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化”不分中西方,而“文史哲”却要分中西方呢?

“数理化”不分中西方,而“文史哲”却要分中西方呢?

是否存在“中国数理化”? 从学科分类谈起

人类的知识可以归类为许多领域,较为典型的如“数理化,文史哲,农医商”。在中国这些领域都是学校教授的科目。但这些领域在中国有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数理化”,不分中国和西方;“文史哲”分中国和西方;“农医商”,有的分,有的不分。这种“区分和不区分”的根据是什么?有什么标准?谁说了算的,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很奇怪,但无从考察,也许应该有如下二个标准:内部和外部的标准。

而数理化,都不分中国和西方。其根据是,它们都有“硬性”的标准,而且有成果,如数学上的1+1=2,在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等于2,不可能因为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不同,在中国1+1等于2,在西方1+1等于3了,水分子结构式也不可能不一样,用哲学上的话说就是,这些都是客观存在,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数理化”不分中西方,而“文史哲”却要分中西方呢?

当然,今天我们学习的数理化大多都是欧洲近代创建的,这些标准就是它们本身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详尽的体系,使得它们的发展硕果累累。中国古代也有“雏形”的物理,李约瑟编的《中国古代科学史》中也有记载,比如如何造桥、建房,如何灌溉等,遗憾的是,严格讲它们无法涉及物理的思想,且都不系统,没有广泛性,也没有形成知识体系,所以不能称为单独的学科,因此不能称为像“中医”那样称为“中国物理/数学/化学”。这些标准和成果,称之为“硬性指标('hard core test')”。所以一目了然,并没有人去像争议西医中医那样,去争议“中国物理”和“西方物理”。

农和商,都不分中国和西方,也没有一个“中国农业学系”,也没有一个“中国MBA系”。但医学则不同,存在着“西医和中医”学科的分别。对于分中西的学科和不分中西的学科,我们同样可以运用以上的标准,既"硬性指标"来判断。虽然西医有自己详尽的规范,但中医也不是完全信口开河,天方夜谭,只是没有西医那么实证,这就其本身各自的论据方面看。另一检验标准是结果。西医能救急?中医能吗?人命关天不是?答案无疑都是肯定的。这也就是很多学西医的人,想要取消中医,难以获得一致拥护的难度。

“数理化”不分中西方,而“文史哲”却要分中西方呢?

是否存在“中国数理化”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个哲学问题

最后,让我们来到文章的题目中的问题,文史哲的划分。文和史,其核心的标准是:前者是“描写社会”,后者是“记录史实”。中国和西方显然都有,所以我们有“中文系,西文系”之别(将“西文”换成英法美等国)。历史系也同样,有中国史和西方史之别,需要单独学习,否则对对方一无所知,既不可能学了一种而另一种自动贯通。

哲学呢?有人说哲学在中国是个“含糊其辞”的学科(比如,诸多定义、含义不明确,没有形成体系化、系统化)。它跟着“数理化”?还是跟着“文史医”?最后不知那位伟大教育圣人一拍桌子:叫他“中国哲学”! 其实,按照前面的“硬性”标准,哲学只有一种,如数理化一样,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其实,没有什么“中国哲学”。

为什么这么说?按照内部归范的标准,哲学,绝不仅是玄想,天花乱坠一番,哲学更是“臻密的思想学科”。也就是,它内部必须有“逻辑”存在。否则它就是“思想”,而不是哲学,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以归纳为哲学。只有系统,深邃,精密的思想体系,使用严格推导的逻辑方法,反复运用思辩方法,反复疑问等,才符合“哲学”,作为一个严格学科的内部规范要求。所谓“中国哲学”显然没有这些建立的规范。第二,从结果的角度看,哲学必须有成果。在西方哲学的发展经过两千多年后,西方在16世纪开始产生了自然科学,牛顿的著作就叫做“自然哲学的科学原理”。“中国哲学”到了近代和欧洲想必如何了呢?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就不用说了。最后,“中国哲学”是否存在,其实是个伪命题,所有的“中国哲学”的字眼,都应该改为“国学”。

“数理化”不分中西方,而“文史哲”却要分中西方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