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击“国际军事比赛-2018”」库尔勒“瞭望”,如何取得未来战场的“胜战之钥”?

「现场直击“国际军事比赛-2018”」库尔勒“瞭望”,如何取得未来战场的“胜战之钥”?

「现场直击“国际军事比赛-2018”」库尔勒“瞭望”,如何取得未来战场的“胜战之钥”?

“国际军事比赛-2018”

News Watch

从国际赛场眺望未来战场

「现场直击“国际军事比赛-2018”」库尔勒“瞭望”,如何取得未来战场的“胜战之钥”?

8月8日下午,首次由中国陆军承办的“安全路线”工兵分队项目落下帷幕。在这项考验工程兵部队遂行作战工程保障能力的比赛中,中国参赛队夺得3个单项第一,团体接力赛冠军。

「现场直击“国际军事比赛-2018”」库尔勒“瞭望”,如何取得未来战场的“胜战之钥”?

赛前准备

除了优异的成绩令人鼓舞,记者更关注到一个细节:在比赛中,俄罗斯和乌兹别克斯坦参赛队自始至终对结果零申诉、零投诉。

“双‘零’,源于比赛过程公开公正。”“安全路线”项目裁判组裁判长助理屠义强介绍,在团体接力赛和工兵班组单项赛中,能否快速排除雷场地雷,对最终的成绩影响很大,因此雷场设置是否公平,一直是各方争议的焦点。今年他们创新方式,裁判组提前3小时入场清理无关人员,并在施放干扰烟幕、设置伪装网等情况下隐蔽布雷,以防方案“泄露”。俄乌两国参赛队十分满意,并将其称之为“魔鬼式设雷”。

去年4月,国防部宣布我军将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7”,这标志着我军已经从国际军事赛场的主力成为主角。而仅仅一年后,从主角到主场的我军更以“中国标准”提升赛事水平。

「现场直击“国际军事比赛-2018”」库尔勒“瞭望”,如何取得未来战场的“胜战之钥”?

排除水雷

“敌人是不会这样设置的!”赛前,俄罗斯参赛队一抵达库尔勒赛区,便开始熟悉场地和装备,但在克服混合雷场障碍地段时,他们遇到了难题:8枚模拟地雷,他们仅能排除一半。原来,在过去比赛中,这里只会布设4枚地雷。

在一次克服绊发雷场障碍训练中,乌兹别克斯坦参赛队第一次投掷扫雷锚未能成功,第二次才完成,结果按比赛规则要被罚时,这引起乌方队员的疑惑:“第二次与第一次能有多大差别?”

“战无定法,战场更是如此。如果多给敌人一次机会,就是多给自己一分危险......”裁判组副裁判长姬改县教授曾留学俄罗斯,也曾以翻译身份随队出国,与不少国家的工程兵部队有过深入交流。当他表述完自己的观点后,各国的选手都表示认同。一位外军参赛军官表示,今年的比赛规则设置紧贴实战,也为他们国家的工程兵训练提供了借鉴。

近年来,随着在边境扫雷、国际维和等任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中国工兵已经逐步走进世界视野,而打造的“中国质量”“中国速度”正成为一个个响亮的中国品牌。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对中国工兵实战化水平提升的有益探索。

“国际军事比赛是个很好的平台,通过各个参赛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分享,从而促进各国工程兵部队实战化能力向纵深拓展。”姬教授坦言,赛场拿“第一”之后,需要做的就是思考与“战场第一”的距离。

「现场直击“国际军事比赛-2018”」库尔勒“瞭望”,如何取得未来战场的“胜战之钥”?

通过浅滩

比如,外军的战场思维值得学习。在几个单项赛比拼中,中国参赛队虽然用时最短,罚时最少,但外军仍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国参赛队学习。在平时训练中,按照操作要求,重型机械化桥都是倒车架设,完成后要先回到已方一侧,而后编队抵达对岸。这次,当俄罗斯参赛队完成最后一跨桥梁架设后,桥车没有返回,而是直接采取倒车方式抵达对岸,不仅节约时间,而且还符合战场战术要求。

外军的组训观念也值得借鉴。虽然接触中方重型机械化桥还不到一周,但乌兹别克斯坦参赛队却在决赛中表现抢眼,3跨桥梁架设仅用时13分钟。原来,在有限的时间内,他们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单个课目学习上,一个课目练到熟练才会进行下一个,在正式比赛前,乌方参赛队员仅完成一次全过程演练。这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方式,恰恰提高了人员对装备的深入掌握。

“安全路线”虽然结束,但留给中国工兵的思考还在继续。

「现场直击“国际军事比赛-2018”」库尔勒“瞭望”,如何取得未来战场的“胜战之钥”?

清理火障

“过去,工程兵大都担负保障角色,而随着强军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兵不能仅仅完成‘保障’任务,而应该是未来作战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战斗力量。”姬改县认为,把赛场当成一面镜子,就要敢于正视不足。“库尔勒”维吾尔语意为“眺望”,这应该与“国际军事比赛”的意义不谋而合。通过比赛,我们可以近距离的与世界各国军队进行交流协作,全方位感知外军先进训练理念。同时,我们更要在对比中查找和弥补不足,促进备战练兵,全面提升战斗力建设。

「现场直击“国际军事比赛-2018”」库尔勒“瞭望”,如何取得未来战场的“胜战之钥”?

您的一键分享,就是传播正能量!

来源 | 中国陆军(ID:army81cn)

作者 | 罗杨、万东明、本报记者 钱晓虎

摄影 | 张永进等

刊期 | 20181843期

本期编审:钱晓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