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齐放》——韵如教育

《百花齐放》——韵如教育

苏绣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百花齐放》——韵如教育

百花齐放

清朝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当时的苏州更有了“绣市”的誉称。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新出现了精美的“双面绣”,仅苏州一地专门经营刺绣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

席永敬妻诸葛氏,年十五于归,事孀姑尽孝。永敬日玩周易,氏乃绣河图洛书九宫八卦诸图,经纬巧密……(《苏州府志》)清朝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

《百花齐放》——韵如教育

▲苏绣团扇,中国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

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几乎全出于艺人之手。民间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这些苏绣生活用品不仅针法多样、绣工精细、配色秀雅,而且图案花纹含有喜庆、长寿、吉祥之意,深受群众喜爱。

还有一种“画绣”,属于高档欣赏品,称之为“闺阁绣”。史载吴县的钱慧、曹墨琴,吴江的杨卯君、沈关关,无锡的丁佩、薛文华等人的佳作,皆名垂一时。

《百花齐放》——韵如教育

▲朱克柔传世画绣名作,国宝《莲塘乳鸭图》局部,现珍藏于上海博物馆。

沈绣

特别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学东流的潮流中,苏绣也出现了创新的兆头。 光绪年间,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沈云芝闻名苏州绣坛,她溶西画肖神仿真的特点于刺绣之中,新创了“仿真绣”。

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寿辰,沈云芝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寿。慈禧备加赞赏,书写“寿”、“福 ”两字,分赐给沈云芝和她的丈夫余觉。从此沈云芝改名沈寿,嗣后她的作品《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曾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意大利,轰动了意国朝野,《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美国女伏倍克像》赴美展出时,其盛况空前。

《百花齐放》——韵如教育

▲沈绣又名仿真绣,美术绣,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以沈寿(女,苏州吴县人)命名的苏州刺绣流派,代表传统苏绣的最高水平。

沈寿的“仿真绣”传誉中外,开拓了苏绣崭新的一页。在她的倡导下,江苏的苏州、南通、丹阳、无锡、常熟等地分别举办了传习所、绣工科、绣工会等。

她曾先后到苏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课徒传艺,培养了一代新人。其时著名艺人还有华基、唐义真、李佩敝、蔡群秀、张应秀、金静芬……

她们的作品先后在“意大利都朗万国博览会”(公元1911)、“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公元1915年)、“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公元1930年)上获奖,为中华民族传统工艺在国际上赢得了荣誉。

乱针绣

《百花齐放》——韵如教育

▲乱针绣又名正则绣、锦纹绣,是一种适宜绣制欣赏品的中国刺绣工艺。因其绣法自成一格,被诩为当今中国第五大名绣。

三十年代初,丹阳正则女职中绣工科主任杨守玉,始创了纵横交叉、长短不一、分层重叠的“乱针绣” 丰富与提高了苏绣艺术的表现能力。

自本世纪五十年代初以来,艺人创作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扬州、东台等地先后建立了研究机构或工厂,使艺人安心专致研究和创作。对失传的技艺进行了挖掘、总结、提高、发展,使古老的苏绣艺术重放异彩。1986年建成了中国苏绣博物馆。

继往开来

民国时期整体来讲,由于常年战乱,苏绣业曾一度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

1950年后,国家专门设立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并开办刺绣训练班。苏绣的针法由原来的18种发展到今天的40余种。

《百花齐放》——韵如教育

▲当代苏绣大师姚建萍刺绣作品,以周恩来总理接待外宾时的情形创作的《沉思》

1958年,凭着扎实的素描功底和熟练的乱针绣技巧,任嘒闲又开创了“虚实乱针绣”。

《百花齐放》——韵如教育

任嘒闲第一幅虚实乱针绣作品《列宁胸像》,以绣品面料色彩为基调,运用粗细结合、虚实排列与留空的手法,来表现丰富的画面,线条轻松活泼、接针不露痕迹,色彩简洁,整体感强,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在全国刺绣质量评比会上,这幅作品被定为“肖像绣的质量标准”,后又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上获金奖,现为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百花齐放》——韵如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