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源自522粒野生耐鹽稻,「海水稻」背後那些故事……

独家:源自522粒野生耐盐稻,“海水稻”背后那些故事……

點擊上方“種子天下” 可以訂閱!

独家:源自522粒野生耐盐稻,“海水稻”背后那些故事……

近期,有關“海水稻”的爭議聲、質疑聲此起彼伏。

土壤鹽鹼化是當今世界土地退化的重要問題之一。鹽鹼化使大面積土壤資源難以利用,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下降。如果鹽鹼地能夠種植水稻意味著什麼?據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資料統計,不包括濱海灘塗,我國鹽漬土面積約5億畝,可開發利用面積達2億多畝,佔我國耕地總面積的10%左右。若能在這樣的土地上種水稻,就算畝產150公斤,年收成也可達到300億公斤,足以養活上億人。

這聽起來似痴人說夢的想法,陳日勝用了30年求證,他用自己的實踐回應了各界的質疑。

独家:源自522粒野生耐盐稻,“海水稻”背后那些故事……

01

“海水稻”

源自522粒野生耐鹽稻

廣東湛江的陳日勝年過半百,在農田摸爬滾打已有30餘年,是國內最早發現耐鹼性強、抗病性強、生命力強的野生海水稻的專家之一,被譽為“海稻之父”。

據陳日勝介紹,1986年,他陪同廣東海洋大學羅文烈教授考察海邊樹種時,在廣東湛江遂溪縣城月鎮燕巢村海邊發現一株高約1.6米類似蘆葦卻結穗的植株。從地裡連根拔起這株植株發現,新鮮的根系是赤紅色的,而“長毛谷”(遂溪當地祖輩流傳下來的稻種,又名“海割”)的根系是灰白色;兩者葉舌、葉耳明顯不同。隨後羅文列教授斷定,這是生長在鹽鹼地裡的野生水稻。羅文烈教授讓他收下種子,叮囑其日後要保護好這些稻種。

1987年,陳日勝用採摘到的種子在遂溪海邊灘塗育秧,當年差點“全軍覆沒”。他將種子分別種在兩塊空地:一塊靠海,漲潮時,海魚把秧苗吃了個精光;另一塊當時用漁網圍起來,才有了後期試驗的稻種。

由於在海水中種植試驗週期長,一年只做一次,僅普選稻種陳日勝便做了數年。

1987年陳日勝種植400株,從中選擇優良單株51株。

1988年種植51個株系,入選15個株系,選擇高度、熟期一致的單株80株……

如此選種到1991年,才定型品系為“海水稻”,並在10個株系中收穫種子3.8公斤。

這些僅是陳日勝30餘年艱辛努力的冰山一角。

“那幾年,我把採收的522粒野生耐鹽性稻種當成老師交給我的作業。老師的一句話,讓我為之堅持不懈地努力做了一輩子。羅文烈教授當時對我說,最少數萬年才能進化出一個物種,這個物種失去就不可再生。這樣的耐鹽性稻種現在不被人們看好,並不代表以後就不是好品種。每個發達國家都缺淡水,將來我們發達了,一樣可能會缺淡水,到時候這些耐鹽性稻種可就是我們國家的寶貝。”陳日勝說。

02

“怪老頭”

種出的水稻不結籽

独家:源自522粒野生耐盐稻,“海水稻”背后那些故事……

據陳日勝介紹,為了研究“海水稻”,他從1990年開始便自掏腰包跑到全國各地去考察鹽鹼地。

“當年交通不像現在這樣便利,信息檢索也很困難。只要聽說哪裡有鹽鹼地就一定會去。我通常外出考察一去就是1~3個月,最長一次用了7個多月。”

每次考察,陳日勝都會在當地帶走兩樣東西:一是當地鹽鹼地泥土樣本,二是當地種植的稻種。這些東西對他來說都是寶貝物件,曾將家裡的老房子裝得滿滿當當。如今,這些樣本已轉移到遂溪縣虎頭坡合作社的辦公樓內。玻璃罐的標籤都標記了樣本的來源地,如北京、吉林白城、大慶、內蒙古等。

從1992年開始,南到海南,北至東三省,西至新疆,陳日勝通過多種方式不斷培育這些“海水稻”種子,並且在全國各地的鹽鹼地上試種。他表示,不同區域氣候、溫差等對作物的影響都不同,南方稻種屬感光作物、北方稻種屬感溫作物。起初的“海水稻”是在南方地區發現,為使“海水稻”適應北方氣候,他歷經8年付出諸多努力,培育出了適合北方鹽鹼地生長的“海水稻”種,這也成為海水稻培育史的一大突破。

這8年並非一帆風順,流言蜚語也不少。陳日勝告訴記者,他來到北方地區試種,很多年都是出穗不結籽。當地的農民都不理解,為什麼水稻不結種子,他每年還要堅持種。在很多時候他被農戶稱之為“怪老頭”。有人甚至話裡話外嘲諷著:“陳老師,你這水稻長得可真不錯,每年都比我家的高,可就是不結籽吖。”陳日勝解釋說,當時“海水稻”不怎麼結籽,是因為還在試驗之中,畢竟是南方稻種轉移過來的,還要進行雜交培育。

2000~2005年期間,陳日勝通過改良雜交等方法,使種在北方地區鹽鹼地的“海水稻”開始陸續結籽。

直至2008年,陳日勝才培育出除“海稻86”之外的其他“高世代材料”。這些正在培育、研究中的海水稻系列品種,還包括可以種植在新疆、黑龍江、內蒙古、甘肅、西藏、吉林等地區的粳稻品種。

03

一波三折

資金鍊斷了又斷

陳日勝除了培育“海水稻”,還搞了不少副業,在廣東雲浮、廣西桂林等地搞林場、種果樹,甚至搞過建築。他將搞副業賺的幾萬元錢都投入到“海水稻”育種研究中。不過,這點資金對於“海水稻”培育這個漫長的研究,可以說是杯水車薪,也使陳日勝感到力不從心。

直至2011年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起,陳日勝為擴大“海水稻”的種植規模,在老家廣東遂溪縣組建了虎頭坡種植專業合作社,但資金匱乏問題一直無法解決。

此後,“海水稻”被現中國社科院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周長林知曉。他組織了一場名為海水水稻物種保護與創新研究的非公開座談會。座談會邀請了國家部委、研究機構及農業發展銀行的人員,邀請陳日勝進行現場講述。

當時,諸多業內專家都對”海水稻“表示質疑,多數學者不相信水稻可以生長在鹽鹼地裡。但農業發展銀行的張明旭認為,無論花多少心血,能夠為國家保留一個耐鹽鹼基因的稻種,這份貢獻不可泯滅。

此次座談會後,陳日勝獲得了企業層面的一些資助。富強集團的一位曾姓高層管主動聯繫到他,並表示願意資助他繼續研發“海水稻”,並在第二天就給陳日勝匯款。

有了這筆資助,從2012年開始,陳日勝團隊在全國有代表性的鹽鹼地建設試驗基地。觀察不同品系在不同鹽鹼地的表現,並用“海水稻”與當地常規稻種雜交,使雜交後的稻種更適應當地的鹽鹼環境。

2014年10月中旬,部分業內專家經過現場考察後表示,“海水稻”是一種特異的水稻種質資源,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建議國家加強對“海水稻”資源的全面保護,並大力支持開展系統研究。這使陳日勝很是欣慰。

然而,2014年平靜再次被打破。那位曾姓企業家由於個人情況的變化無法繼續資助,導致陳日勝的資金鍊再次斷裂。但此時陳日勝的“海水稻”基地已在全國各地陸續建成,試驗、育種一旦停下便會功虧一簣。他開始向親戚朋友借款,2015年,他身上揹負的欠款高達200多萬元。

陳日勝告訴記者,2017年他不顧親人反對,變賣了僅剩的一套房產去還債,至今這些欠款還沒有還清。

天無絕人之路。就在他快支撐不下去的時候,2018年轉機再次“登門”。北京一家從事基金行業的李總聽聞陳日勝的狀況感到惋惜,聯繫到陳日勝,並表示願意出資,支持他繼續堅持“海水稻”培育。

陳日勝的“海水稻”項目終於可以正常運作了。截至目前,除“海稻86”外,他已培育出127個“高世代材料”。這些品種名稱多數還未確定,陳日勝僅為部分效果良好的“海水稻”品種初步命名,如黑龍江種植的“長香一號”、內蒙古種植的“草稻”以及適宜北方種植的“粳稻”等。據悉,他在南方培育良好的稻種也多達13個。目前,他自己的種植基地擴大到近3000畝。其中,遂溪縣虎頭坡有300多畝,湛江廉江市有1300多畝,湛江雷州市有1000多畝。

04

回應質疑

品種已獲植物新品種權

在“海水稻”聞名遐邇的同時,質疑聲也相隨而來。

陳日勝針對質疑這樣回應:

一是品種、品質問題。陳日勝強調,當前常規水稻品種的耐鹽度一般在3‰左右,而“海水稻”的耐鹽度可達7‰~9‰。

“海水稻”是綠色食品。2012年,產自遂溪虎頭坡的“海水稻”在北京營養源研究所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在營養價值上對比,“海水稻”米64%的營養素檢測值高於普通的精白米。如,膳食纖維是精白米的13.53倍,煙酸是3.81倍,鉀是4.21倍,鎂是8.18倍,鋅是3.33倍,硒是5.018倍,氨基酸總和高出4.71倍等。同時,“海水稻”的生長無需施肥、除草。

“海水稻”品種繁多,品質、口感不可一概而論。例如,“海水稻”“長香一號”“粳稻”口感均軟糯,明顯優於普通大米,像此類適口性良好的“海水稻”品種還有很多。

二是產量問題。陳日勝表示,最初的目的是培育出耐鹽鹼度高且具有營養價值的品種。他種植“海水稻”,不會盲目追求高產。

“雖然‘海水稻’起初的產量很低,但通過不斷優化和改進,自2005年起,產量明顯增加。目前適合北方鹽鹼地種植的4個品種和適合南方種植的13個品種,產量均能達到每畝400公斤左右。”陳日勝說。

三是“海水稻”灌溉問題。有人認為“海水稻”名不副實,不是種在海水裡;也有人認為,“海水稻”譁眾取寵。陳日勝表示,“海水稻”是一個最靠近海洋的稻種,業界傳言說可種在所有鹽濃度的海水裡是誤解,實際只適合內河入海口的混合海水。“海水稻”其實是耐鹽又耐鹼的稻種,是在海邊灘塗等鹽鹼地生長的特殊水稻,雖然名字有“海水”兩個字,但事實上“海水稻”並不是生長在海洋鹽濃度海水裡,而是不懼鹽濃度不太高的海水的短期浸泡。我國除了西北的大片鹽鹼地之外,還有大量的濱海鹽鹼地,以及地下水等形成的鹽鹼地。他表示,這些都是“海水稻”可能適宜種植的地方。

2014年,他以“海稻86”命名的品種申請植物新品種權,當年即獲得保護。“‘海水稻’種植技術也已申請專利。”陳日勝說。

對於“海水稻”的未來發展,陳日勝認為其市場前景廣闊。

“海水稻”除了能提升我國的糧食產量,還能改善土壤狀況。在“海水稻”發源地的種植試驗表明,重度鹽鹼地種植”海水稻“6年後,土壤可得到改良,而中度鹽鹼地只需種植3年左右就有改良土壤效果。在內蒙古的鹽鹼地上,寸草不生的土壤經過技術改良以及適宜“海水稻”的種植,生態已經得到改善,候鳥也會定期聚集在改良地裡。這讓陳日勝很是欣慰。

“我希望,國家有關部門能加快審定‘海水稻’品種,大面積推向市場,讓更多的鹽鹼地得以改良,也讓更多種植戶受益。”陳日勝說。

而84歲高齡的中國農科院專家佟屏亞表示,中國水稻面積達4.5億畝,近幾年有所減少。”海水稻“這種可在條件惡劣的鹽鹼地生長的特異水稻,種質資源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

独家:源自522粒野生耐盐稻,“海水稻”背后那些故事……

種子天下協辦單位:

安徽茂施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萊州市金海種業有限公司

安徽萊姆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更多合作企業火熱招募中...)

独家:源自522粒野生耐盐稻,“海水稻”背后那些故事……

長按上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種子天下

坐享種業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