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島守燈20年,他爲無數船舶「指路」

在廣州南沙區虎門水道與伶仃洋的交匯處有座孤島——舢板洲,島上有座百年老燈塔,它猶如一盞指明燈,在茫茫長夜中指引著無數航船安全進出廣州港。

這座孤島燈塔上有個守塔人。他叫黃燦明,在舢板孤島上守護燈塔已近20年。沒有在海上航行過的人,無法理解燈塔對於船員的意義。為了守護這盞永不熄滅的燈,他發揚“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燈塔精神,默默堅守與奉獻著。

守燈近20年:他早把孤島燈塔當成了家

舢舨洲位於珠江口和伶仃洋交匯處,為虎門水道與蕉門水道出海處之間龍穴島東側的一個孤島,四面環水。該島西距龍穴島1.5海里,東側是沙角電廠,廣州港主航道由此經過。可以說它東扼廣州主航道喇叭口,西望新廣州港(南沙港)。

孤岛守灯20年,他为无数船舶“指路”

白燈塔矗立在舢板洲上

黃燦明守護的這座燈塔位於舢舨洲礁島頂部,是一座5層高的建築,建於1915年,是我國航標燈塔中少見的塔樓合一的建築。雖經歷百年風雨,可在黃燦明的守護下,如今燈塔樓樓內樓外依舊整潔如新。一樓是飯廳,二樓是住所,五樓樓頂有座圓錐形閣樓,裡面就是燈塔的核心部件——兩盞巨大的燈具。

今年54歲黃燦明是東莞市虎門鎮沙角人,年輕時,他在珠三角一帶跑貨船,運輸香蕉、甘蔗等農作物。1988年,他通過招工進入了當時的航道局,最初在蛇口航標站,管理航道浮漂和燈樁。1999年,黃燦明被調來舢板洲當守燈員。半年後,妻子郭麗珍也辭掉工作,來到這座孤島陪伴他。

舢板洲附近水域情況複雜,暗礁眾多,現在島東南方約1.2海里處還有兩艘沉船殘骸,至今夜間過往船舶要安全通過必須要依靠舢板洲燈塔的指引。

每年2-3月,海上常常出現濃霧天氣,有時候,伸手不見五指。天氣能見度低,燈塔的作用就受到很大限制。這個時候,黃燦明要啟用“電霧號”,發出警鳴聲,配合雷達設備,提醒過往船隻注意安全。

孤岛守灯20年,他为无数船舶“指路”

入夜後,確保燈塔已經開始正常運作後,黃燦明在島上巡邏。

島上的一天:每天升國旗 爬樓梯累出關節炎

每天,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出現,黃燦明就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巡島,然後爬到燈塔頂層檢查燈的內部設備和擦拭外層玻璃。

每天雷打不動的一件事是,早上7點升國旗,晚上6時降國旗。每當有人上島,從遠處就可以看到一面紅旗立在島礁最高處。平時將旗杆抹得乾乾淨淨,遇到國慶節,他還會打開錄音機唱國歌伴奏升旗,“升旗是一件莊嚴的事,不能馬虎。”

孤岛守灯20年,他为无数船舶“指路”

每天日出時,黃燦明都會在島上升國旗,他說過往船隻看到五星紅旗就知道進入中國海域了。

舢舨洲面積約3畝,七分礁石、三分茅草,實際上平地部分大約只有1畝。這就是黃燦明的全部的活動範圍了。

“睜開眼,活就忙不完。”黃燦明說,白天主要工作是擦拭燈罩、欄杆和太陽能硅片上的灰塵和霧水,清洗電池頭、測量電池電壓等。晚上用望遠鏡查看海面的浮標會不會漂走,或者損壞、熄滅,進行及時維修復光。

單調重複守燈的工作並非外人想象的那樣簡單。每當驕陽似火的七八月,由於透鏡聚光作用,燈罩內氣溫高達50℃。黃燦明一天上下五樓大約十五六趟,一趟100多個臺階,加上海上氣候潮溼,“住久了,爬樓多了,就患上風溼關節炎。”黃燦明用生繭的手摸索著膝關節告訴記者。

孤岛守灯20年,他为无数船舶“指路”

黃燦明在燈塔頂搞衛生,為了保證燈具的正常工作,燈塔內部必須常年保持一塵不染。

變遷:過去點蠟燭守島 現在冰箱空調都有

舢舨洲是珠江口的一座孤島,島上最初沒水沒電。“剛開始,我上下島要乘坐柴油機驅動的木船,單程要1.5小時,現在換成了快艇,20分鐘就是一趟,真快!”黃燦明雖深處孤島之上,社會發展卻沒有遺忘這片土地,回首看看過去,黃燦明感慨萬千。

為了解決飲水問題,黃燦明最初只能接雨水喝,“看見下雨,就趕緊把屋裡的桶盆都拿出去接水。”後來,廣州航標處每個月都會派船裝上10噸淡水送到島上儲存起來,飲水難題才算解決掉。

此外,現在舢板洲上用電也不用愁了,在這座小島上,共鋪設了40多塊太陽能發電板。從去年開始,燈塔內裝上了空調、冰箱,這在以前是從來不敢想象的。

島上設施的改變,也讓黃燦明的生活慢慢好了起來。“過去一星期出島上岸購物一次,主要採購蔬菜、罐頭、醃肉,鮮肉從來不敢多買,島上熱,吃不了,放著第二天就壞掉了。現在有了冰箱,可以多買一些,電力充足,還可以看看電視、聽聽音樂。”

孤岛守灯20年,他为无数船舶“指路”

傳承:一家四代與航標的不解之緣

對黃燦明來說,能夠在這座遠離繁華城市的孤島上堅守近20年,最大的力量來源於他們一家四代與航標的不解之緣。

黃燦明的祖父黃帶喜從民國時便開始守護虎門大橋下的金鎖排燈塔,一守就是30多年,現已過世;父親黃振威,一直在虎門沙角至太平的河道維護燈浮標,現已退休。“小時候,在家鄉東莞海邊就可以望到舢板洲上這盞燈。那時,我還跟著父親登上過舢板洲,真沒想到長大後會在這裡紮根工作。”黃燦明說。

2007年,黃燦明的兒子黃登科通過廣州航標處的招考,成為黃家第四代航標工,他先後在桂山島燈塔、蛇口航標站工作。

“我還有幾年就要退休了,但是心裡捨不得這個島。現在,領導安排我去參加療養,我都不想去,走到哪裡,都要不停打電話回島問這問那,真的放心不下這盞燈。”黃燦明還告訴記者他的一個想法,自己退休後,假如兒子能來舢板洲守這座燈塔,他也會選擇繼續留在島上,給他噹噹幫手。

孤岛守灯20年,他为无数船舶“指路”

黃燦明在燈塔頂部用望遠鏡觀察附近海域的船隻

舢板洲燈塔:一個近代燈塔發展史的博物館

據中國航標史記載,舢舨洲燈塔建於1915年,為當年的廣州海關方便各國商船進入廣州而建,由法國設計師設計。該燈塔外觀呈乳白色,因而本地人都稱其為白燈樓。

長年研究南沙人文地理的黃利平認為,舢舨洲燈塔可謂是一個近代燈塔發展史的微縮博物館。燈塔最初安設的是電石燈頭,並且配有電石霧炮,當炮膛裡電石瓦斯混合空氣燃燒時,便會發音。解放後,燈樓安設了乙炔燈,1982年,舢舨洲燈塔成為我國第一批採用太陽能蓄電池供電系統供電的燈塔,此後又陸續安裝了雷達裝置、風力發電機、電霧號等最新式設備,可在任何天氣下全天候提醒過往船舶注意安全,成為集視覺、音響、無線電航標於一體的特大型燈塔。

2000年,廣州航標處從西班牙進口了價值30多萬美元的主燈。這是一種叫“牛眼”的透鏡,可以聚出6束光線束,雖然燈泡只有60瓦,但黑夜裡,遠在18海里外都清晰可見。此外還安裝了一盞美製輔燈,萬一主燈失靈,輔燈自動亮起,可謂永不熄滅的明燈,確保了海上行駛安全。

圖/廣州參考·廣州日報記者 蘇俊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