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養護人物誌」風雪中的背簍公路人

古有“鹽背子”因生活所迫,揹著貼身的揹簍,常年累月奔走在狹窄陡峭的山路里,深一腳、淺一腳,如泥土般將生命灑在一路的背鹽歷程中。

而今交通便捷之時,仍有這樣的背鹽人,頭頂風雪腳踏寒冰,徒步將揹簍中的鹽撒向冬日裡銀白色的公路上,用溫情為行者開路,用愛心暖化整個寒冬。

馬兒便是如今這樣的背鹽撒鹽之人,身為公路養護人員,夏戰三伏、冬戰三九是最常見的事。隆冬時節冰天雪地,寒風刺骨,曾經的“鹽背子”有心酸苦楚,也有自己的歷史江湖,他們是用生命去換鹽。而今的公路人,迎雪出擊、奮戰一線,更多的是責任與擔當,他們是用生命去撒鹽。

「公路養護人物誌」風雪中的揹簍公路人

馬兒(前) 開始一天的撒鹽防滑生活

馬兒原名李順祥,是納雍公路管理段基層養護人員,1993年參加工作的他,每個寒冬臘月大山深處蜿蜒曲折的公路上,自然也少不了他的身影。

一身橘紅色的養路服,在鹽與雪、土與汗的浸透下被蹭得烏黑油亮,一雙溼漉漉的深綠色解放鞋,在整個寒冬的路上更顯冰涼刺骨。肩背揹簍、手提長桶,些許乾瘦佝僂的個頭透著質樸與真誠,因寒冷而起雞皮疙瘩的通紅臉龐上刻滿艱辛歲月的痕跡,濃密的胡茬、凌亂的頭髮折射出公路養護漢子的憨厚與堅韌。

防滑撒鹽 自有江湖

省道S211畢納公路是沿線東關、維新、寨樂等鄉鎮居民進出縣城的重要交通路線,尤其78公里至85公里(納雍縣厙東關鄉至七星關區朱昌鎮花廠村)路段海拔高、處於山口迎風處,冬季凝凍最為嚴重。馬兒便是負責這條路的撒鹽防滑工作,每天早上6點,來不及吃口熱飯、喝口熱水,馬兒便背起自家揹簍、提上長桶,開始一天的防滑抗凝保暢之路。

「公路養護人物誌」風雪中的揹簍公路人

跪在防滑棚撕開鹽袋取鹽

公路沿線又矮又窄的防滑棚裡放置有防滑砂、防滑鹽等各種物資,為了取鹽方便,馬兒每天一大早,顧不上地面的冰雪與泥土,匍匐跪在棚裡,用鐮刀撕開鹽袋,用手捧鹽進桶和揹簍裡,然後一把一把地撒在前行的道路上。

對於撒鹽防滑,馬兒也有自己的小經驗。“徒步撒鹽,鞋子腐蝕破損厲害嘞,還是穿我這種解放鞋最合適不過,實惠又耐用!”看著自己烏黑溼透了的鞋子,馬兒自豪地笑呵呵到。

身邊的人不解,馬兒為何在撒鹽車輛機械這麼便捷的時刻,還依舊堅持背上揹簍、手把手地人工撒鹽防滑?按馬兒的話,在凝凍極為嚴重的山裡高寒路段,人工撒鹽相對安全方便些,況且既能節約鹽粒又能防滑,人辛苦一點又有什麼呢!

一步一腳印,在這條前行的防滑路上,馬兒總是有自己的江湖道理。

編織草繩 方便行人

除了揹簍,防滑草繩便是馬兒冬季最得意的作品了。馬兒說,路上過的行人,大多都是周邊的老儒婦幼,冬季山裡的公路陡峭溼滑,萬一有個急事出門時,用古老的防滑草繩系在腳上還能幫到大家一把。

「公路養護人物誌」風雪中的揹簍公路人

為行人綁上自己編織的防滑草繩

馬兒防滑閒暇之餘,一個人蜷縮坐進防滑棚裡,抓起4至6跟採拔收集起來的茅草,在一端打結、剩下的部分平均分成兩份,用雙手使勁上下搓動扭成繩子。雖是個漢子,但只見靈活手巧的他雙手一顫防滑繩就出來了。

2018年1月31日,馬兒的撒鹽防滑工作仍在繼續,在凝凍最嚴重的箐巴埡口路段遇見一位揹著小孩的農村婦女,因冰凍封路不能往前行走而急得滿臉通紅直嘆氣,在得知這位婦人因小孩高燒厲害、鼻炎嚴重需急送附近診所時,馬兒立即放下身上的揹簍,取出自己編織好的防滑草繩綁在婦女腳下,與其他同事一起將其送至診所。

細細的,慢慢地,經年累月,馬兒把時光匯聚在撒鹽與編織草繩上,有辛酸曲折,更有太多與行人之間的說不清楚的抗凝保暢情誼。

愛心服務 溫暖寒冬

畢納路箐巴埡口路段的防滑棚,是馬兒日常的蹲點堅守陣地。“這裡路陡風大冰厚行人多,守在這裡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防滑!”馬兒笑著說起自己的選址理由。

「公路養護人物誌」風雪中的揹簍公路人

馬兒(左)拾柴生活取暖

撒鹽防滑路途艱苦遙遠,一天內難以飽飽的吃上一頓飯,馬兒便從自己家裡帶上土豆紅薯,以廢棄油桶為爐,拾柴生火。餓了,吃幾口柴火烤熟的土豆;累了,就在防滑棚裡小憩一會兒。“烤著柴火,沒感到冷咧。”這樣忙裡偷閒的休息,馬兒比較滿意。

「公路養護人物誌」風雪中的揹簍公路人

防滑路上與同事並肩作戰

馬兒的柴火土豆,也幫助了不少困在凝凍路上的行人取暖飽腹。馬兒還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做成牌子留在防滑棚裡,希望路上行人遇見困難時撥打,以便及時給與援助。

如同身邊同事評價的善良、積極、熱心腸一樣,不懂大型防滑機械設備、不懂太多大道理的馬兒,用自己獨有的方式與情感,將自己完完全全融入到這條道路上。

「公路養護人物誌」風雪中的揹簍公路人

防滑途中撿拾散落的鹽袋

寒風如刀、冰雪刺骨,農曆臘月十三是馬兒的生日,但也是凝凍極為嚴重的日子,馬兒依舊如同往常一般,肩背揹簍手提桶,過上自己的撒鹽防滑生活,陪伴他的便也是這山山水水、冰天雪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