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四名河南考生家长会认为孩子答题卡被调包了?高考答题卡被掉包可能性大吗?

寒蟾


三水三心观点:应用权威部门的独立调查,来回应大众的疑惑

三水三心分析:

每一年的高考,都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考成绩出炉之后,几家欢喜几家愁就会在各地一幕一幕上演——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有点类似于古代科举的放榜,金榜题名的,欣喜若狂,以致有范进之流,喜极而疯;也有名落孙山的,从此意志消沉,甚至有人一件奇事“场中考生死者三人。一死于蛇,一以烛签自刺,一自碎其睾丸。”(据《衙门口:为官中国千年史》)。

可以说,高考是最不科学的人才选拔方式,但绝对是现阶段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我们这里不涉及各地的录取率的差别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后面的文章,抽空会来谈论这个问题)

但如果公平遭受质疑呢?

果然,四名河南考生及其家长,就对高考成绩极不满意,认为自己的答题卡被掉了包。家长为什么会认为答题卡被掉了包?答题卡有可能被掉包吗?

一,家长为什么会认为答题卡被掉包:预估成绩与实际高考成绩差距太大

毫无疑问,家长认为答题卡被掉包,是因为平时成绩与高考成绩出入太大——一般来说,连续几次模拟考试与最终的高考成绩,差距不会太大,总分差距50分以上,基本上都属于不太正常,大多数时候,是因为考生的身体或者心理出现较大的波动。三水三心参加高考的时候,因为准考证丢失,心理出现严重的焦虑,导致历史的高考成绩出现极大幅度的下滑——比平常少了30多分,于是,只能进入一所示范院校!

但据媒体报道,质疑答题卡被掉包的四名学生,预估成绩(针对平常的成绩的估计)与实际的高考成绩,皆有300余分的差距——说实在话,如果预估不离谱的话,这个差距就实在是离谱!

二、高考答题卡有没有可能被掉包:应该用权威的独立地调查来回应大众疑惑

高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全民的焦虑,但几十年来,高考一直深孚众望,其核心的原因就是公平。但如果有人可以张冠李戴呢?

所以,这个事件迅速发酵,引发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本质就在于人们期待的公平,是否受到玷污。

三水三心没有做过高考的考务工作,但长期从事中考的考场组织和考务工作,一般来说,中考的关注程度和严密程度,应该比高考要低一个档次(试题都属于“绝密”级别)。

1.从技术层面的角度来说,答题卡掉包的可能性不大。

因为高考的关注程度极高,在考务上,技术把关极为严格:监考教师发放机读卡,并逐一指导考生填写机读卡,回收机读卡的时候,监考教师会再次核对,并在考试内将机读卡密封。

那么,如果要掉包,可能出现在哪几个环节呢?

首先,就是监考教师在回收的的时候,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考生A的信息,改成考生B的信息——姓名、考号都要改写,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几乎就不可能。原因有三点,一是监考老师有两名,要两名监考老师协同作案才有可能;其次是室外有不间断的巡考,一旦监考老师用笔填涂,被发现的几率极大;三是在回收机读卡的时候,就会有不少的学生已经完成考试内容,教师的行为会被暴露在众目之下。更关键的一点是,监考教师的笔迹会与考生的笔迹不一样,会给司法留下调查的空间。所以,这种基本上可以排除。

其次,是在考务室装订试卷的时候,迅速改写。考务实力的人更多,既有各个考试的监考教师,还有巡考人员,考场服务人员。我在安排中考的时候,每六个考室一个组,每个组由一个组长,负责监督、指导试卷装订密封。要想不被发现,可能性几乎为0。再说了,一旦改写,笔迹肯定不一样啊!事实证明,这种情况也不存在(见新闻截图)。

最后,在阅卷场掉包。试卷到了阅卷场,机读卡是到专门的机房,都会有多人负责把关,当众拆封,并且,机读卡读卡的速度很快,一般一个考室,也就那么短短的十来秒钟,读完之后要迅速装入原来的机读卡袋子里面暂时封存。你想,要掉包,改信息,难度有多大呢?

2.从违法成本的角度来说,答题卡掉包需要承担极为严重的后果。

但又没有人的能量大到可以在任何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环节,便不可能为可能呢?三水三心一直坚持认为,理论的分析很重要,事实上的证据更重要!所以,没有见到权威部门独立的调查结论,我不敢轻易的下结论,毕竟,多年前,不是有人顶替上了大学吗?

不过,一旦被认定为掉包的责任人,必然会受到刑事处罚,《刑法修正案(九)》有关组织考试作弊罪条款将首次适用于高考,即: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如果有受贿情节(那简直是可以,对吧,呵呵),数罪并罚,后果更严重。所以,一般来说,应该不会有人铤而走险的!

但凡事都有例外,如果风险大而回报也极高呢?

3.只有权威和独立的调查,才能还原事实真相,回应大众质疑。

毫无疑问,如果这个掉包确实存在,那也只是一个个案,不能因此而否定,高考体制设立至今的几十年中,无数的普通家庭的孩子,跳出农门,改变了命运——三水三心也是如此,如果没有高考,我肯定还在农村种地——不是说种地不好,我的眼界思维,肯定会受到极大的限制!目前,已经有纪律监察部门介入调查,最好应该由公安利用专门的技侦手段,会同利益攸关方的代表,开展刑事调查。这样,一份权威的、独立的调查报告,才能让公众彻底放心——要知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道理啊!

4.如果调包属实,应有人负责,反之,家长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经过调查,一旦掉包案属实,这必定是一个多人联合作案的串案,其相关的人员,必须要受到法律的严惩!反之,如果掉包案不实,那么,在网上发布不实言论的人,是否应该受到惩处?因为这次的调查,所产生的各种费用,是否应该有人承担?要不然,任谁都可以提出申诉,最终,由全体纳税人来买单——这不符合法治精神!

总之,是耶非耶,都需要权威部门独立的调查结果,惟其如此,法治才得以彰显!


三水三心


鉴于自大宋以来河南开封府就有科考舞弊,连包拯包大人都被庞太师坑过,所以我先大胆假设有「内部领导」对答题卡做了手脚,然后再小心求证从高考阅卷程序上来说,哪个环节能做手脚,完成调包;这才是科学研究的态度。

高考阅卷程序:

考试→监考封卷→押运→拆箱入库→扫描→批改卷→录入成绩→成绩查询

1、考试

考试环节当然可以做手脚,比如河南省2012年就发生过大规模替考的故事;但是这与本次答题卡调包事件无关;

2、监考封卷

监考环节肯定无法修改,因为考试结束后,两到三名监考老师会按座位号先收选择题答题卡,然后再收考试答题纸,全部收集齐后,装袋密封。想在众目睽睽之下替换来自其他考场的答题纸,还要交换条形码、涂改准考证号和姓名,How?你能想象在高考考点,一个监考老师拿着答题卡和答题纸跑到另外某个考场跟人调包?或者给同一考场的两个学生调换了答题纸?那除非这个考点从上到下烂透了,但那样也早引发舆论了

3、押运环节

都密封装箱武警押运了,谁也没法在这个环节更换。

4、拆箱

拆箱阶段如果想做手脚,需要在如图一堆人眼皮底下,先开箱,再开袋,找到八个人(4个调包双方)的试卷,然后修改答题纸的信息,涂改准考证号,在这个环节,条码已经粘了两天,揭下来就损坏了,所以调包者不但要能制作正确的条形码,还要随身带着条码、暖风机、镊子等专业设备,并且能够在一两分钟里找到试卷,做完手脚,在二十几双眼睛下放回去……

如果河南考试院管理松散一点,拆箱环节没有这么多人,但是上百万份试卷的拆箱可是个大工程,一两个人根本忙不过来;人多眼杂的话又无法操作,所以这个环节无法实现调包操作。

5、扫描

例如黑龙江省报道共有11台高速扫描仪,用一周的时间扫描19万份考卷;江苏省也是用一周时间完成所有考卷的扫描。并且在拆箱后,卷子是以30份为一组进高速扫描仪扫描并切割的成块答案,就算答题纸上的准考证号有错,但答题纸上的考场号不可能修改,属于A考场的答题纸,没法调换到其他考场。

但是最有可能动手脚的,还只能在这个扫描环节,因为后面的批改试卷、录入成绩的环节,全部依靠系统,考生信息也加密了,每道题也是单独批改,想做手脚就更难了。

看见每个制服小姐姐面前的那个档案袋了么?档案袋里就是答题纸,一个档案袋里是一个考场的答题纸。

那这个环节谁有能力找到某一张答题纸,污损条形码,涂改姓名和答题卡号,还要确保条码无法扫描,并把这张答题纸单独拿出来呢?**不但拿出来,还要跟另外某张答题纸调包;不止调包一次,而是调包四次?一屋子四十多人呢,怎么做得天衣无缝啊?

6、阅卷

每个老师只批一道题,也完全看不到考生信息,同一个考生的答案会被两个老师批改,如果分数之差在2分以上,会发给第三个老师批改。这个环节是不可能调包的。

河南省的电子阅卷

7、录入成绩

由系统汇总阅卷老师的评分,并录入考生的考试成绩。这环节除了软件运维人员,其他人真的没有调包的能力。但是考生向考试院提出查询请求后,还是看见了写着自己名字的答题纸,这就说明数据库索引项是正确的,并没有人在成绩录入阶段进行调包。

结论

所以唯一有可能做手脚的,还是在扫描环节。对于这件事,我假设「内部领导」是在扫描环节做的手脚,也有很多逻辑不合理的地方。1、如果要调包,肯定要知道哪个学生成绩较好,并且掌握该生准考证号和考场座位。然后调包双方的准考证号应该相似,比如只有1位或者2位有区别;这一条的确在新闻中体现了这位(X淇,卢女士的女儿)的考生号就是:18412301153230。那么,这4个号码就是:

18412301158236 理综

18412301458230 英语

18412382153436 数学

18412301153230 语文 (正确√)

可以发现涂改的数字都是「容易修改」的数字。0->8; 2->4; 1->2; 1->4; 0->6; 修改后的数字并没有意义,而只是容易修改而已。谁改的

也正因为这样,我才一直保持着对河南省考试院的怀疑


可是扫描员扫描的是条形码,而不是手写的考生号;如果条码也被污损了,考生信息也填错了,那这部分自然就没有成绩了,而从已有证据来看,考生却是有成绩的。

能否交换答题纸呢?其实也非常难。交换答题纸需要做8个条形码,并且保证考场号、座位号是匹配的,再从堆积成山的答题纸中找到分散在不同扫描员处的答题纸,然后涂改姓名,贴上新的条形码,彼此归位后,由扫描员再扫一次——Mission Impossible


如果考试院的内鬼有这种实力,让来自其他系统的扫描员帮他违规操作,那为什么不能直接在阅卷评分系统中开后门?总之,我一直保持着对河南省考试院有限程度的怀疑,毕竟河南开封府从大宋朝至今,可是出过多次舞弊案件的。


但这次事件中,只有四个分处不同城市的考生家长站出来反对,其中还只有一个能考到600分以上的好学生;其他学生也不过500分上下,就算在河南这种一本线499的高考大省,没准连一本都上不了——一个内鬼做了这么复杂的操作,就为了帮另一个考生上二本?内鬼要承担多少风险?买通内鬼需要多少钱?内鬼还要给哪些人分钱?多少钱是够?这些钱够不够送考生出国念书呢?


我大胆假设了,但小心求证却失败了。现在我一直在等待着四位考生家长提供的新证据、新照片;所有来自家长的口述,未经质证的话,我一概不信,只相信逻辑、证据和流程。


从现有证据来分析,我从未见过如此脑残的内鬼,发动了至少两个人,投入这么多成本,留下大量作案踪迹,时刻能引起民愤的情况下,就为了帮四个分别来自不同城市的考生换考卷;其中三个「受害者」还只能考500多分,在河南只能勉强上一本——


投入产出完全不成正比。2012年河南高考替考,光替考者就能拿到一万,更不用说其他环节的人能拿多少钱了。从生意角度来说,替考生意可以做,保送生意可以做,但在众目睽睽、电子阅卷、条码识别的大环境下,为了四个人上一本而「调包」的生意,肯定是不值得做的。

除非天下最笨的名号,已经被这位「内鬼」继承了。


任易


这个事情其实不复杂,因为每年高考之后都会有认为自己成绩被掉包了的学生,和相信自己孩子的成绩被掉包了的家长,一言以蔽之,就是趋利避害的心理在起作用,心理学中管这个叫鸵鸟效应

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只要装作没看见,坏事就没有发生——很显然这样的人不是唯物主义者,因为作为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我们相信客观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我们喜不喜欢,都必须去接受。

就拿新鲜出炉的河南高考事件来举例,家长之所以会相信孩子的说法,并且认为考卷被掉包,有如下三个条件

第一,家长一直并不了解孩子真正的学力水平,我们看到几名家长不约而同的用孩子自己估算出来的成绩作为依据,这已经反映了家长对孩子能考多少分,心里是没数的,不然他们应该主张的是,我的孩子一直学习很好,不可能考这么低的分数,其实要检验孩子实际的考试水平没多难——除了学校模拟考试之外,我建议各位家长找几套历年高考真题给孩子搞搞突然袭击,自己盯着他在家考,如果考出来和在学校成绩有比较大的差距,就得考虑一下孩子是不是在学校考试中有作弊的嫌疑——毕竟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考试作弊真的算不上什么稀罕事。

第二,家长不了解高考阅卷的程序和掉包试卷的难度

这个是造成家长认为试卷被掉包的最重要因素,虽然近几年每到高考时期各级考试院都要搞宣传,整个高考的阅卷程序和安全、保密等措施已经基本都曝光了,但是很显然家长们并不了解这一点,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没有判出来成绩之前没办法调换试卷,没有成绩的试卷是没有调换的意义的,而考卷录入在前,成绩生成在后,要修改的话就需要打乱整个系统的操作流程——说实话我个人也没见过这个成绩生成的系统,但是我相信绝对不会是直接进去改分数那么简单,起码要涉及到一个审批权限问题,何况修改某个学生已经生成的分数,没有三五个部门开个会通气恐怕办不成,如果某个人能够把这三五个部门都搞定,注意这是省一级的部门,那起码也得是个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起码得是常委级别,这样的干部要想以权谋私,大概是用不着在高考上做文章的。

第三,家长缺少自己进行客观分析的能力。

关于这一点,所谓关心则乱,其实在新闻出来以后很多朋友都已经指出,在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考500多分的学生如过江之鲫,几乎不太可能上什么太好的学校,就算是要掉包,费那么大周折,也不会只让孩子上个二本,而在估分这件事上,

相当数量的学生的心态是多少分父母能接受,回家能不挨骂不挨揍,所以我们常见估分高于实际分数的情况,少见估分比实际分数低的情况,这同样是一个客观现象,而从苏姓考生的两篇作文开头来看,我不得不说,不考虑把18岁写成18年这种低级错误,那个苏姓考生坚称不是自己写的作文开头,要比她自己现场写的要好,而这两个作文的开头基本能够表明,其写作能力非常有限,别的科目还在核查,起码语文的能力缺陷是很明显的。

而其实从逻辑学的角度,相信试卷被掉包,也是非常典型的逻辑谬误的一种形式,叫做诉诸阴谋,这种观点认为,一件事情缺乏明确的证据,一定是因为某些人在背后暗箱操作导致的,这里面很多人都会故意忽略掉暗箱操作的实际可操作性,他们本身如果知道暗箱是如何操作的,反而不会产生这种观点,恰恰是不知道暗箱里面有什么,才会诉诸于阴谋,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不懂的东西总是要远远多于自己懂的东西,所以阴谋论总是能够大行其道,家长们不由自主的走进阴谋论的深渊,其实也是自身本能的反应,只不过这种本能是自身狭隘认识的表现,指向的是错误的结论罢了。


一笑风云过


只能说四名家长平时对自己的孩子比较相信, 加上平时的模拟考试成绩与平时的学习水平都比较一致,以至于让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答题卡被调包!作为家长,都会第一时间站在孩子的立场,哪有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呢?

经过这么多年的高考改革,原来确实存在替考顶替的,这也从媒体上看到了,有名的王娜娜事件,那是没进入信息化,几个人把档案一换,人名一换,后来还是被发现了。

时代不同,作假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制度设计通过电脑去控制,人的因素降到最低!难度上比登天还难!除非有特殊权限的人,有那样本事的人也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做这种事,每个大学好多内部名额的,还用走这条路么?


星空璀璨夺目520


最近河南高考考生答题卡被掉包的事情传的沸沸扬扬的,四个考生都认为自己的答题卡不是自己的笔迹,而且这四个考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市,所以说不排除孩子有说谎的嫌疑,但是同样也不排除有相关人员作弊的可能性,目前都还在调查之中。

不过我还是比较倾向于孩子可能说了谎话,因为自己也是亲身经历过两次高考的,考生考试的时候进场差的特别的严就不用说了,关键是要想换答题卡,必须将学生的考号二维码互换才行,这可是相当的有难度的,而且考生考试的时候都不看自己的二维码吗。



还有就是试卷答题卡都是武警押运的,后面的监考封卷、押运、拆箱入库、扫描、批改卷、录入成绩、成绩查询等一步步必须做到严丝合缝才能圆的过去,如果说是要有这个能力,我感觉靠这种关系,中国的好学校其实也能随便他挑了。


豫东散人


一时间引发舆论哗然的河南基层检察官举报高考“被调包”事件最终被证实为一场闹剧并不意外。在我上一篇问答文章中就很清楚地指明了这一点。




当然,事情还没有彻底盖棺,两名检察官家长是向纪委举报教育考试院,从程序上还需要以纪委调查结论为最终盖棺。

问题是,为什么包括基层检察官在内的四名河南家长会认为高考答题卡被调包。最直接的原因是被孩子欺骗或误导。

2013年福建惠安考生杨婷婷也是指控答题卡被调包,最终查实的结果是她自己记错了,指控不实这次河南省高招办公布的调查结果也是四名考生的答题卡无误,几名家长指控答题卡被调包不实。

当年采访杨婷婷指控调包闹剧的中青报记者陈强在《中国青年报》头版文章标题就质问《高考分数“被调包”骗局为何年年上演》。文章中并且引用福建省教育考试院新闻发言人的举例。



事实上,每年高考出现家长相信考生所言,质疑并且指控高考分数被调包并不奇怪。每年高考全国有近千万考生参加考试,在数以千万的人群样本中出现各种奇葩考生奇葩家长是很正常也很自然的事情,哪怕只是发生概率小到十万分之一的极小概率事件,全国每年也得有百名考生家长跳将出来质疑并指控高考成绩被调包。

道理其实很简单,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如果要分析这些跳将出来的家长有哪些共同点,那么下面几点应该是共享项。

一,这些很嗝儿的家长对自己孩子并不了解,亲子关系以及亲子沟通都存在严重问题。孩子撒谎他们就信了,只能说明他们对自己孩子是啥样的人没有起码的了解。

二,这些家长脑子都比较秀逗,社会思维存在明显的缺陷,考虑不到世间事往往一果多因。发榜成绩与孩子估分成绩相差甚远背后可能的原因海了去,孩子撒谎是一种可能,孩子出现错误记忆又是一种可能,稍有生活经验都知道,这两种可能性远远高于成绩被调包。

三,这些家长不相信高考这样的国家考试是公正的,宁可相信自己不靠谱的娃,也不相信安保森严的国家考试是公正的。

四,就像鲁迅先生曾说过,在中国,你想开窗就不能说想开窗,而要说拆屋顶。即便是家长半信半疑,查卷也是不透明的,只有提出质疑和指控答题卡被调包,才有可能透明,公开孩子的全科试卷,以供家长查悉。

既然年年都有家长跳将出来质疑并指控孩子的高考成绩被调包,并且年年都被查明不过是闹剧,绝大多数的情况都掀不起浪,那么为何今年河南几名家长的质疑指控就能掀起波澜呢?其中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四名考生家长中有两名检察官,而且这名两名检察官不是单纯地向省教育考试院提出质疑和指控,而是将教育考试院举报到纪委,将事情直接升级。

因此,这次河南家长质疑指控孩子答题卡被调包能闹出这么大动静,噱头其实不是指控调包本身,而是代表国家司法力量的检察官宁可相信自己不靠谱的娃,也不信任国家考试是公正的。说白了就是,国家的人也不相信国家的考试,那么普罗大众又如何能信?

不过,如果纪委调查结论也证实不过是一场闹剧,那么两名检察官家长倒真令普罗大众不安。检察官对自家孩子漏洞百出的口供竟然毫无察觉,在没有实锤的情况下就有把握无畏政治风险高调向纪委举报,这样的检察官又如何能对嫌犯口供以及证人证言作出靠谱的甄别呢?


唐映红


这事最近闹得沸沸扬扬,俺也来凑个热闹。

以现在的高考流程,高考掉包是最不可能的事,同时也是最得不偿失的事,干这种事的,无一不是脑子被驴踢了。所以啊,依然还在相信答题卡被掉包一事的朋友,一是多看多想多了解,二是洗洗睡了去喷别的新闻吧,没必要对这新闻坚持不懈,因为,会让其它吃瓜群众有一种智商上的优越感。

为毛高考掉包不可能或者说得不偿失呢?按照目前流出来的消息,首先,你得准备一个笔迹模仿高手,这个算2万吧,还有一个流弊的黑客高手(作用见后文,因为高开流程是全程视频监控的),算5万吧,毕竟这么大的事儿,按最低消费算。。。高考有以下几个流程,可以想想什么环节最可能掉包:1.监考;2.封装;3.押运;4.保管;5.阅卷。。。咱来一个个分析:

1.监考。现场监考配置大约是:主副监考各一人,每场监考老师两人,现场监考老师提前30分钟抽签才能决定,还有巡视员,视频监控无死角,同步传送到省级视频监控中心。。。监考过程掉包,咱不说买通省级视频监控中心,去干这事的,脑子绝对有病,而且真有这手段,高考算个屁啊。。。那么至少得买通考点的主副监考、现场老师,每一个考点监考老师少说也上百,全买通?有这钱国外什么大学上不了?!犯得着干这事?所以不现实。

继续看最低消费,主副监考,现场两个老师至少得买通吧,总不能你想拿一个月工资去买通一个老师吧,5万起步吧,四科40万+主副监考算20万+笔迹2万+黑客5万=67万。

67万干嘛不好,就为了去上一个还不知道能不能录取的二本?!

额,忘了说黑客干嘛的~~监控中心无法买通撒,但人家可是一直看着,黑客就是在高考开始1个小时后,黑入省级监控中心,将此考点的监控换成预先录制的影像!会不会被发现没办法,因为这个成本最低,哈哈。

2.密封。考试完后,第一监考负责,三位监考同行,通过专用通道将试卷和答题卡送交考务办。咱先不管专用通道有啥,这里买通至少也是三个人,费用比监考只多不少。而且吧,试卷进了考务办,要买通的人更多啦,考务办、县级保密室、还有负责押运的武警....这个不算了,成本太高,不划算。

3.押运。其实这个过程俺以为是最容易掉包的,因为只涉及到教育局、县保密室、武警的人,最重要的是,押运到省城的过程中,时间充足。这个过程咱不了解,也不知道要用多少人,觉得可行就大胆干吧,买通押运武警,哈哈。

4.保管。这是试卷已经到了省城,省考试院的安保俺也不了解,这个时候掉包的难度在于:1买通省考试院。。。话说省考试院都买通了,你就为了掉个包?直接改成绩不是更方便更暴力?!干这种无用功干毛啊。2.买通考试院安防,这个比买通考试院价码理应小多了,省级的买通价格俺就不猜测啦,至少比县级高好几个档次吧。同样,这个过程也需要黑客参与的,因为现在到处都视频监控。仔细一估算,没百万下不来,还是那句话,有百万干啥不好,非要干这种风险极大的勾当?

5.扫描。扫描可不是偷偷躲在一个房间里,一个人苦逼地扫来扫去。。。人家都在大厅里,几十人现场扫,还有领导在一边悠闲地看着。。。买通?有钱才能任性啊,再回到前面的话题,有钱高考算个P。更何况,这时候,要从上百万答题卡中精准地找准目标,想想就恐怖。

6.阅卷。来来来,你告诉俺,阅卷怎么掉包?扫描后,答题卡是完全分割的,阅卷老师根本不知道这是谁的答题卡!阅卷老师只是苦逼地机械地看答案,还特么绝大部分是一毛一样的!跟银行柜台数钱一样,只是比数钱苦逼多了。所以到了这里,买通了没卵用。

最后,再扯扯几个这次新闻中掉包不可能的原因:

1.既然都能接触到答题卡,可以掉包了,为毛不事先准备一张写好的答题卡,直接替换自己的?非要去搞别人的?有病么?

2.有网友说答题卡没有多余的,首先说实话,那玩意就一张纸,上面没条码的,现做一个都来得及,我们的山寨技术什么时候那么差了?其次,即使没有多余的,我可以让孩子交白卷嘛,特么我都能拿到自己的答题卡了,还怕填不上去?!

3.薅羊毛还知道换着薅呢,为毛新闻中的四科全部被掉包了?咱不说如何精准地找到这个人的四科答题卡,我换着掉包不行吗?还不容易出问题....单科考砸总比全部考砸更合理吧。

4.俺花了那么多银子那么大的精力,就为了去掉包一个去年高考200多人的考生?!什么力量让你相信他今年能考600分以上?!

5.掉包就要模仿笔迹,因为人家一怀疑,一查就露馅了。。。这掉包的人够有远见的,因为早早就锁定了这四个考生,因为模仿也得有过程啊,总得练习一阵吧,没有哪一个流弊的大师提笔就可以模仿的吧,如果有,上文说的两万你能搞得定?!所以这整个过程中,嫌犯先锁定了四个考生,而且有一个复读的去年才200多分,而且按他们四人的平时成绩,最好的也只是个二本!还是别人挑你,你没资本挑学校!

我特么有病啊,花钱花精力还担惊受怕,就为了上个二本?!

6.很多网友要求公开试卷,首先答题卡经过申请是可以看到的,只能自己看到,绝不能也不会向所有人公开!而且只能看到分数加得正确不正确,看不到阅卷老师评分的,笑话,这玩意要是公开了,那特么就热闹啦~~~作文我明明可以得10分,为毛你给了20分?!额,这个不会喷,反过来会喷。。。太黑啦,不公啊,我们要公平,阅卷老师都吃屎的.....结果是,除非你已经考上了清华北大,几乎所有人都会要求公开。。。请放心,那绝对是喷子们的盛宴!俺也会申请:俺要看十几年前的试卷,为毛别人考那么多分,俺才那么点点?!

于是,全国人民啥也别干了,全民大撕逼....高考也取消算了,高考一年,录取十年也完不成,那还考了干毛......

7.高考考卷或答题卡,接触的人越少,越是对P民的公平!!如果谁都能接触到,你想想,所谓的有钱有势的改个答案,改个分数,是不是太简单?所以吧,那种喊公开什么什么的,要么愚蠢要么别有用心。

8.高考掉包是最没价值的手段。咱不说现在各种先进技术都用上了,比如条码一撕就烂,比如密封一动就露馅.....但是.掉包,难度高不说,付出和收益明显不成正比,谁脑残去干这事啊!你说作弊俺相信,你说替考俺也相信,不过现在越来越难了,指纹用上了,据说以后还要刷脸,你说顶替俺也相信,两厢情愿,顶替学籍而已..

这次事件,对喷子们来说很失望,因为他们早就预设了答案,结果却打脸。。。俺并不奢望这点小文能唤醒几个喷子,因为他们的目标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不公平,社会太黑,权力太可恶,国家完了......就像现在,一出新闻全部喷高考太黑,澄清了就想着公开答题卡,答题卡公开了又会喷掉包了要鉴定,笔迹鉴定后你放心,还会喷:被收买了,官方的话一个字都不要信......不信咱走着瞧。

但俺还是要说,一个合格的喷子,不是为喷而喷,至少有点技术含量是不是?明显的不合理为毛要强喷?换个阵地不好吗?或者换个思路不好吗?比如这个,完全可以喷:现代科举太可悲了,把一个个活生生的逼成这样....

最后祝福中国高考,这是广大P民真正不刷脸凭本身一个阵地,至少现在来看,高考过程还是公平的,世上没有绝对公平...


泥人171753399


这件事情到目前为止还不能下定论。

以下是我收集到的各种信息,供大家自己判断。

(1)首先是河南招生办的一封公开信。请各位自己判断。

(2)考生苏某曾经报考过北京师范大学的自主招生审核名单!并且获得通过。


(3)河南省阳光高考平台的微博内容



(4)朋友圈疯传的图片(官方微博并没有发布这条信息)


(7)答题卡信息




(8)条形码被破坏时的情况
(10)某hu上有网友爆出苏某没有通过北师大的自主招生。

(11)某hu上有人爆出苏某的论文存在一定作弊行为

(12)某hu上有曾经的同学力挺苏某

这三条消息来源较为可靠,暂时放到回答上,但本人保留态度。

以上就是最近关于河南考生试卷掉包的信息,如有观点可留言讨论,本人只发已有的信息,不发表任何观点。


醉卧杯中仙


虽然真相还在路上,但从目前的事情判断来看,似乎越来越向来闹剧的方向在发展,而且四名考生中有一名学生已经放弃笔迹鉴定,承认答题卡的笔迹为自己的。

我认为答题卡调包的可能性不大,因为高考阅卷、封存、转运等一系列的工作,步骤繁琐关口众多,如果要舞弊的话需要很大的成本,要在层层设卡当中调包,其难度别说是就读普通大学了,就是国内的任何名牌大学都能搞定,从成本上来观察结果与付出的风险不对称。

从学生方面来讲,我感觉说谎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学生有这个说谎的动机。孩子考虑问题不会像成人一样考虑后果,他们也许就是碍于父母的高期待和巨大压力,不敢也不原意面对失利的现实,用一种自欺欺人的方法来麻痹自己,欺骗父母,这不是没有可能的。而父母呢?他们或许就会听信孩子的话,也深信自己的孩子应该有更好的发挥,所以当孩子说出不是自己笔迹的时候,他们如同抓住了考试不利的救命稻草,考生家长的质疑和举报没有错,错的只是被孩子骗了。

在考试成绩面前,很多孩子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容易找借口,为成绩的下降找理由,有的甚至更厉害直接改试卷,所以孩子在成绩面前说谎也很正常。

当然了,省纪委正在调查当中,真正还尚未完全浮出水面,这只是个人的猜测而已,具体如何还需要拭目一待。


元芳有看法


前面任易老师已经从如今高考阅卷程序的技术角度来分析了,此次河南考生家长所声称的高考答题卡被调包的说法,成立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其实就算对于现在高考阅卷程序的细节不甚了解的人来说,单从近年的国情变化,以及一些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知识,也大致可以推断出真相。

所谓近年的国情变化,是指在过去一二十年来,高中生或者本科阶段直接出国留学的人口比例,比以往大幅增加。在二十年前,出国留学的人口,主要是本科已经毕业,准备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但是如今,出国留学很大比例是年龄较低的“小留”。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内的整体经济状况发展,家长的信息渠道也增加了,导致出国的决策相对更加容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分层加固,导致中产以上阶层的家长有更多动机追求积累与较低阶层的教育资本差异。

说这些的意思是,高考试卷调包的事情,在十几年前当然确实发生过,但是做这种事情的成本高、风险大,是在其它机会与渠道不够通达时的次优选择。换到如今,真正有能力调动这么庞大的资源去调包高考试卷的家长,完全可以把这些能力和资源用到帮助孩子早早出国留学上了,何必还在高考这个独木桥上跟其它考生厮杀?所以从动机上说,以及比十几年前成立的可能性要小上太多。

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我在上一道回答中已经提到(https://www.wukong.com/answer/6588480323980361987/ ),这里不再赘述。简单说就是,小孩在父母望子成龙的巨大压力下(而且当父母对孩子缺乏恰当的关心与足够的了解时),谎称自己在校成绩优良、高考被调包等等,是毫无令人惊讶的事情。与其假设答题卡真的被调包,父母此时更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什么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