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正的宋江起义和水浒传里描述的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水浒传是中国人尽皆知的小说名著,改编翻拍的影视剧也多如牛毛。但小说和影视剧毕竟不是历史史实,历史上真正的梁山泊和宋江到底是怎样的呢?到底有没有108条好汉呢?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董平、李进真有其人吗?让我们跟着历史慢慢看一下。

梁山,原名寿良山,简称良山。据《史记》记载,汉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尝北猎良山”,并且死在良山,葬在良山,他的哥哥景帝亲自给他树了墓碑。为此,东汉光武帝改良山为梁山。整个梁山地区山河交错,河湖相连,山中有湖,湖中有山,深港水杈,芦苇草荡。梁山泊就是梁山地区的一个大湖,由于黄河泛滥,河水注入这个湖泊,使湖面逐渐扩大,形成方圆800余里的一个大水泊。梁山泊周围的百姓在这里捕鱼、捉虾、栽藕、割蒲,维持着贫苦生活。 在这方圆数百里的茫茫大水中,巍然矗立着座座山峰:虎头峰、雪山峰、郝山头、青龙山……峭壁悬崖,连绵起伏,这地势险要的梁山,也就成为历代藏龙卧虎之地、英雄好汉出没之所。

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有名的享乐天子和昏君。凡能投其所好的人,都能得到他的信任和重用,其中最受其重用的是蔡京、朱勔、童贯等六人,时称“六贼”。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就变本加厉地压榨人民,宋徽宗即位初年规定的各路每年向朝廷上缴赋税的新定额,比宋真宗时竟增加十几倍,以至农民变卖耕牛、家产还不够纳税之数。宋徽宗还又强行将民田划归朝廷,充以公田,要百姓缴纳重税,不服者就加以重刑。

面对着蔡京一伙搜括挥霍民膏的行径,百姓怨声载道,不禁发出“打破筒(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的呼声,于是各地农民起义相继爆发,其中,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梁山泊宋江农民起义,声势较大,影响甚广。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廷强令将梁山泊收归“公有”,靠打渔采藕为生的百姓,必须按船纳税。沉重的租税逼得人们走投无路,于是,十一月,宋江等人揭竿而起,将反抗的大旗插上了梁山。宋江,郓城人,性情豪放,乐于助人。元代陈泰在《所安遗集·江南曲序》中说“宋之为人,勇悍狂侠”,他结交了不少江湖好汉,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威望。宋江等人被逼上梁山举起起义大旗后,许多渔民、百姓也纷纷上山。他们拿起锄头、镰刀、柴刀、削木为枪,与前来镇压的官兵展开英勇的斗争。他们每攻打下一个州县,便开仓放粮,救济穷人,深受群众的拥护,力量很快壮大起来。

宋江起义的消息传到京城,北宋朝廷起初并未十分重视。宣和元年(1119年)十二月二日,宋徽宗下了一纸诏书,说京东东路发生叛乱,命令东西路提刑督兵捕杀。宋廷统治者以为轻而易举便可将起义军消灭,可形势的发展远远出乎他们的意料。由于宋军久不征战,缺乏训练,战斗力极差,而宋江,其才过人,属下的36人个个都是强悍猛勇之士、英雄威武之人,所以,宋廷的这次征剿不仅没有消灭宋江起义军,反而使其在与官兵的战斗中威名远扬。此后,宋江率起义军策马急驰,在数倍于己的官军的围追堵截中,攻城陷地,逢州破州,遇府过府,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先后攻打了青州、济州、濮州、郓州,并将活动范围由山东扩大到河北各地,纵横数百里,如蹈无人之境。

就在宋江起义军转战黄淮平原各地之时,宣和二年(1120年)冬,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方腊也率义军连破处州、秀州,攻势凌厉,使北宋王朝十分恐慌。

整日只知朝歌夜舞、醉生梦死的宋徽宗大惊失色,急召群臣商讨对策,平日里巧舌如簧、只知拍马溜须的权臣们,个个没了往日的气焰,面对宋徽宗的责问,只会含含糊糊,闪烁其辞。就在宋徽宗一愁莫展,大骂自己身边无贤臣、忠臣时,一个名叫侯蒙的人上书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没有敢抵抗的,说明他必定有过人的才智,不如赦过招降,让他率兵讨方腊以赎之过,或许还能平定东南之乱。”看罢奏折,宋徽宗对建议十分赞同,连声赞叹:“(侯)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宋史》卷三五一《侯蒙传》)。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年轻时在乡里颇有好誉,扶弱济贫,乐善好施,有时一日施千金。进士及第后,他硬是凭着自己的才干与正直,在朝中站住了脚,并且深得宋徽宗的信任,从宝鸡尉一直升至刑部尚书、户部尚书,后又担任了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可以说是平步青云、官位显赫。有一次,宋徽宗问侯蒙:“侯爱卿,你觉得蔡京这个人怎么样?”侯蒙说:“臣以为要是蔡京心术端正,即使是古代贤相也不一定能比得上他。”言下之意,蔡京虽有才能,但独揽大权,心术不正。宋徽宗听了他的话,微微点头表示同意,并且派人秘密监视蔡京的一举一动。蔡京知道后,对侯蒙怀恨在心,伺机进行报复。一次,有几件奏折上提到的事是侯蒙独自处理的,蔡京便到宋徽宗那里去告状,诬陷侯蒙独揽大权,再加上蔡京死党、犬牙的联手攻击,宋徽宗便对侯蒙失去了信任,下令将侯蒙罢贬到亳州当知州。当侯蒙得知宋江、方腊起义后,连夜向宋徽宗上折子,宋徽宗龙颜大悦,立即下诏任命侯蒙为东平府知府,负责招降宋江。侯蒙此时已六十八岁,正想踌躇满志前往上任时,突然发病而死,招降计划未能实现。

宣和二年(1120年),宋江又向南发动攻势,虽然义军人数不多,却好似一把钢刀,令北宋王朝惊恐万状、闻风色变,急令大军镇压。起义军进入沂州,沂州知州蒋园严阵以待,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为蒋园所败。

宣和三年(1121年)初,宋江率领起义军挺进江苏地区,遇到沭阳县尉王师心率领的军队,受到阻击,战败退走。二月,宋江起义军进入淮阳军(今江苏邳县南),北宋政府急令海州知州张叔夜前去招降。在起义军转战各地的战斗中,宋江充分发挥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军事才能,指挥若定,战术灵活多变;同时宋江作战也很勇敢,身先士卒,带头冲杀,打出了威风,令一些朝廷官吏也不得不承认其有勇有谋。所以,当侯蒙死后,宋徽宗立即下诏给刚刚以徽猷阁待制出任海州知州的张叔夜,令其设法招降宋江等人。张叔夜到达海州时,起义军正准备攻城。宋江等人仔细分析了海州的特点和城防情况,决定从海上突破,他们攻至海滨,夺取了大型船只10余艘。然而,张叔夜在得到“招安”宋江的诏旨后,进行了周密策划。他首先张贴出了榜文:“有赤身为国,不避凶锋,拿获宋江者,赏钱万万贯,双执花红;拿获李进羲者,赏钱百万贯,双花红:拿获关胜、呼延绰、柴进、武松、张清等,赏钱十万贯,花红;拿获董平、李进者,赏钱五万贯,有差。”(王士祯《居易录》卷二四)同时,张叔夜又派出探子侦察起义军的情况,当他获悉起义军从海上突破这一动向后,连忙招募敢死队1000余人,在近城设伏。又派出小股士卒赶往海滨诱战,同时将精兵埋伏在海边。双方开战后,张叔夜诱使起义军离船上岸作战,伏兵乘机烧毁了起义军的船只。面对数倍于己的官兵,宋江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宋江虽率部勇猛拼杀,给敌人以重创,但面对重围,船只着火,退路已断,只好接受“招安”向张叔夜投降了。

宋江接受“招安”后,北宋朝廷对起义军将领都授以官位进行笼络。《宣和遗事》载:“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夫诰勒,分住诸路巡检使去也。”北宋朝官李若水,极度仇视农民起义军,反对“招安”,可他却又亲眼目睹了宋江受“招安”的情形,于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写了一首《捕盗偶成》诗:“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廓。杀人纷纷剪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后来的事实证明,宋江投降并非出于本意,而是为了保存实力。所以当时机成熟后,宋江重新举起了义旗。但这次起义,很快就失败了,宣和四年(1122年),宋江起义被宋将折可存镇压下去,宋江等人遭到残酷杀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