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梁家河》,争做好公仆(三)——东马村党委书记张云锋读纪实文学《梁家河》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坚持在忙碌的农活--黄花菜采摘加工收购和村务党务工作的间隙挤出时间,用心认真阅读了纪实文学《梁家河》。自从拿到这本书到现在已经通读了一遍、精读了一遍,感触非常多,也深深地被事迹和史实所打动。《梁家河》书中大量的原始图片资料真实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陕北黄土高原贫困的梁家河与社员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情景。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同志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茫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他说“我人生第一部所学到的就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的确是这样,七年青春时光,在陕北这过去千百年来的荒原地方,习近平同志不畏困难,不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把群众关切的涉及群众利益的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计生活事情抓好干好,他带领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体现出了少有的“敢吃第一个螃蟹"的智慧远见和勇气。

学习《梁家河》,争做好公仆(三)——东马村党委书记张云锋读纪实文学《梁家河》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艰苦磨砺,使得他从思想上脱胎换骨,在逆境中汲取精神力量,特别是在劳动中向劳动人民学习,在艰苦中汲取浑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总书记始终对基层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七年知青岁月的所树立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初心,奠定了他治国理政的立足点,形成了他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出发点。两次回到梁家河,见到梁家河村民,关心老百姓的收入养老和医疗等基本生活问题,非常有亲和力接地气,更使得他把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治国理政的目标。

学习《梁家河》,争做好公仆(三)——东马村党委书记张云锋读纪实文学《梁家河》有感

作为党的最基层组织的党委书记,我看到在数十年前,在我国科技文化还发展比较落后的时期,习总书记就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站在群众的角度,群众有怎样的需求就去闯去干,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受到了一次深刻而触及灵魂的精神洗礼。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文化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做好农村、农业、农民的各项工作条件非常有利,特别是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我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抓好基层党建、推进脱贫攻坚、统筹兼顾全面搞好各项工作,让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有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切实壮大集体经济,想方设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做广大群众的贴心人,做致富路上的带头人,尤其是在思想上、行动上要与党同向、同心、同步,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纯洁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时要见贤思齐,努力工作开阔视野,向先进学习。作为新当选的党委书记,要敢于担当、克服困难,团结带领村党委一班人,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干事,清清白白做人,把镇党委交办的工作任务完成好,让党组织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学习《梁家河》,争做好公仆(三)——东马村党委书记张云锋读纪实文学《梁家河》有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