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時至今日,原陽縣境內的文物古蹟所剩幾何呢?

以圖片展示如下:

一、谷堆文化遺址與張蒼墓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位於原陽縣城關鎮谷堆村,東西200米,南北250米,呈不規則型,文化層厚1—3米,部分裸露地表。曾出土鬲、罐、盆等器物陶片。多繩紋、藍紋和附加蜼紋。1983年北京大學考古部分學員曾進行試掘,定為商代遺址。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張蒼墓碑座在遺址上,墓東西50米,南北100米,墓前有張蒼紀念堂一座。一九七七年發現谷堆文化遺址,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分佈為原陽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公佈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張蒼,生於原陽縣福寧集鄉張大夫寨(張蒼曾任御史大夫)人,西漢丞相。

二、毛遂故里遺址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毛遂故里遺址位於原陽縣師寨鎮小路莊村。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毛遂,戰國時趙國平原君門下食客,為求楚救趙,“毛遂自薦”,歷舌陳詞“三寸不爛之舌可抵百萬大軍”,且大智若愚。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此處原建有毛遂廟,有卷廈三間,石碑多通。現廟毀,現存石碑4通立於原廟址。其中民國十三年毛遂廟“創建碑”頗有價值。

三、古博浪沙遺址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古博浪沙,歷史文化名地,位於河南省原陽縣城東郊。史上因韓相後裔張良曾在此地刺殺秦始皇而名揚天下。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博浪沙北臨黃河,南臨官渡河,又處於咸陽到東方的馳道上,系邙山餘脈,到處沙丘連綿起伏,一望無際,行走困難,軍隊更是前進遲緩,沙丘上荊棘叢生,野草沒人。

四、蔣莊鄉胡村鋪村安城遺址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五、福寧集鎮高地城村城棣遺址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城棣:即今地城。春秋時期古城,分南北二棣。古縣治。春秋傳楚伐陳,晉悼公會諸侯於城棣以救之。太平鎮南街明碑載:谷倫集原屬地城郡。據歷史資料考證,陽武開始設在地城後遷至博浪沙城。

六、原武鎮古城村衡雍城遺址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七、祝樓鄉蒙城村蒙城遺址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八、陽阿鄉延州村金代延州遺址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金貞祐三年(1215年)置延州,治延津縣(今河南延津縣),轄延津、陽武、原武三縣,蒙古至元七年(1227年)州廢。今在原陽縣陽阿鄉。

九、官廠鄉小莊村官渡遺址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一統北方的基礎,對其戰場遺址,史學界似乎早已蓋棺論定:在河南省中牟縣東北。但是,2006年8月26日,原陽縣地名辦原主任範洪潮卻語出驚人:官渡之戰“毫無疑問”發生在原陽縣境內。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據調查,這場爭論緣於2004年原陽出土的兩塊明清石碑。

稻田挖出明清石碑,古官渡在原陽,緣於兩石碑。

官渡,因為流年歲月裡明朝時期的數次黃河改道,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但是,官渡又因為東漢末年那場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爭,註定要被載入史冊。

十、祝樓鄉王祿村的春秋踐土遺址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踐土,古地名,在當時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原陽縣西。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大會諸侯於踐土,是為“踐土會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甲午,至於衡雍,作王宮於 踐土 。” 杜預 注:“ 衡雍,鄭地。” 楊伯峻 注:“其地當今河南省原陽縣西,踐土東北。”

十一、靳堂鄉時莊村明末農民起義遺址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十二、原武鎮師徐莊村二郎廟遺址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十三、師寨鎮磁固堤村周亞夫祠堂遺址

周亞夫,周勃庶子,西漢名相,襲周勃爵位,封為條侯。以“細柳屯兵”“削平七國”典故稱於史冊。文帝時,為防匈奴進犯,亞夫領兵駐細柳,軍紀嚴整,文帝細柳勞軍,倍加讚賞,譽之為“真將軍”,拜為中尉。“細柳”、“細柳營”等詞語為後世詩文中常出現的典故之一。文帝臨終,誡太子曰:“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文帝崩,他為車騎將軍。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孝景帝三年(前154年),吳楚七國生亂,景帝拜亞夫為太尉,率軍東征吳楚,僅用三個月時間,吳楚破平,確保了西漢王朝江山一統。景帝甚重之,遷為丞相。孝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年)因其子備甲盾作冥器,被人變告謀反,他受株入牢,不堪忍受吏薄汙辱,絕食五日,嘔血而死。縣誌載,他葬於今原武鎮小村南“柏林冢”,俗呼“亞夫墳”,現存明殘碑一通。

河南原陽所有古城遺址大全

周勃、亞夫故里在今師寨鎮磁固堤村,有清道光年間增修的周家祠堂,傳統對聯有“細柳屯兵天子改容成禮,柏林遺冢野人頌德歌功”;“大丞相諫書屢上,真將軍壁壘一新”和橫批“將軍府”、“削平七國”。

建築遺址11處。即:原武鎮盟仙廟村的清代盟仙廟遺址,福寧集鎮板莊村的宋代顧王廟遺址,福寧集鎮地城村的漢代範崗冶鐵遺址,福寧集鎮後堤、秦莊一帶的明朝黃河金堤遺址,原武鎮西關村的明清五龍池遺址,葛埠口鄉白廟村的明代大王廟遺址,大(dai四聲)賓鄉賈灣村的明代碧霞宮遺址,祝樓鄉東、西圈村的明清吳氏宗祠遺址,路寨鄉呂寨村的清代清真寺遺址,陡(dou三聲)門鄉仁村堤村的清代清真寺遺址,齊街鎮齊街南街村的清代清真寺遺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