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帝为什么会在政变中失败、被废、身后无名?

我觉得我认为


题主所指的政变,显然是说的明朝景泰八年,将领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拥立明英宗朱祁镇复位的那次史称南宫复辟的夺门之变。

让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这段历史:

1449年八月,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获。

九月,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等请命孙太后,拥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明代宗景泰帝。

迫于形势,孙太后提出保留英宗长子朱见深太子位,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作为条件同意了群臣的换帝要求。

次年,英宗被瓦剌也先释归,一回来即被景帝幽禁于南宫。

景帝无意归还皇位,并费劲周折废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引起天下臣民不满。

11个月后,朱见济病故。

景泰八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大将石亨伙同都督张軏(yuè)、太监曹吉祥等密谋发动政变。

十六日夜,徐有贞、石亨等率领千余兵将毁墙破门入南宫,拥立英宗复归皇位。

英宗复位后,立即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宫,一月后,景泰帝病逝。

英宗赐谥号“郕戾王”,并不许葬入皇陵。

那有看官就问了,景泰帝怎么会落得这么惨的下场呢?

其实了解了这段历史后,答案也就出来多半了。不信你听有书君仔细掰扯掰扯。

一、景泰帝不讲政治信用。

话说这景泰帝也算是临危受命了。毕竟英宗被俘,国无君主不利于政令,军令的推行及人心的稳定。

因此,当群臣合请皇太后立郕王为帝时,孙太后即刻准议了。

但她同时提出了唯一的条件,即英宗长子朱见深仍为皇太子。

坏就坏在权利这种东西对人的诱惑实在是难以抵挡,而世事又总是难以预料。

突如其来的王爷变皇帝,大权在握,换了谁也不愿意放手。

景帝继位后,在于谦等贤臣辅佐下治国安邦,国力渐盛,几次打败瓦剌,也先见没啥便宜占了,便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

他是想放了,景泰帝却不愿意接了。

八月初二,也先派人护送英宗回京,代宗根本无意让位,迎接朱祁镇的礼仪也非常简慢,只派侍读商辂率一轿二马迎于居庸关。

这还不算,英宗一回来,代宗就将他软禁在了南宫,并对他严加防范,不让他与外界有任何接触。

英宗不能随便见任何人,不能过问朝政,也不能走出宫门一步,就连每天的饮食都是由专人从墙洞中递进来的。

历尽磨难的明英宗,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遭遇亲人这样的对待,一朝重新得势,他能不报复吗?

这是显而易见的事。

二、景泰帝时运不济。

想了半天,有书君也没找到更合适的说法来概括这件事,只能说景泰帝的确是运气不佳,不受老天待见。

为啥这么说呢?您听我接着诉说原委。

尽管小心防范着太上皇明英宗,景泰帝仍然心里不安宁。

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决定背负天下骂名废掉原太子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问题是,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当了太子后并没啥大的过错,想要废掉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几经周折,景泰三年五月,代宗终于将侄儿朱见深废为沂王,将自己唯一的儿子朱见济立为太子了。

处心积虑,终达目的。

如果事情就此发展下去,朱见济顺利继位,景泰帝顺遂了心愿,历史也就被改写了。

然而,真实事情的发展往往比剧情更出人意料。

新太子立了才几个月,偏偏就得重病死了。

这可是景泰帝唯一的儿子啊。这打击之于景泰帝,就可想而知了。

不仅斩断了他所有的希望和念想,让他陷入了绝望的境地,基本上也可以预见他悲惨的下场了。

后继无人,又缺理在先,遭清算报复还不是必然的结局吗?

三、景帝政治手腕软弱,才能浅薄。

景帝在统治中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收买臣下,而不是恩威相济。

当初,景帝整天琢磨着改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就先赐给诸大臣黄金白银,想借他们的口说出来,但最后还是没人说。

景泰时有个俗语,说“满朝升保傅,一部两尚书,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鱼”,就是说景帝大量封官,笼络臣下的事实。

然而可悲的是,当他病重时,那些素日为他所收买的大臣却为了更大的利益,毫不犹豫的出卖了他。

他们假设景帝会死,没有嗣君,大臣们会拥立被废的前太子朱见深,于是他们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地拥立太上皇。

这样他们就立下大功了。

大臣们趋利避害,趋炎附势也是正常现象。

而景帝缺乏“政治家”应有的狠辣、狡滑和刻毒,一味讨好臣下,令大臣们根本不害怕他,或许这才是他悲剧的根本原因。

景泰帝具备所有平凡人都有的私心杂念。

他在权欲的诱导下,软禁哥哥,废除侄儿太子身份,让自己站到了道义的对立面。

如果他认清局面,承认现实,宣布侄儿为储君,就不会给朝中心怀叵测的奸佞小人以机会利用英宗阴谋策划夺门之变。

英宗也只有到儿子继位才可能出来。

因此,景泰帝政治才能浅薄是导致他失败的又一根本原因。

纵观景泰帝的一生,做了7年的皇帝,危难之时受命,削平惑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

如此功劳,死后却获得了一个“郕戾王”的恶谥,并成了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对此,有书君认为,虽然景泰帝贪恋权位,软禁明英宗,废侄儿朱见深太子位,不能够全其贤名,令人叹息。

但当明王朝面临危难之际,他重用于谦等贤臣,高举抗敌旗帜,抗击并打败瓦剌,有效遏制了瓦剌南下野心,巩固了大明朝江山,使得百姓免遭兵祸,功不可没。

因此,不能轻易抹杀他曾经力挽狂澜救国救民的历史功劳。

景泰帝应该值得我们后世人纪念。


有书共读


代宗皇帝继承皇位是运气,英宗这个纨绔天子在太监王振的唆使蛊惑下御驾亲征,在事前准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于土木堡遭到瓦刺大军的突袭,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英宗本人也被瓦刺俘走,消息传至北京,朝廷震动,人心惶惶,兵部侍郎于谦在孙太皇太后的支持下议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为帝,以补皇帝之缺,待英宗归来再还位于他,于是幸运的郕王朱祁钰就这样登上了皇位,是为代宗皇帝,改年号为景泰,升于谦为兵部尚书,并组织了北京保卫战。



意外成为皇帝的朱祁钰心中是暗自窃喜的,但他也知道只要大哥朱祁镇一日在世他这皇位便不会坐的踏实,面对瓦刺遣使送还英宗,朱祁钰的内心是反对的,他甚至希望哥哥能老死在漠北永远都不要南还,在他在位的头几年做的几件事情让他在朝臣心中形象一落千丈:一 ,在明英宗抵达北京后,代宗一再削减迎接礼仪,英宗是由安定门入城,之后改乘法驾入东安门,代宗自东安门出迎行拜见礼,英宗答拜,因同是皇帝身份,气氛略显尴尬。二:迎回大哥英宗之后,代宗只字不提还位之事,而是指使朝臣上表改英宗为太上皇,代宗假意驳斥,最后竟撕破脸真的将英宗改为太上皇,将英宗幽禁在南宫,这一关就是七年。三:差不多朱祁钰被立为储君的同时,孙太皇太后也立了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孙太皇太后此意很明显,代宗现在只是代理执政,等英宗回来天下还是他的。不过对于坐稳了皇位的代宗来说,废掉朱见深的目的必须要达到,景泰三年(1452年)代宗宣布废除侄儿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不想他的这个儿子竟是个短命鬼,景泰四年就不幸夭折了。

代宗所做这三件事,一件比一件过分,一件比一件寒心,这是此后徐有贞,石亨等人发动南宫之变,朝廷上下一片寂声的主要原因,人心已失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代宗在那时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他已经毫无力气来阻止和镇压这场政变。



太子朱见济夭折的时候代宗才26岁,正是年富力壮的时候,所以子嗣问题尚未显得突出,可是到了景泰八年正月初代宗突然得了重病,立储问题再次摆上了桌面,代宗到底得了什么病会造成卧塌无语,寝食艰难的严重情况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于亲眼看到代宗病况的石亨来说,机会来了,于是一场政变悄然无声的在石亨和徐有贞之间酝酿了。



政变的过程我就不多说了,因为发生的实在太突然,对于还在病中的代宗来说,他只能无声的接受这个事实,英宗的二次复位算是有惊无险,但对于七年的禁锢生活,英宗铭记于心,报复开始了。

英宗复辟当日就下旨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生王文等人,随即废代宗为郕王,将其幽禁在西内永安宫,二月十七日病中的代宗离奇死去,英宗废其帝号,上恶谥号“戾”,称“郕戾王”,仅以王礼安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是明朝自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皇帝。

最悲惨的是,终英宗一朝朱祁钰都从未被平反。


大国布衣


首先,他不能算是失败,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办法参与这场政变!

朱祁镇夺门之时,朱祁钰已经病入膏肓,无法言语,且并没有继承人(儿子少,而且都死了)

他很明白自己死后,必然还是朱祁镇的天下,就算朱祁镇不当皇帝,也是他儿子朱见深来当

所以,这场政变其实是夺门三人组的一场阴谋

是一场极具投机性的赌博


  • 故事要从朱祁镇返乡说起

原本危难之中被迫当皇帝的朱祁钰是不情愿的,他不想当皇帝。但是皇帝位子坐久了,会发现,原来这个位子是真的舒服

一开始还想着怎么把哥哥弄回来,最后,演变成了天天祈祷哥哥抓紧挂掉!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朱祁镇回来了!!!

被皇权迷了心窍的朱祁钰选择让朱祁镇当太上皇,并移驾南宫(冷宫,破地方)

在也先那当了俘虏的朱祁镇,回来又成了弟弟的俘虏

甚至还不如呆在也先那里的日子舒服,此时的朱祁镇是郁闷的


  • 苦日子终究到头了

朱祁钰儿子死了!唯一继承人的去世给朱祁钰的打击很大,加上朝臣提出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一事,更是深深打击了朱祁钰

他迟迟不立太子,其实是在做着最后的挣扎,虽然已经很无力了

但他还是在坚持,虽然毫无意义

直到他病重,几乎所有的大臣都认为朱祁镇即将即位,但是此时朱祁钰还没死,只待他自然死亡,一切都顺理成章了

而我们熟悉的于谦,因为实在是一身正气,并未参与皇权争夺之中,在他看来,谁当皇帝都一样,自己忠心为国就好了

正是这一想法, 直接导致了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朱祁钰就要不行了,有的人看到了此事的投机之处,并谋划着一场巨大的阴谋

而这场阴谋的核心成员也堪称豪华配置

太监曹吉祥——情报处老大

大臣徐有贞——参谋处老大

武将石亨——行动处老大


  • 夺门之变开始了


三人找到朱祁镇,忽悠了半天,意思就是一个:“皇上,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啊!你弟弟已经不太行了,今天就是最好的时机,我等三人抛头颅洒热血,都要保您重新夺回江山啊!”

二话不说,就要拉着朱祁镇上路,去宫中夺位!

听完这波慷慨陈词,朱祁镇很感动,思考再三,决定搞事情

然后在三人的计划之下,朱祁镇“过关斩将”跑回宫中

第二天朱祁镇宣布重新即位,一时间风光无限,意气风发。这三个“忠心耿耿”的人也成为了他的心腹大臣

紧接着,加官进爵,大赦天下,新皇登基的套路玩了一遍

突然,他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朱祁钰还没挂呢,此时我们的景泰帝在病床上奄奄一息

朱祁镇下令废掉他的帝位,这才免于了尴尬,不过也造就了历史上的一个笑话

一个国家,同时有两个皇帝多达一个月......

最终的结果,就是景泰帝在病床上被人导演跑了个龙套,并最后含恨而死


我们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其实景泰帝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因为他并不能驾驭群臣,如若他可以有自己的心腹力量

怎么能在自己病重之时,被三个堪称是跳梁小丑的人给玩了

不仅死前就被虢夺帝位,死后也没有入明朝皇陵,可谓悲惨

反观此次政变,也实在是搞笑至极,然而这场政变却造就了一个无法挽回的后果

那就是——明朝第二名臣于谦被冤杀



置身黑白的精彩



(景泰帝又称明代宗,代就是暂代之意,景帝的本意可不是“暂代”)

据记载,正统年间大旱,京师儿童间传播一首不知所起的祈雨民谣:雨帝雨帝,城隍土地。雨若再来,还我土地。不久后有景帝即位,夺门之变等事。雨帝者,与帝也,城隍是郕王,还我土地是指复辟。

朱祁钰是明代宗景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第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明朝第七位皇帝,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朱祁钰的生母,是个获罪之人。据査继佐《罪惟录》记载,景泰帝母吴氏,本是汉王朱高煦宫人。宣德元年(1426),汉王不满侄子宣宗继立为帝,于封地谋反,宣宗御驾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汉王宫中女眷被没入宫。之后宣宗不知因何结识吴氏,两情相悦,赦免了吴氏,并将其安排在亲信宦官陈符外宅居住,【按《万历野获编》,“符”当做“芜”,“内臣陈芜,交趾人,以永乐丁亥(1407),侍太孙于潜邸,既御极,是为宣宗,以旧恩升御马监太监,赐姓名曰王瑾,字之曰德润,赏赐不可胜纪】派遣宫女前往服侍

    母凭子贵,吴氏被封为贤妃。宣德三年(1428)八月,吴氏生下一子,取名朱祁钰,这就是后来的景泰帝,但母子二人仍长期隐于宫外,不为人知。

  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病重,召吴氏母子进宫,将之托付给张太后。托孤之后,一代帝王朱瞻基架鹤西去。由于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就这样被大家接受了。孙皇后也并没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钰为郕王。


然而据《明史》以及吴氏已出土墓志《荣思贤妃圹志》,吴氏早在宣宗为太子时,就已选入东宫侍候,宣德三年因生下皇子封为贤妃,与《罪惟录》的记载可谓大相径庭。究竟两者哪个才是史实真相?细翻史料,《明功臣袭封底簿》中记载吴氏之父吴彦名,“永乐十年八月内,为礼仪事将女吴氏进赴内府,钦蒙给赏。永乐二十二年,行取彦名长男吴忠到京。洪熙元年,钦除锦衣卫前所百户。宣德三年闰四月内,病故无嗣,次男吴安授锦衣卫百户。” 而明人陈循《芳洲文集续编》收录《赠昭勇将军锦衣衞亲军指挥使司指挥使吴公神道碑铭》一文,也记载吴彦名本一良善白丁,“永乐十年,公长女以选入内庭。二十二年,朝廷用是推恩,召公与其仲子忠至北京,欲授公以世爵,而公以老疾辞,遂官其子忠锦衣卫前千户所世袭百户。既而公乞恳还南京,未遂,以疾卒。” 以上两段文字,都明确吴氏入宫,是作为平民女子应选宫人,而且都未说明吴氏去处,是选入东宫还是汉王宫中。之后在永乐二十二年及相连的洪熙元年,由时间连贯来看,应该是仁宗在位期间,吴氏家属突然因为吴氏的缘故,“用是推恩”,被召入北京封赐了官爵,世袭锦衣卫百户一职。这一变动的发生,只可能是吴氏身份的陡然变化,在新皇登基笼络皇室的官方赏赐中蒙恩,为此吴彦名和吴忠被令同时入京,其中可能也有父女相聚之意。但同样的,这一封赏到底是源于太子宠幸,还是因为仁宗登基后一系列厚待汉王的恩赏所致,仍是不得而知。


景泰帝朱祁钰登基,有很大的偶然性,说白了就是命好。

他作为英宗朱祁镇的同父异母弟弟,已经成年,本来早该之国就藩了。可能因为正统年间宫廷和谐,母后和太妃(景帝母)关系好,皇帝和郕王也是兄友弟恭,打发朱祁钰到封国去,大家在亲情上一时舍不得,就一直把朱祁钰留在北京府邸里。正统十四年(1449年),对朱祁钰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他的皇帝哥哥明英宗御驾亲征,留郕王朱祁钰为监国。结果土木堡之变,皇帝被俘。皇帝被俘,瓦剌咄咄逼人。正统十四年八月十八日,孙太后压阵,监国朱祁钰主持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首先是翰林院侍讲徐珵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迁都南京,以避刀兵。于谦否定了这项提议,他认为皇陵、宗庙、社稷都在北京,岂可轻易迁移。而且要以北宋为教训,指责南迁是亡国之论。

正统年间,明英宗崇信宦官王振。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如今皇帝被俘,王振被杀,众大臣纷纷吐气扬眉,甚至跪在午门外,要求监国郕王惩处王振余党。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并把王振同党,王振外甥—王山也当庭打死。午门血案,吓得朱祁钰准备逃走。于谦拉住他,说大臣们只是为了惩治王振党羽,倒不是冲着您来的。朱祁钰半信半疑,下令把宫内王振的两个死党交给大臣们。群臣当场打死二人,由此可见,朱祁钰应该是有些胆小的。


皇帝被俘,这可大大不妙。当时的皇太子年仅两岁,明朝陷于空前危机,决策者非作为太后的孙氏莫属。因为宣德皇帝早已于十四年前去世,他在遗诏中以“国家重务入白皇太后”所委的的母亲张氏,也即孙氏的婆母,也已过世七年,更何况当时辅佐仁、宣的有经验的老臣和朝廷重臣或已过世,或追随朱祁镇出征陷于土木堡,而留京监国的庶子朱祁钰也不过只有二十岁出头,是一个比被俘皇帝朱祁镇更小更没有政治经验的毛小伙子,故京中闻此大变,惶恐之情黄慌乱之态可以想见。面对留京朝臣中出现的坚守与南迁两种意见,孙氏作为一个妇道人家,要以皇太后之身份最终拍板,的确是需要一种能迅速冷静下来的能力和极大的魄力。事实证明,她做到了,而且决断正确,安排有条不紊。她先立被俘皇帝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是为维护明朝确保皇位有序传承的嫡长继承制,并不能看做是为其一己之私,再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而立宣德帝唯一的庶子朱祁钰为皇帝,是鉴于朱祁镇已被瓦剌挟持,按“国不可一日无君”的要求稳定局势。以后的事实证明,她的这一系列举措是非常正确的,堪称力挽狂澜之举。时局紧迫,太后与郕王君臣彼此让步,顺利达成协议。也就是说,朱祁钰上台,是有条件的。朱祁钰也照办了。改年号为景泰。登基之后,下诏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图用明英宗的名义骗取财物、骗开关门失败。瓦剌气急败坏,发兵攻打北京。景泰帝任用于谦等人,组织北京保卫战,最终击退瓦剌。

  景泰帝在位期间,重用于谦等贤臣,吏治为之一新。

  突如其来的王爷变皇帝,大权在握,景泰帝也就不愿意放手。北京保卫战之后,明军多次击败瓦剌。瓦剌首领也先见此,便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他想放,可是景泰帝却不愿意接。大臣建议景泰帝迎回明英宗,他不悦,说当初是你们逼着我当这个皇帝。这个时候,于谦说,您已经当了皇帝,即便他回来,帝位还是您的。景泰帝见最得力的大臣都这么说,便派人去瓦剌接触,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史料记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英宗回来后,被软禁在南城里,开始了长达六年的禁锢生涯,并时时遭受一些小人的精神虐待。比如他病了,派人向掌管御药房的司礼监太监廖官保讨药,廖太监竟然不给。甚至还有人串通起来,诬陷英宗意图复辟。这等于告发太上皇谋反了!可见政治有多么的血腥、险恶和可怕,小人们为了升官发财,是不惜拿任何人的头颅做投名状的。

英宗回归之后,景泰帝派人严加看管,果然如于谦所说英宗的回归没有影响到景泰帝的帝位。但景泰帝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皇太子朱见浚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景泰帝朱祁钰正式开启“易储”计划。

由于太子是孙太后立的,景泰帝不得不慎重。他先试探颇有资历的太监金英,说“七月初二日,东宫生日也”。金英立刻回答,“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前者是朱见济的生日,后者是太子朱见浚的生日。

初步试探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景泰帝很是隐忍了一段时间。然而,他仍旧不停地试探这么大的事,经过与亲信司礼太监商量,他采取了一项寻求支持、封堵大臣之嘴的措施:无缘无故的,他赐阁臣白银100两和50两。阁臣都猜出皇帝的心思,但大家心知肚明,都不说出来。终于换来宦官和朝臣的默认。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皇后汪氏坚决不能同意丈夫的做法。她悍然争辩,却被废了皇后,打入冷宫。

随后景泰帝正式违约,宣布要易储,下令让百官群议。参加廷议的有94人,竟无一人表示异议。一个会开下来,朱见深就被废了,景帝亲生子做了太子,将来皇位也不会外流了。当孙太后、太上皇得知消息,只能在背后无人处抹眼泪,他们根本不敢有不同意见。难道让他们拿着“合同”找朱祁钰申诉?那是找死!


事定后,景帝大赏天下官员,许多人从易储中得到了红包,阁臣是黄金50两。正是皆大欢喜!

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景泰朝的历史将平稳过度,绝对不可能有太上皇复辟的那一天。这件事就是新立的皇太子不久后就去世了,而景帝再没有其他儿子。景泰帝正当壮年,子嗣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尚未显得突出。可是到了景泰八年,他突然得了重病,皇储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可众大臣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浚,有的主张立襄王。众臣议论纷纷,一时之间,定不下来。内宫传来消息,说景泰帝病体康健了。于是众臣准备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再商议皇储问题。这一夜,却爆发了夺门之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

石亨原来是于谦手下,作战勇猛,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战功,于谦举荐他为京师团营总指挥,不久又晋封为“侯”。石亨感恩戴德,总想给于谦回报,便上书给景泰帝,请求晋升于谦的儿子。景泰帝应允了石亨的请求。不想于谦知道此事后,十分气愤,当着众大臣,公开斥责了石亨的献媚行为。石亨恼羞成怒,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

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石亨谋夺门,先密白于太后,许之”,孙氏以皇太后之尊果断地支持“夺门之变”,并让自己的长兄率族人也参与了进去,迎取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

  英宗复位。随即废景泰帝为郕王,将其软禁。一个月后,郕王死去,被封了个恶谥,叫做戾。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这位曾经的皇帝,因此成为唯一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大明朝皇帝。

景泰帝于七岁之前,形同“私生子”一般,在宫外秘密生长。之后的皇帝之位,仿佛是上天怜悯那七年隐秘压抑的生活经历,赐给他的安慰一般,恰好也是七年,夺门之变,他死于哥哥英宗的阴影之中。呜呼,冥冥之中,冥冥之中。9


金山万丈


景泰帝朱祁钰其实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皇帝。

他临危受命,上台以后,在军事上,粉碎了蒙古瓦剌的阴谋,英勇不屈,坚决抵抗,坚决反对逃跑,最终,他保住了北京城,没有让明朝成为第二个南宋。

(朱祁钰)

在政治上,他广开言路,任用于谦等贤能的大臣,铲除宦官王振的余党,让整个明朝的朝堂吏治清明,一改明英宗朱祁镇时期的朝纲不振。

在经济上,他采用宽厚仁爱的政策,开仓赈粮,减免税赋,解决了当时老百姓遇到的饥荒问题。同时积极鼓励生产,让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

但是,这样一个皇帝,却在他的哥哥朱祁镇的“夺门之变”中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历史上认为,是朱祁钰虽然很贤明,但是有一件事做得很差,就是废黜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转为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是第二年,他立为太子的这个儿子朱见济,又夭折了。这一件事,让原本在大臣们心目中形象很好的朱祁钰,一下变得形象很差。最后当朱祁钰病重的时候,大臣石亨、徐有贞才拥立明英宗复位。造成景泰帝被废,身后无名。

不过,我并不认为,改立太子是朱祁钰失败的根本原因。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对比看看朱祁镇复辟以后的做法,以及朱祁钰当皇帝后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朱祁镇复辟后,仅一个月,朱祁钰就死了。怎么死的?不知道。清朝查继佐在《罪惟录》中有个记载:“是月十有九日,郕王病己愈。太监蒋安希旨,以帛扼杀王,报郕王薨。”也就是说,朱祁钰是被太监勒死的。

(于谦)

而且朱祁钰死后,明英宗下诏斥责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并且不允许把朱祁钰埋在祖陵。

朱祁钰简直就是亡国之君的样子。

他是亡国之君吗?如果没有朱祁钰,大明江山还能保住吗?

而朱祁钰当皇帝,朱祁镇被放回来后,朱祁钰又是怎么对他的呢?仅仅是把他软禁起来,派人监视他而已。朱祁钰只是防范朱祁镇,并没有伤害他。吃的穿的用的,都没有短缺。还是不仁不义吗?

从后来朱祁镇成功复辟可以看出,朱祁钰防范是有道理的。还有,朱祁钰采用这种方式防范,实在是太累了。他要是像朱祁镇那样,下狠手,还有朱祁镇的复辟吗?

我们再看看两人对待对方旧臣的态度。朱祁镇一上台,就处死于谦等在与瓦剌军力挽狂澜的正直大臣,完全不讲道理。

(朱祁镇)

而朱祁钰并没有这样做。如果他像朱祁镇那样排除异己,先把石亨、徐有贞这些人除掉,哪还有石亨、徐有贞拥立朱祁镇复辟的这桩事呢?

其实,不仅仅是我们看不惯,连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都看不惯。朱祁钰废了朱见深的太子之位,但是朱见深居然不恨他,觉得他是人之常情,还恢复了朱祁钰的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5个字。又下令按皇帝的规格重修其帝陵。

后来南明弘光时期,再次给他定庙号为代宗,把他的谥号,增加成和其他明朝皇帝一样的17个字。

后人心中自有一杆秤。如果说朱祁钰为什么会失败的话,根本原因是他没有朱祁镇狠,没有朱祁镇无耻,如此而已。


张生全精彩历史


(一)

政治需不需要守信用呢?

许多人认为,政治的原则跟用兵一样,“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应善于随势而变,不可拘泥,用术语来说,就是要一切“从权”。权,就是权变。政治谋略的根本,在于会变。政治史上从没有“个人征信档案”。迂腐、僵化、不知变通的人,在政治上只能是失败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王莽。他的事今天咱不说,让我说回景泰帝。

景泰帝朱祁钰登基,有很大的偶然性,说白了就是命好。

他作为英宗朱祁镇的同父异母弟弟,已经成年,本来早该之国就藩了。可能因为正统年间宫廷和谐,母后和太妃(景帝母)关系好,皇帝和郕王也是兄友弟恭,打发朱祁钰到封国去,大家在亲情上一时舍不得,就一直把朱祁钰留在北京府邸里。直到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突然爆发,英宗做了瓦剌人的俘虏。

皇帝被俘,成了人家手里的一张绝杀王牌,这可大大不妙。可政治这个牌局与一般打牌不同,可以想办法换掉对手的牌,在历史上以“忠君”闻名的明朝大臣们,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们的皇帝,拥立正好在京的郕王为帝,而给英宗奉上“太上皇”的虚号。为了国家的利益,暂时放弃对英宗个人的忠诚,这就是“从权”。所以大臣抛弃了皇帝,没有指责大臣不忠,不仅英宗的母亲孙太后不敢反对,就是英宗本人都没二话。

郕王朱祁钰就是这么登台的,从他的经历来看,国家的不幸,可能正是个人的大幸,历史上许多大英雄都是如此。


(二)

政治的本质是博弈,或者说俗一点,就是交易。政客们在利益的交换和妥协中实现政治协议的达成。

英宗之母孙太后,是宣宗的皇后,她本来只是皇帝的宠妃,最后推倒皇后,凤冠她自己戴,可见她不是一个简单的宫廷妇女。

孙太后具有政治眼光,她看清了时势,在英宗被俘,然后被瓦剌人挟持着入侵的国难之下,她不可能拒绝朝臣拥立新君的请求。但她同意郕王朱祁钰继位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册立英宗之子朱见深(即后来的宪宗)为皇太子。这就是一项政治交易:朱祁钰可以即位,但等你百年之后,应将皇位传给大宗英宗这一系。

时局紧迫,太后与郕王君臣彼此让步,顺利达成协议。也就是说,朱祁钰上台,是有条件的。朱祁钰也照办了。

(三)

我前面说了,政治运作应随“时”与“势”,时移势易,政治交易的合同就不免要修改。

朱祁钰是有儿子的,他在皇位上坐了两年多后,地位稳固,他就开始谋算着修改甚至废弃“条约”,立他的亲生子为皇太子。

此时,英宗早已被瓦剌人释放,回到北京。本来朱祁钰很不想哥哥回来,可偏偏瓦剌人不想白养一个失效的王牌、不管用的太上皇,一心要送他回来。当年抛弃了他的大臣们,这时热情高涨,纷纷表态,甚至自告奋勇要去漠北接太上皇回来。弄得朱祁钰好尴尬,只好接受。他这么做是违心的。可是皇帝的心意竟然没有什么人去领会,并帮助他阻止英宗还朝,说明在他即位仅仅一年的时间里,他还没有取得帝王应有的威权,大臣根本不顾及这位本尊皇帝的感受,只顾着向过气皇帝表现忠诚。

英宗回来后,被软禁在南城里,开始了长达六年的禁锢生涯,并时时遭受一些小人的精神虐待。比如他病了,派人向掌管御药房的司礼监太监廖官保讨药,廖太监竟然不给。甚至还有人串通起来,诬陷英宗意图复辟。这等于告发太上皇谋反了!可见政治有多么的血腥、险恶和可怕,小人们为了升官发财,是不惜拿任何人的头颅做投名状的(这些事我在《大明那些九千岁》第二部《大太监斗法》里有详细介绍,读者可参考)

做这些事的,主要是内廷宦官和一些中低级武臣,至于外朝文臣,还不至于这般无耻,但在景泰三年时,他们早已放弃了对英宗的忠臣。

新鬼总大过旧鬼,谁还向那个被囚禁多年的旧鬼效忠?


(四)

在这样的情势下,景泰帝朱祁钰正式开启“易储”计划。

这么大的事,他还是有些不放心,所以在正式发议前,经过与亲信司礼太监商量,他采取了一项寻求支持、封堵大臣之嘴的措施:无缘无故的,他赐阁臣白银100两和50两。阁臣都猜出皇帝的心思,但大家心知肚明,都不说出来。

随后景泰帝正式违约,宣布要易储,下令让百官群议。参加廷议的有94人,竟无一人表示异议。一个会开下来,朱见深就被废了,景帝亲生子做了太子,将来皇位也不会外流了。当孙太后、太上皇得知消息,只能在背后无人处抹眼泪,他们根本不敢有不同意见。难道让他们拿着“合同”找朱祁钰申诉?那是找死!

事定后,景帝大赏天下官员,许多人从易储中得到了红包,阁臣是黄金50两。正是皆大欢喜!

如果没有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景泰朝的历史将平稳过度,绝对不可能有太上皇复辟的那一天。这件事就是新立的皇太子不久后就去世了,而景帝再没有其他儿子。

很不幸的是,景帝在景泰八年年初,突然生了一场重病,朝臣不知病情,人心惶惶,这时,就有一些政治冒险家出来,进行小组织活动,秘密发动夺门之变,让英宗重新夺回宝座。而就在英宗复位几天后,景帝就死了,有人猜测他是被英宗杀死了。

景帝皇帝做的好好的,怎么这么容易就被推翻了?

表面来看,他的不幸在于没有子嗣。

但明代没有子嗣的皇帝不止他一个,为什么只有他被“合法”推翻?

英宗以太上皇被武力拥立复位,其合法性可议。但从来没人说英宗复位不合法。这还要说到当年那份交易了,景帝违约在先,虽然没有人敢公开表示反对,但合同的另一方利益人孙太后和英宗都还健在,他们不可能没有怨恨,而景帝多年来一直没有对他们下黑手,进行人身消灭(这似乎是政治上的惯例和规则),留下了后患。由于景帝违约在先,也为英宗复辟提供了道义上的借口。

景帝统治的弱势,也是导致他被推倒的重要原因。

景帝在统治中最常使用的方式,是收买臣下,而不是恩威相济,令臣下既感恩又恐惧。景泰时有个俗语,说“满朝升保傅,一部两尚书,侍郎都御史,多似柳穿鱼”,就是说景帝大量封官,笼络臣下的事实。但可悲的是,当他病重时,一些大臣为了更大的利益(他们假设景帝会死,没有嗣君,大臣们会拥立被废的前太子朱见深,于是他们先发制人,出其不意地拥立太上皇。这样他们就立下大功了),毫不犹豫的出卖了他。而这些人冒的可是灭族的风险,他们还敢干,说明他们对失败的风险评估极低。

景帝不是一个威权帝王,他一味讨好臣下,而不能令臣下害怕他,导致了他的失败。又或许,景帝生来就不具备“政治家”的狠辣、狡黠、刻毒与猜忌,这才是他不幸悲剧的根本原因。


皇帝不称朕


景泰帝朱祁钰在位8年,是被历史而推上金銮殿宝座的皇帝,对于明英宗朱祁钰一直都是很防范的,毕竟这位才是正统的帝王,而他只是因为局势而被迫承担责任的临时皇帝罢了,不过有于谦的发话担保,景泰帝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景泰八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而明代宗被废黜,这场政变是失势的朝臣如徐有贞、石亨等发动的一场拥护英宗的复辟的政治行径,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而铤而走险,结局是政变成功,有人欢喜有人愁。

景泰帝和于谦就是政变的之后的失败者,不过这场夺门之变中,并非是神不知鬼不觉,于谦一早就得到了左右的禀报,知道了复辟的行动,而作为军政大权在握的兵部尚书,于谦全程都坐视不管,目睹着政变的发生和结束,自始至终跟没事人一样,第二天照常上朝。

为什么于谦这么做呢?很简单,于谦是一个将国家社稷放在一切私立面前的人,他是大功无私的,他将生命都献给了国家,只要保证有利于国家朝局发展,他都义不容辞,当时情况下,景泰帝病重不久人世,而其子朱见济也夭折了,没有继承人选,为了国家的稳健,他曾建议让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继承皇位,如此可以保证大明王朝的顺利过渡,而夺门之变就是将明英宗推上帝位,如此一个壮硕的帝王,还有继承人,这无非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他选择了不干预这场政变,虽然他也知道政变之后他的后果。

至于景泰帝,当时已经病重,无力回天,不久人世,就算知道了政变,只怕也是有心无力了,人之将死还有什么值得去一争呢?况且这帝位本来就是朱祁镇的,也算是物归原主吧!


历史风云天下


景泰皇帝,又称明代宗!应该说是大明王朝危难之际的救时之主,至于景泰帝为什么身后无名,那也只是权利斗争的结果!自古最是无情帝王家!他在乎权利,哥哥明英宗也在乎权利,权利面前,亲情就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了!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因为亲征而被也先俘虏,本来蒙古想用英宗作为筹码要挟大明的。可是,时任兵部尚书认为“君为轻,社稷为重”就和太后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景泰皇帝!尊英宗为太上皇!

也先看英宗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微微一笑,计上心头!把明英宗放回去让他们争去!哈哈,“渔翁得利!”于是,他就把明英宗放了回去,景泰皇帝很隆重的接待了英宗皇帝,并且相互推让了一番,当然这是政客之间的虚伪!之后,明英宗便被迎入了南宫!



景泰皇帝对英宗还是很畏惧的,生怕他又夺了自己的皇位,七年里,英宗说是住在南宫,实则被软禁,更为过分的是还派锦衣卫监视!为了使权利彻底在自己手中,景泰皇帝还废了英宗的儿子太子地位,该立自己的儿子。但是,天不佑几,自己的儿子也死了!七年后,自己也病重,眼看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英宗又联合大臣发动政变夺回皇位,不久,景泰皇帝病逝!


景泰皇帝死后,英宗开始清算,于谦被杀,景泰皇帝被剥夺帝号,以亲王礼葬于玉泉山,没能进入皇帝祖陵!

景泰皇帝受命于危难之际,拯救于国家于危难之中,当政七年,励精图治,百姓生活也算可以!为权利,囚英宗,被夺位,去帝号,后世念其功绩,承认帝位,上庙号,是为明代宗!


震霜秋


这个问题归根到底的根源在于继承人的名正言顺上。古代嫡庶有别,差距非常大。

正统皇帝朱祁镇犯了几乎灭国的错误,被接回来还是太上皇。还要被大臣三不五时的拿出来逼迫景泰帝要对太上皇恭谨,要尊敬太上皇,大臣更时常向太上皇表忠心!这其实都是一种变相的对景泰帝的藐视。

景泰帝朱祁钰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虽然是孙太后立挺,但只因为是庶出,加之朱祁镇没死,就变得名不正言不顺。按照有些顽固派的想法,朱祁镇回来了,景泰帝就要把皇位还给朱祁镇,这不是滑稽么!

景泰帝失败处在于他不够狠,不够毒。无论他苛待太上皇,还是废侄子朱见深,都不够狠辣。只要这两个人还活着,他永远被当成名不正言不顺。明朝的言官,那时把皇帝的责罚当成荣耀来争取的。朱祁钰给了太多机会给这些无耻的文化流氓。最终结果就是,把自己折磨的生不如死,病入膏肓。

作为一个帝王,景泰帝不如太祖,成祖那么杀伐果断。他终究只是一个心软的人。朱祁镇是他心中一根刺,拔不出来,只能伤害自己。

相比较,朱祁镇就更狠辣。这老兄脸皮后,犯了那么大错,也凑合活着。被关进南宫,自生自灭也没折腾死他。他挺过来了。他就赢了。历史就是胜利者书写。他胜利了,景泰帝就几乎成了篡位者一样,坟墓给拆了,送了个恶谥,还好没有儿子了。不然估计都凶多吉少。

生为帝王,无情似乎只能是他们的选择。景泰帝不够狠,留下了朱祁镇。朱祁镇重新上位,正统变成了天顺,就是告诉天下,我顺应天命又回来了。可事实是他只是发动了政变而已。他“土木堡之变”的耻辱,会永远贴在他头上。他对景泰帝的做法,更令人齿冷!不过,成王败寇,也没什么可说的。

综上!


君笺雅侃红楼


景泰帝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手底下没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没有继承人!景泰帝的儿子死之后,就没有用一个名正言顺的继承人,这也就给夺门之变实质上的理由!

首先我们先看政变发生的背景,哥哥朱祁镇从瓦剌回来之后就一直被软禁在南宫之中,同时被严密的监控起来,朱祁镇的儿子也被废除了太子的地位,要说政变有朱祁镇的参与,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个时候上天却给了朱祁镇一个绝好的机会,景泰帝朱祁钰的儿子死了,这也是朱祁钰唯一的继承人。这个时候朝内又旧事重提想要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这一事件深深打击了朱祁镇,景泰帝不久之后就卧床不起了。而朝内的大臣除了投机者之外,剩下的正直一些的大臣也有意让太上皇朱祁镇重登皇位,或者是朱见深登位也可以!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政变的发起者太监曹吉祥,大臣徐有贞,武将石亨,宦官曹吉祥、翰林侍讲徐有贞、京师团指挥石亨,这三个人有文有武同时还有宦官方便入宫,同时也都是不满景泰帝善于投机的人,在景泰帝病重的情况下,由石亨领家兵,跟曹吉祥入南宫拥戴朱祁镇复位!

最后一点,明朝受程朱理学影响严重,正统性在明朝很重要,无论如何,景泰帝得到的地位名不正言不顺,就算当时让景泰帝登位,也是以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作为妥协,可以说之后景泰帝废除朱见深的太子之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就已经站到了很多朝臣的对立面!

所以由于景泰帝已经没有了继承人,同时病重在床失去了对朝廷的控制,再有石亨等一批投机者的出现,在朝臣的默许之下,还没参与就已经输的一败涂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