮會長就曾指出,要充分認識規範互聯網金融債務催收行為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相關從業機構要樹立正確的風控意識和理念,不能將債務催收作為主要的風控措施。

中再融合夥人&副總裁侯君認為,完善的貸後管理系統是為了防患於未然。當然,最好的風控體系是建立在貸款之前,以最嚴格的貸前篩查標準來保證每一個項目的安全。

其次,平臺要做到不將產品推薦或出售給不適合的人群。要設置准入條件,符合標準才能成為平臺的用戶;要對用戶進行風險評級管理,不同等級的匹配不同風險的產品;要對根據風險偏好,幫助用戶做些理性的判斷。

再次,平臺要對用戶進行風險教育,提升用戶的風險識別與防範能力,引導理性消費,讓用戶有風險自擔意識。

財富星球相關負責人說道,“監管對投資者教育有明確要求,現在的平臺也都會在官網設置專欄進行網絡借貸知識普及和風險教育,但需要有力度和保持持續性。”

候君指出,在徵信體系不完善的情況下,加強消費者教育十分迫切。首先,在貸前,風控人員應根據借款人資金用途給出合理化建議;其次,要在做好貸後管理的同時提供合理有效的知識普及,對用戶的不理性消費認知進行教育疏導,提倡理性消費。

也有專家建議,應像保險業一樣,引入產品銷售冷靜期,避免用戶因非理性衝動消費而受到損害。

平臺合規催收、科技催收

平臺除了對貸前加強風險管控外,也要對自身催收及委外工作加以規範和遵守。

3月28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試行)》。《公約》要求,從業機構應建立催收業務系統,所開展的催收活動應在系統內進行記錄,相關數據應保存5年以上;從業機構實施債務催收外包,應建立完善的外包管理制度,審慎選用外包機構,明確劃分經濟法律責任,持續關注催收外包機構的財務狀況、業務流程、人員管理、投訴情況等,確保外包機構遵守本公約要求,如因外包管理不力,造成損害債權人、債務人及相關當事人合法權益的,從業機構應承擔相應責任。

抱財網副總裁鄭毅則表示,企業應首先從自身出發,完善公司內部的催收業務系統,運用大數據的技術協助業務開展。另一方面,在催收業務開展中,從業機構/人員也應把法律法規放在首位,杜絕暴力催收的現象出現。

業界一直呼籲平臺催收應利用技術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以取代暴力催收。因為,以技術為依託的創新型催收不僅可以節省成本,提高回款率,還可增加用戶黏性,在合規化的道路,用技術的手段打破暴力催收,是創新型催收的努力方向。

捷越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風控官王曉婷表示,依託大數據技術的深化應用,不僅能夠支撐起完善、嚴格的內控管理制度,包括業務管理、人員管理、信息管理、外包管理及投訴處理制度等;更能夠通過數據的分級管理,增強數據保密性,從而切實保護債權人、債務人及相關當事人的隱私權。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指出,平臺對業務合規性的訴求越來越高,也在倒逼催收行業在效率上和模式上進行變革,將大數據、關係圖譜等金融科技手段引入催收行業,代表著新的發展趨勢,也有望成為未來的主流手段。

加強監管,規範催收

由於目前催收行業缺乏相應的規範,暴力催收的邊界仍未明確,亟須監管予以規範。而針對“暴力催收”現象,監管政策也在不斷出臺。

2017年4月份,北京多家網貸平臺收到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事實認定及整改要求”的文件中明確規定暴力催收在禁止之列。而全國各地陸續發佈的網貸整改驗收工作要求中也均將暴力催收作為禁止性行為。

2017年5月4日,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印發了《深圳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催收行為規範》。該規範明確要求,網貸平臺不得以催收費等各種名義變相收取高額費用。

2017年12月26日,銀監會重慶監管局下發加急文件《關於開展個人貸款催收業務風險排查的通知》。要求依據相關法律法規,對催收流程、手段、方式以及委託第三方機構的合規性進行全面排查。

2017年12月監管層發佈的《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中明確,各類機構或委託第三方機構均不得通過暴力、恐嚇、侮辱、誹謗、騷擾等方式催收貸款。

2017年11月,天津互聯網金融協會在消費者權益保護徵求意見稿中明確應採取適當方式追討債務。迫討債務,不得采取違反法律法規、違背社會公德、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第三人合法權益的方式;委託第三方追討債務,應當在書面協議中明確禁止受託人使用前款中的追討方式,並對受託人的催收行為進行監督。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於3月28日發佈《互聯網金融逾期債務催收自律公約(試行)》,要求機構糾正不當催收行為,不能將債務催收作為主要的風控措施。中國人民銀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鄒瀾表示,《催收自律公約》填補了規範互聯網金融債務催收行為的制度空白,是及時且必要的。

互金協會負責人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也指出,公約充分吸收國際催收相關政策,同時結合了新興債務催收方式“以線上催收為主、線下人工催收為輔”“以大數據獲取信息為主、信息安全意識不強”“催收外包較多、缺乏流程管理”等特點,形成本土化、可落地的方法措施;公約針對不當催收、信息保護、外包管理等當前債務催收最突出的問題劃定底線。

防範惡意催收的籬笆正在收緊。

立法懲治惡性催收

現階段,我國還沒有專門的債務催收方面的法律法規,完全依靠行業監管或自律,不具有強制性和威懾性,用戶的權益無法得到法律保護。

例如,一些催收使用的威脅、恐嚇、滋擾等軟暴力,處於灰色地帶,處於現行法律邊緣,處置起來往往陷入無法可依的尷尬境地,這都需要通過國家的法律法規進行規範和完善,強制催收行業實現法治化。

美國有一部專門的《公平債務催收作業法》,用於規範專業商賬追收機構對自然人性質的消費者個人進行的催賬活動,該法律詳細規定了商賬追收機構在催賬時可以使用的方法和禁止使用的方法,細節到什麼時候可以進行電話催收、電話催收需要具備哪些前提條件等。

3月27日,上海啟動全國首個《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構貸後風險管理規範指引》編寫工作,特別指出要避免暴力催收,引入網絡仲裁,如果借款人在P2P平臺逾期不還款,平臺或者出借人可以申請網絡仲裁,最快7個工作日便可出具裁決書。

也有專家認為法制規範上應加強懲治機制建設,讓平臺規範合規經營,設定行業准入門檻,給出企業強制的退出機制,讓其不敢或不願惡意催收。

在湖南兩會上,湖南省政協常委李定珍呼籲對網貸加強監管,對非法發放、催還私貸、網貸的行為加大刑事打擊力度。李定珍呼籲,應該對借貸人及其家屬親友以辱罵威脅、損害名譽權、在網絡公開裸照和其他個人信息侵犯隱私、限制人身自由、強迫從事性交易等方式催還私貸的違法行為堅決打擊。

日前, 據《法制日報》報道,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厲莉代表和另外5位全國人大代表一起,向兩會提交了關於在刑法中增設“非法放貸罪”的建議,對那些非法集資與放貸的組織以及犯罪團伙,執法部門更應堅決打擊嚴厲懲治,以努力挽救陷入非法借貸深淵的人們,避免悲劇發生。

對非法惡意催收說“不”,需要法律的武器。

對非法惡意催收說“不”,需要監管的規範。

對非法惡意催收說“不”,法制和合規進程一刻不容鬆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