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课程」高三语文 第38讲 实用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问题38:如何评价实用类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以及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一、问题描述

实用类文本的主要观点怎样评价?实用类文本的基本倾向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怎样把握?

二、复习范围

1.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类文本最大区别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客观性,该类文本在写人记事力图最大限度规避作者主观情感或是倾向。

然而无论是新闻事件的确定,还是调查主题和传记人物的确立,都离不开作者独到的眼光,离不开作者体察特殊事件和人物的社会价值的敏锐判断,离不开作者广泛而极具价值的学术视野。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要善于从上述方面入手,结合文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把握并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⑴传记

阅读传记,请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以及相关评论中把握作者对传主主评价和情感倾向,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主张或艺术观点等。评价时要善于从梳理具体事件、场景、细节入手,由表及里,去芜存菁,把握其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还要抓住文本中的议论或评论性的文字,体会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答“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一类的试题,要注意区分文本中作者、传主、他人等不同人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撑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

⑵新闻通讯以及访谈

在访谈中,“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包括访谈者的观点和访谈对象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在消息、通讯、特写中,文本的主要观点隐藏在所采用的材料中,隐含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中,同时,要联系写作背景来领会作者的观点和倾向。

★此外,2017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出现了新的文本组织形式——非连续性材料,解答该类文本的设题也要做到“宏观把握与微观细读”相结合。

⑶调查报告

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价值的判断。

2.评价社会价值和影响

评价一个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应确立评价的标准。评价标准要依据文本所处的时代主流价值和特定人群的价值取向来确立。

其次,对文本价值的阐述要结合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及文本反映的社会生活。

最后,把文本固有的价值与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确立两者的关系,并对其可能的产生的社会影响作出判断

三、方法指引

思路总览

1.评价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答题思路

⑴把握文本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抓关键句的方法进行。

这些关键句包括起始句、总结句、主旨句、衔接句以及作者的评论句等把握文本反映出的时代精神。

⑵尊重事实,有理有据

虽然允许个人发表见解,但绝不能游离于事实之外,或只抓住细小的一点无限放大。我们的评价一定要以尊重事实为前提。

⑶拓展思维,深度分析

看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上,要用自己学过的理论知识,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来评价,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评价具有一定的深度。

★⑷一般步骤

①准确判断,客观周全。

要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作客观周全的判断,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主次颠倒,更不能主观臆断。

②独立思考,体现个性。

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可从真、善、美的角度出发,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进行分析评判。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及生活积累,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评价。从文本出发。

③尊重公德,尊重事实。

考生必须明确,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作出“独立”的评价,虽然强调个性色彩,但是个性化评价必须是以尊重社会公德、尊重事实为前提的,

④拓展思路,追求深刻。

考生除了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解答,还要学会知人论世,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当然,还可把文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与社会现实或未来发展结合起来,作出动态的现实主义的评价,使评价具有一定的深度。

⑤评述结合,形成答案。

“评”就是观点,“述”就是具体材料。答题时应该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列举文本中的材料加以阐释。只有观点没有材料,或者只有材料没有观点,都是不规范、不符合要求的。

2.评价社会价值和影响类答题思路

做题时要联系社会、联系人生,从阅读者个体方面,从不同角度来谈文本的现实意义、给人带来了哪些深度的思考和人生的启迪。该类题的答题思路有如材料作文的审题,需要从中提炼出某些观点,从某些角度、某些层面来看待。

①正确解读文本,辨清立场态度

在阅读中,可以从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和叙述的方式上去体会作者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评价。通过对传记的阅读考生要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客观评价其功过得失。

②联系社会现实,提出独立观点,合理规范表述

这类题目通常是论述题。考生答题时应像写小的议论文一样,首先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结合文中的事例、细节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再次表明观点。

具体设题角度:

(一)传记类文本

题型一:评价传主观点和基本倾向

解题要领:

1.3个入手:从传主生平事迹的叙述中,了解传主的思想立场、政治与艺术主张等;从典型事件和细节中把握传主情感倾向与观点;从作者的褒贬入手,体会传主态度与观点,分析时特别注意文本中议论以及抒情性的语句。

2.3个步骤:明确观点——引据论述——回扣观点,简要作结。

常见提问

1.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2.在吴良镛看来,城市管理者的素养应包括诗人的情怀和史学家的品格与学识。请结合全文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3.请结合XXX的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4.结合全文评价XXX的形象或行为。

典型题例

《朱东润自传》这篇传记中,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该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案】第一问:应该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琐碎。

‚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

第二问:

观点一:同意。只有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且具有可读性;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读者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不同意。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第二步,从作者的褒贬爱憎入手,体会传主观点。文中对应的要点主要集中在从第5、6段概括出“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从第7、8、9段给概括出“入情入理地细致刻画传主的个性”。

本题第二问结合前文讲的“3步骤”思考作答即可。

题型二:探究传主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解题要领“3关注”

关注作者塑造传主的意图;关注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客观分析;关注文中某些抒情性、议论性句子以及他人评价传主的语句。

常见提问

1.定和追求音乐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2.作者写作此文有何用意或目的?

3.XXX取得重大成就,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结合文本分析。

…… ……

典型题例

《行走在音符和粒子间》这篇传记中,冼鼎昌在物理学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①研究要取得成就,要向名家学习请教。如他最初进入物理学领域时,得到导师及多位著名物理学家的积极影响。

②真正的热爱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如对于学物理,他从不为当初的选择而后悔。

③专心致志、不断坚持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冼鼎昌在物理学研究中专心致志,为了同步辐射光源,他闷头干了八年。

④崇高的使命感能够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正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他敢于接受科学研究上的挑战,也给予他科研的持久动力。

⑤良好的艺术兴趣对研究能产生有利的影响。他热爱音乐,能够借音乐排遣物理学研究中产生的烦恼和困惑。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可以从塑造传主意图、关注传主人生,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抒情与议论性语句中找寻信息。

(二)新闻类文本

题型三:探究新闻的社会价值

新闻的社会价值是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新闻能否传播的客观标准。新闻中的社会性是新闻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探究新闻的社会夹着就是看文中传达的信息是否被读者接受,是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读者的观念等。

解题要领“两原则”与“两角度”

1.两原则:注意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注意新闻价值与功能的多样性。

2.两角度:从新闻创作的背景思考;从新闻创作的主题思考。

常见提问

1.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2.这篇新闻报道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你认为现实怎样做才能具有正面的社会效应?

3.新闻报道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请探究各方面关注点是否相同?

典型题例

《“她只能活七小时”》 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1)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2)歌颂了世间有大爱的精神;(3)在战争的年代对人性、爱的关注与渴盼。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新闻的社会背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等方面考虑。

四、例题阐释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2016·全国课标III卷试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己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未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

(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

①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略。

2.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

【答案】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注意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勇于担当,爱国奉献。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作者倾向和主要观点进行评价。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五、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奇士”的青春

陈晋

什么样的岁月会在人生心路上刻下浓浓的痕迹?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岁月。

什么样的故事会在人至晚年时深深地萦绕梦乡?

人们会说,是青春的故事。

青春的岁月所以刻痕最深,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段岁月中,无不信心百倍,壮怀激烈,一览无余地展露着生命的蓬勃活力。

青春的故事所以萦绕梦乡,是因为每一个有志青年,在这些故事里,预示着人生价值的不可限量,而整个人生的故事,也常常在青春行为里若隐若现地藏伏着序幕。

1915年9月,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毛泽东,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

他根据“毛泽东”三个字的繁体笔画数,用“二十八画生”的名字,在长沙一些学校贴了个好几百字的《征友启事》。

启事结尾化用《诗经》里的话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意思是鸟儿鸣叫着以寻求朋友,我也像古人那样呼吁,请兄弟们来帮助我。

罗章龙也给自己起了一个气概不凡的名字,叫“纵宇一郎”。

二人在湖南省图书馆相约见面。畅谈三个小时,双方以风流自诩。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

“长沙赋”,说的是汉代贾谊在当长沙王太傅时写的《治安策》。“楚屈平”,就是创作出《离骚》这部千古绝唱的屈原。

春秋战国时,湖南属于楚国。历史上许许多多的文人骚客和爱国志士,都曾把他们的思想、情感、才华抛洒在这片土地上。

屈原、贾谊、李白、杜甫、范仲淹、辛弃疾、王夫之,他们的人格精神,融入这水光山色之中,形成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在流浪行吟中,纵身跳入湖南汨罗江的屈原,以深沉激越的爱国主义、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上天入地求索理想的浪漫情怀,成为了湖湘文化的人格象征。

毛泽东刚上师范时,有一本听课笔记。一共46页,而前面的11页,都是用魏碑字体工工整整抄写的屈原的《离骚》和《九歌》。

如此追踪诗哲先贤,大概是屈原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怀激励着青年毛泽东,去鄙视随波逐流的世俗之风; 大概是屈赋的光芒照亮了诗国的天空,成了他汲取诗情和灵感的太阳。

二人交往,最快意的事情,大概是观览名胜古迹了。

他们来到长沙附近的拖船埠,那里有一座禹王碑,传说大禹在那里拖过船。他们寻访了屈原住过的玉笱山、纪念贾谊的太傅祠,以及杜甫流浪长沙时在岳麓山住过的崇德寺、辛弃疾在长沙练兵 的旧址飞虎营……

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青年毛泽东是在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还是在抒抚古思今的感慨?

正是在山川名胜的游历中,毛泽东似乎感受着叫作诗文意气的一些东西。

(摘自《独领风骚》)

⑴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连续用两个设问句,突出了青春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

B.文章五、六段虽着以“每一个有志青年”,但其用意实在对青年毛泽东的评价。

C.“双方以风流自诩”中的“风流”指的是当时两人不拘旧俗、旷达豪放的情怀。

D.文章后面插入大禹的传说,意在为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增添一抹浪漫的色彩。

E.依作者的观点,“寻访远逝的骚客先贤”,毛泽东的目的是“同他们作心灵的对话”。

【答案】C、 D。

【解析】C项“风流”应该指的是二人“英俊杰出”,意思与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的“风流”相同;D项“增添一抹浪漫的色彩”牵强附会。

⑵结合文意,谈谈“做了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中的“特别”之处。

【答案】①以师范学校二年级学生的身份在长沙一些学校张贴结识有共同抱负和追求的《征友启事》;②所使用的署名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不凡气概;③化用《诗经》内容表达渴望结识真正友人的心志;④与友人罗章龙的谈话,体现出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作答时扣住“特别”这一关键词,找到相应的答题区域,提取信息即可。题干中“特别”应该是文中的“毛泽东”做事的目的动机、心态以及方式等方面的读到之处,学生作答时时刻牢记这一点才不会偏离题目初衷。

⑶“一种流脉千年的文化精神把他们牵在了一起”,这里的“文化精神”包含哪些要素?请分条概述。

【答案】文化骚客和爱国志士的卓越思想、浓厚情感和艺术才华;融入湖湘山水中的先贤的人格精神;深沉激越的爱国主义、高风亮节的人格风范和上天入地求索理想的浪漫情怀所构成的湖湘文化的人格象征。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概括信息。解答本题时,找到题干引用语句在原文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概括即可。

⑷结合全文对青年毛泽东的介绍,探究“奇士”应该具有怎样的青春品质。

【答案】应该拥有充实整个人生的远大理想。在这种理想的激励之下,信心百倍、壮怀激烈,一览无余地展现生命的蓬勃活力;在这种理想的激励之下,青春的每一天都预示着不可限量的人生价值。在这种理想中,来自山川名胜的诗文气象承托起他的理想,而古圣先贤的人格象征、人格精神又不断纯粹着他的心灵,在追踪诗哲先贤的过程中,使他鄙视随波逐流的世俗之风,而湖湘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浪漫情怀又在不断增添他的理想内涵。(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本题属于文本探究题,作答时首先要根据文本对“毛泽东”的介绍概括出他本身具有的品质,然后根据这些品质结合文本中对“奇”的相应阐释进行综合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