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生活水平可以說已經不錯了,爲什麼卻懷念過去六七十年代的生活?

簡單一點76475704


現在的生活水平可以說已經不錯了,為什麼卻懷念過去六七十年代的生活?


有書君覺得人總是會懷念過去的快樂時光,而快樂主要是來自於那時相處舒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單快樂。


1、貧富差距不大,人們之間平等相待



"花未開全月未圓"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可以回憶過去,可以展望未來,一切都充滿美好的期待。


不比較就沒有傷害,左鄰右舍都過著差不多的日子,當領導的跟老百姓也差不多一樣,沒有優越感,沒有特權、也不貪心。


現在,日子好過了,人的私心重了。希望自己更好過,忙著自己奔向更上一層樓的好日子,顧不上再去關心別人怎麼過,看到別人不好過大都只會鄙視,而不是幫助。


2、物質不夠豐富,人們的精神較富足


1)充滿正能量,助人為樂精神氣場強大


人與人相處單純,人心不復雜,生活中善良美好的東西多。那時的左鄰右舍可以託付孩子、可以交付家門鑰匙。家長沒能按時回家,孩子可以在隔壁鄰居家吃飯、睡覺。


那個年代裡人們集體主義思想更濃烈,看到誰家不好過,都巴不得能幫上一把,真的能幫助別人感到快樂。


2)收入低,要求就低,幸福指數高



那時的收入低,人們的要求也不高,可幸福指數高。現在的懷念是一種懷舊的情結。


如果讓人們回到過去的年代生活:一家三代擠在一起生活,每月每人25斤米、二兩菜油,一市斤豬肉,幾兩糖的供給制,大家肯定不願意。


而現在的人總跟別人比,"人比人,氣死人,馬比騾子馱不成"。


現在的人跟自己的過去縱向比較還感覺心情不錯,結果一看旁邊的人,開始了橫向比較,就開始心理上的晴轉多雲,心情大大不好起來。


各種看、各種比,帶來的就是各種鬱悶,心態也跟著"羨慕嫉妒恨"起來。


人們的眼睛總是盯著別人只能給自己帶來不開心!還是多盯自己是不是努力了?是不是比過去更好過了,這樣自己就能快樂些。


3)日子不太好但不抱怨,懂得感恩社會


那時候攀比心理不重,大家自得其樂。那時的人,沒有見過什麼奢侈的生活,容易滿足,有種天生的喜感。


過日子總是跟舊社會比,"沒有壓迫、沒有剝削",自己是社會的主人,非常感謝毛主席、感謝共產黨,懂得感恩就有了快樂的幸福感。


現在社會發展了、進步了,帶來了一些問題,貪官多了,誠信少了,但不要只盯著問題看,要看大方向。正面看待問題,不抱怨生活,享受幸福時光。


懷念一下過去的生活很自然,避免"人心不足蛇吞象",慾壑難填,只會讓自己掉入不快的深淵中的。人心態要好,知足才能常樂!


3、人與人之間不鄙視,親情友情愛情比較純潔



過去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沒有參雜更多的經濟利益,人際交往關係比較單純。


物慾橫流的今天,使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追求物質感覺壓力山大,顧不上豐富精神世界,靈魂跟不上腳步了人就變得空虛,也不快樂了。


人怎樣才能快樂?據研究顯示人需要快樂的交往關係,這是人能夠快樂的因素。現在的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感覺人情淡薄,是讓我們感覺不快樂的主要原因。


我們懷念的那些時光,正是人與人之間的友好交往的關係吸引著我們。


我們要不要停下來好好想想,我們到底需要的是什麼?這個世界,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用錢解決。


有書君認為正是因為與現在相比,過去大家相處沒有太大的壓力,相互之間基本能夠信任、人與人之間交往相對快樂,所以雖然現在生活不錯了,還是會懷念六七十年代時候的感覺。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用幾張圖說明那個時代的美。

活在父母一輩口中的那個年代,我一直以為是黑白的,直到看到80歲高齡的翁老的照片,才驚覺那也是一個彩色的時代。

但如果選擇一種最能表達那個時代的顏色,我想應該是紅色。紅色,幾乎是那個年代中國最為普遍和恰當的抽象表達元素。很多外國的攝影家和電影工作者,都會用這個色彩來描述當時他們所看到的中國。所有的激情、變革、希望,都可以用紅色詮釋,舞動的紅旗,飄揚的紅絲帶,遍佈大街小巷的紅色宣傳畫……將一個時代的脈搏跳動展現出來。

- 紅色中國 -

翁乃強攝影作品欣賞

20世紀60年代,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的“五一”勞動節表演

1964年,大雪過後,北海公園一片白皚皚

1969年,天安門的遊行隊伍

1969年,群眾慶祝黨的“九大”勝利閉幕,中央民族學院的師生表演節目

20世紀70年代,廣州製作南獅獅頭的老藝人

1976年的天安門廣場,人民群眾歡慶

20世紀70年代,“五一”勞動節,孩子們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表演節目

20世紀70年代,大連獐子島的清晨,漁民在曬漁網

20世紀70年代,江蘇淮安農民在手工縫製地毯

1970年,在中山公園參加“五一”勞動節演出的孩子們

20世紀70年代,上海外灘,清晨練太極拳的人們

20世紀70年代,北京的外文印刷廠在印刷毛主席像

1970年,毛主席暢遊長江四週年之際,什剎海舉行紀念活動,少年們揹著紅纓槍泅渡

1977年,晨光中的毛主席紀念堂

1977年5月,剛剛竣工的毛主席紀念堂北大廳內

20世紀70年代末,一位市民把剛剛買的電視機拉回家

20世紀70年代末,廣州市民的生活

20世紀80年代初,秦始皇陵邊,婦女在出售手工縫製品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使各地市場逐漸活躍,春節期間的地壇廟會


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可是卻依舊深深烙印在他們心裡。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一陰一陽之謂道

中國古語就有:“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講的其實就是外在物質環境對內在精神世界的影響和起到的改變。現代哲學也有對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闡述,兩者是相輔相成的,缺乏物質基礎,會限制精神世界的發展,同樣,缺乏精神文明的約束,物質文明會變的物慾橫流,令人生厭。用來描述當下中國現狀再恰當不過了。

文明缺失

中國作為經歷過幾千年的文明古國,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都曾經無比輝煌過,尤其是唐宋,都是物質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社會狀態,很值得當今社會學習和借鑑。但隨著54運動後帶來的一系列矯枉過正,推翻了舊有的精神文明,卻沒有建立起來新的精神文明。只能拿別人沒經過實驗驗證,也沒有過成功案例的半吊子理論來填充空白。結果顯而易見,縫縫補補,改了又改,最後還是要從推到的廢墟堆中找解決辦法,也是被逼。

那很多憤青就會說了,既然這樣,就該完全復古啊,或者完全恢復舊有秩序,呵呵了,打個比方,插故宮簡單,點把火就搞定了,但要從新建立一個故宮,需要的是萬萬人的努力,百年的積澱,還不一定做到過去的水平。國家社會也是如此吧,別沒事就這啊那啊瞎折騰,不如做好當下的自己,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身體力行的實踐,並創造物質文明,這樣的人多了,社會就慢慢會好一點。

【正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華崛起才剛剛開始】


瓦爾登的船伕


你說的很對現在的生活已經是很富有了,吃穿不愁,但為什麼會很懷念以前的日子呢?

我是過來人。我感到那個時候最值得懷念的地方是平等。那時候的分配方式是各盡所能,按勞分配。那時候,口糧分配是人口按百分之八十,勞動力按百分之二十,就是你家沒有勞動力,每天口糧定額為一點一三斤,那分到口糧的百分之八十,也就是九兩多一點,吃飽肚子是沒有問題的。

在副食方面,每個生產小隊都有一個菜園。在蔬菜旺季幾乎每天都要分菜,'到了冬天,就只能吃冬貯大白菜和白蘿蔔了。

油鹽醬醋茶,只要喂幾隻雞,賣雞蛋的錢基本就搞定了。

那時候的娛樂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隔三差五的有說書的瞎子來村裡說書,縣裡的放映隊每年來放幾場電影,後來公社有了放映隊,村裡買了放映機,看電影的機會就更多了,幾乎每週都能看一場電影。另外村子裡有宣傳隊,學校有宣傳隊,也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演出一次,供老百姓觀看。

那時候,你不用上愁每天干什麼。隊長一敲鐘,你就去問活。然後回家拿上傢俱,去地裡幹活就行了。

那時候的農民,雖然窮,但活的很開心。現在呢,雖然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但是要離開家庭,離開父母子女妻子,背井離鄉去外地打工,活累不說,還常常因為拿不到薪水而上愁呢。




民諺民俗民間故事


懷念過去的社會安寧,懷念過去的幹群關係,懷念過去的鄰里相處,懷念過去的幹部為民廉潔,懷念過去的職業道德,懷念過去的綠色食品,懷念過去講奉獻而不計報酬,懷念過去的藥費單位報銷、住房單位分配、工資待遇相對公平。人生活在這世上,恐怕不僅僅是為錢那麼簡單,對精神的追求、對道德的追求、對公平正義的追求,恐怕也是必不可少的吧!!!


清茶一杯849


我是60後,確實是很懷念過去的生活。雖然現在收入高了,物質豐富了。但是生活壓力增大了,無時無地都會感到生活的壓力巨大。生活中不能沒有錢。生活中沒有免費的東西,而且費用、價格都不低。

懷念過去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1、理想信念沒有了

社會的進步,社會的發展,給予人們豐富的物質。多數人不再為吃飯穿服發愁。但人們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不再是80年代以前的了。現在是市場化,一切以金錢為中心,以利益獲得為中心,以利益交換為中心。

2、生存壓力大

生活的費用大幅度上升。

生不起,小孩的撫養費高;上不起:上學費用高。病不起:醫療費用高。死不起:喪葬費高。娶不起:婚嫁費用高。

住不起:房價高。

中年人下崗失業後,工作難找。

3、價值觀扭曲

攀比之風、追星之風、腐敗之風、造假之風是一風高過一風。

賣淫嫖娼,買賣人口,吸毒販毒等醜惡現象屢禁不絕

4、兩級分化嚴重

政策、特權讓一部人暴富起來了,這些人的財富都不是靠自己的誠實勞動得來的。

富的富得流油,窮的窮得吃飽飯都難。

5、生存環境惡劣

自然環境汙染嚴重,霧霾、空氣汙染、水汙染、化工汙染就在身邊。


冬天的牛2


你提這樣的問題,乍一看,還挺意思的,與我的一些奇々怪々的想法雷同,不謀而合。不用問和不必多問,你肯定是從那個時代和年代經歷過千難萬難與千難萬險的苦難生活中,過來的70年代前後的後生。可以說,你、我是同病相憐之一條藤上結著的兩隻苦瓜,一端是你,另一端是我,……

上個世紀之六、七十年代,明確地講,20世紀六、七十年代,那個時候,我國剛々經歷過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戰火的洗禮,浴火重生,百廢待新,一切的重建跟擴大和恢復,農業、工業、國防科技與醫療事業等々,都需要重新佈置和部署,許多生產部門的報告計劃都重新開始提到了正常的生產軌道上來了。其中,就包含、包括著人們日常的生活水平上。那個時侯,人們一般早晨吃得玉米糝籽做的秣糝,中午吃得用玉米麵做得攪團,或用玉米麵漏得漏魚兒,俗稱“河馬魚”。(因與河中的暗斑小頭魚,有幾分相似,而得名)。一天兩頓,幾乎天々如此。如果有哪家十頓半月的吃頓用麥子麵粉做得“糊々面”,在當時可是非常稀罕和稀奇的、天大的大喜事兒,整個村子、莊裡都感覺到十分漾慕和羨慕,不大功夫,只一小半會兒時間,便一傳十、傳遍了整個村莊。那個時代的父輩們,各個吃得粗糙的粗糧,食不裡腹。穿得衣不憋體,大補巴摞著小補巴,補丁摞補丁的,家々如此,戶々一個樣,家々戶々的誰也不笑誰,誰也不恨誰。大家同勞動,共命運,一個村裡,一家有難,八方支援,真可謂“你窮我助,我窮你幫”的“烏託幫”式的人類大一統、大統一的共產主義。白天干著繁雜和繁蕪的高強度之繁重的重體力活兒,晚上,奔走著十里八鄉至一、二十里路程的工廠裡去看電影等娛樂活動。那個時代的人們,好象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困難,什麼叫累似的,整天價只知道白天干活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直至改革開放的那幾年結尾才算結束。整天、成天價不是播種,就是收割的。要麼就是冬季修水平梯田,要麼就是參加生產隊裡硬性分配的從河灘上背沙石,義務修公路任務,而且時間緊,任務重。一年四季,都沒有閒暇、休息的時間。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水準都普遍地十分低下,生活雖然艱苦,一家至少有四、五個,甚至六、七個,或者七、八個、八、九個孩子的,姊妹、兄弟眾多,其樂融々的。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依次類推。開學報名費1塊、1.5至2元錢。一個大作業本0.14元,一本語文課本0.23元。學生上學,到各村學校去上學。有小學、初中、高中的,簡直方便多了。一學期下來,各種費用加起來,不到10塊錢,最多七、八塊錢,有時還有剩餘。那時的大肉六、七毛錢一斤,一塊錢可以買5盒火柴;10顆水果糖,而且水果糖還比現在的奶糖還甜和好吃;一斤多大肉;還剩餘一角多錢。那個時代,工人的工資低,剛參加工作的一月也就十六、七塊錢,但卻基本上能養活自己後,還綽々有餘。那時的物價穩定,社會秩序良好,人見人愛的。沒有相互欺詐、欺騙行為等的發生。孩子們互相玩耍、嬉戲、打鬧,走到誰家肚子餓了,誰家吃。整日價由早玩到黑,不黑不回家。今個這兒有電影,明天那兒有電影,下午野雀還沒落窩,便三個一群、五個一簇的,給大人連招呼都不打,便跑去一、二十華里路程的地方,去看電影。

那個時代的人們,思想保守、落後,但沒什麼壞心眼。人對人,那麼傾其所有,全力以赴地、全身心地幫助你。大人如果需要出門,便把鑰匙交給鄰居家的大爺、大嬸家們,你放學了大人還未回來,你可以在鄰居家吃飯、歇息和休息。那真是“門不閉戶,夜不拾昧的”。可是,現在……?所以,我時常也和你一樣,常々回憶和懷念上個世紀六、七年代的生活時光,那時的人們生活壓力小,也沒多大的經濟壓力和負擔。現在,社會各方面都好了,人們的生活水品都普遍提高了,孩子們上學的書本也全都免了。農村裡,各項費用也全免除了,而且,你種地國家不但不收你的任何費用,種地國家還給補貼。國家還出臺多項優惠惠農政策,鼓舞、鼓勵你脫貧致富等多項政策措施,激勵你發家致富。可是,卻老是提不起精神。與上個世紀,即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相比,總還是心有餘悸,兩廂比較的話,也不知癥結所在。

L:2018年4月9日。


回憶19561


現在物質生活條件好了,人們還懷念六七十年代的生活,那是因為:

1.六七十年代物質匱乏,但精神富有

那個時候雖然窮點,但有信念,有情懷,有幹勁,現在的人雖然也有幹勁,往往是迫不得已。

2.那個年代的人思想單純,社會風氣相對潔淨

思想單純,社會風氣良好,對於人來說,就更容易快樂、知足。不像現在,娛樂圈天價片酬,青少年盲目追星,價值觀被扭曲,社會風氣浮躁,客觀上會讓人變得焦慮不安,心理壓力增大。

3.那個年代的人,都差不多,攀比心弱

現在物質生活好了,人們的攀比心加重,那個時候,家家戶戶經濟條件都差不多,近途,大家都是用自行車代步,出遠門坐公家經營的巴士,那個時候的車票是厚厚的紙質硬票,至今還讓人懷念。

現在,嫁女要天價彩禮,還要有車有房,兒子在外明明掙四千,父母也要向村裡人吹噓掙一萬,生怕別人瞧不起。

現在有的年輕人,學校裡還沒畢業,就開始考駕照,與其說是方便自己,不如說是虛榮心作怪,工作一兩年後,貸款買部車子開到家門口,覺得倍有面。

很多時候,現在人表面衣著光鮮,朋友圈裡曬旅遊,曬美食,貌似過的很滋潤,很美好,其實內心未必真的快樂。


咋說咋聊


不患窮換不均,過去的人們都窮,窮得吃飽飯都難。而今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不誇張的說,現在的生活水平比馬克思幻想的共產主義或者高於天堂的生活水平。前蘇聯的赫魯曉夫曾經對共產主義的標準這樣定義的。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人們可能不知道,這樣的標準在前蘇聯是非常難的。

而今當人們面對現在無比幸福的生活還十分的不滿足,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對於幸福沒有統一的標準,可能就是一種對比,得與失就是幸福。今天社會確實有許多讓人不滿意的地方,貧富不均,什麼看病貴,學費貴,住房貴等等。可是人們要是冷靜下來好好想想,這些問題都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自尋煩惱。學費貴,我們不上大學行不行?奶粉貴,為什麼不吃母乳?房子貴,也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房子何其多,為什麼要把人的一生都壓在房子上,愚蠢不?要知道凡是有人的社會就不可能完全平等,是個虛幻的誤區,還給我們製造很多矛盾。


思想加29454


提問者是70後,說懷念小時候的生活,雖然日子貧窮但過得很快樂。誰又不是呢?小時快樂往往會成為未來光陰裡的我們,最留戀、最難忘的回憶。彷彿光陰的美好,都定格在那個天真純潔的年齡段。


小時候我們以純真的目光看世界,簡單的內心體驗世界,對世界充滿好奇,對未來充滿希望。

不懂時家長都以膚淺地講解,讓我們去試著理解,成人的人與人世界,我們都不懂,所以那段時間回憒給我們的都是感受到的純潔世界,快樂也就變得簡單,小小的滿足都讓心靈無比地快樂!

沒有電視設備的那個年代,小夥伴們直到天黑了還在玩耍:跑城、踢鍵子、藏貓貓、玩口袋、跳皮筋、玩冰溜車、大河洗澡……太多了,玩得不亦樂乎!那時東家串西家,一個屯兒住著沒有不認識的,都很隨和。吃的過年才能見著油水,平時的高粱米飯、窩窩頭就鹽菜都吃得很盡幸。穿打補丁的衣服,都是自信地笑容。我們以膚淺認知,純潔的心看世界,世界回報我們都是簡單地快樂!這是成年後由其中年的我們,追遂地已追遂、嚮往地已努力。在拼搏的路上牽扯著交集的人們,為了更好地生存,在利益上努力貪婪的我們,使我們身心懼疲。現在物質什麼都好了,複雜卻添滿了思維,對未來再也找不回曾經地期盼,精神上恍如空洞了許多,很難再有快樂的點,所以歲月煉就了我們成熟,才讓我們真正明白:物質給予地快樂是一時的,精神所得到的滿足才是我們真正意義上地快樂!

其實不管是哪個時代的人,到成熟地時候,都會懷念兒時、青澀時期地美好。人與人之間不美好的事,基本是走入社會之後,才遂漸豐富了我們思維,都深刻懂得後、看透後,才發現很難再有簡單地快樂,沉醉於回憶裡地快樂時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