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雪楼》:武侠剧的边缘崛起

撰文|乔苗儿

定稿|周燚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十余年过去,武侠还是那杯酒,但国产剧的江湖已经不再是武侠的天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新世纪之初,武侠小说曾经是国产影视剧中的“顶尖IP”,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等武侠大家的作品在影视剧市场炙手可热,影视化进程迅速,市场关注度和观众认可度极高。巅峰过后,武侠剧的境遇却并不乐观。

《听雪楼》:武侠剧的边缘崛起

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孪生兄弟”—奇幻仙侠类网文小说异军突起,火速占领改编市场。2013年前后,影视公司嗅到奇幻仙侠题材的市场潜力和掘金实力,扎堆进行此类题材的开发和拍摄,武侠日渐式微。纵使金古梁温四大家小说不断被“翻拍救市”,其遭遇的市场冷遇有目共睹:悄无声息播出完毕难见水花,更有甚者干脆无缘上星卫视,仅在视频网站潦草收场。当“经典”都无力拯救武侠剧的时候,这一类型自然被市场打上“不合时宜”的标签。

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看来,武侠剧被边缘化的原因内外有二。首先,外部挤压是客观事实。不仅有来自古装、悬疑、偶像等其他类型剧的分流,仅奇幻仙侠剧一项,便对武侠造成不小冲击。特效技术的飞速发展助力影像构建出奇幻仙侠小说中瑰丽神奇的想象世界,视觉奇观对于当时的市场和观众是崭新体验。其次,内部消耗是武侠剧边缘化的根源。相比于武侠电影,武侠剧过多依赖于“经典翻拍”,不断炒冷饭式的翻拍并未在内容上拓宽武侠剧的取材范围,反而令观众产生倦怠的审美疲劳情绪。盲目追求特效制作,而令本该以拳脚招式见长,写实写意兼备,侠义精神为本的武侠剧逐渐失了武与侠的精髓,自断一臂的武侠剧至此隐于末流。

《听雪楼》:武侠剧的边缘崛起

事实上,除了金古梁温四大家领衔的经典武侠,沧月、凤歌等人为代表的新派武侠小说仍是一片蓝海和尚待发掘的富矿。“IP改编”在行业内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发展历程,从人人竞相追捧,到谈“IP色变”,短短不过数年。新剧观察(ID:xinjuguancha)记者对“IP改编”则持中立乐观态度。优质文学作品的不断产出从源头为影视作品注入新的血液,如何开发和把控,才是从业者需要思考和慎行的关键所在。近日,改编自沧月同名系列武侠小说的《听雪楼》放出预告片,更加坚实和印证了记者对武侠剧市场的思索和预判:作为新派武侠小说作品影视化改编的先锋,《听雪楼》或能成为令国产武侠剧归复主流的作品,并为武侠小说改编,乃至整个IP改编市场提供行之有效的参考思路。

《听雪楼》:武侠剧的边缘崛起

归还江湖与侠:审美与工业的合力

《听雪楼》改编自著名新武侠作家沧月同名系列小说,由欢瑞世纪出品,霍尔果斯五光十色影业有限公司,霍尔果斯葫芦兄弟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尹涛总导演,秦俊杰、袁冰妍、韩承羽、林源、袁澧林、赵东泽等主演,讲述了讲述了被武林誉为“人中龙凤”的听雪楼主萧忆情(秦俊杰饰)、“血魔之女”舒靖容(袁冰妍饰)与一群热血少年们,为维护正义而共同缔造的一段唯美江湖传奇。

《听雪楼》这版“听雪侠踪”的预告片从风格上而言,即在尝试对武侠剧特有的中式写意审美进行归复。水墨画风奠定基调,明度和饱和度都降到最低,色彩的运用也偏肃杀冷峻,符合武侠剧中的江湖气韵。剧中角色人物服饰颜色搭配统一简洁,且服装质地轻重相济,丝和纱飘逸,绸与缎厚重,两厢对比,竟然有出尘、入世遥相呼应的意味。

《听雪楼》:武侠剧的边缘崛起

预告片中采用分屏的模式,将对称、平衡等中式古典审美追求体现出来。特别是萧忆情、舒靖容二人雨中执伞相向而行的画面,在记者看来还多了一分阴阳平衡、乾坤相应的感觉。如果说在沧月的武侠世界中,融合了中华武学、禅学、道学、舞蹈、音乐等门类,那么在《听雪楼》这段预告片里,上述种种,均可窥见一斑。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没有武,何来侠,没有武侠,便不成江湖。

武侠剧的堙没,与对特效的依赖,对武打招式的遗忘不无关系。从视觉层面,《听雪楼》捡回了武侠剧遗失已久的功夫招式。片花中,多人打斗场景和双人打斗场景中均能见到连贯的武术动作,一招一式行云流水,连贯流畅。适时特效加持更好地服务于武术动作,虚实相生。从画面窥背后,想来如今已经练就火眼金睛的观众应该可以想见,在流畅的动作背后,没有武术根基的演员们必定经历过先期艰苦训练。并且,据工作人员透露,片花中舒靖容和萧忆情二人交锋的一场戏拍了一周,共计2000多个镜头。

《听雪楼》:武侠剧的边缘崛起

武侠改编的初心:原汁原味的江湖世界

如果说60、70后的江湖记忆是属于金古梁温经典武侠,那么对于80、90后的读者而言,新派武侠小说则占据一席之地,沧月、凤歌、韩云波等人的名字对于这代人而言并不陌生。特别是沧月,被称为“少女武侠宗师”的女性作家,以“听雪楼系列”“鼎剑阁系列”“镜系列”等作品,在新派武侠小说读者中声名远播。

《听雪楼》原著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4,也被很多人誉为“武侠初心”。作为武侠小说领域鲜见的女性作者,沧月笔下的故事甚至多以女性角色作为主导,不再是以男主人公经历磨难之后,成长为一代豪侠受到尊敬和美人青睐为故事主线,令故事本身不仅是满足男性个人英雄主义的幻想,而是同时强调男性女性的平等。

《听雪楼》:武侠剧的边缘崛起

她的作品中,“侠”因为有了“情”所以更近于人,如《听雪楼》中的萧忆情和舒靖容,均是困于童年经历的人,即便在江湖、在武林有极高地位,也有着难以突破的心魔。

将《听雪楼》进行影视化改编,原汁原味还原一个完整的武侠世界,这是欢瑞世纪与总导演尹涛的再次联手,看似是驾轻就熟,实际也有内向突破。欢瑞世纪做古装仙侠类电视剧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制作经验,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作工业体系,对于《听雪楼》这部剧而言是硬件的保障。总导演尹涛摄影出身,对构图和镜头调度有科班经验。在开机伊始,他的审美诉求即是将《听雪楼》以“爱情的现实唯美主义和表现江湖的传奇浪漫主义”,与武侠的审美基调高度契合。

《听雪楼》:武侠剧的边缘崛起

透过《听雪楼》的改编和制作,看到了武侠剧的诚意和传统的复归,而对其进行探究和分析,同样是对整个市场的回溯与反思。任何一种类型的兴盛与隐退,都是市场和观众共同选择的结果,而当其中某种类型带着新意和诚意重回大众视野的时候,也希望能够得到市场和观众的尊重和青睐。

很显然,《听雪楼》正是这样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