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刚与梅葆玖之间的不愉快经历是怎样发生的?

独狼


如果你的父亲是一位空前绝后的大师,你也算是很完好的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几十年后当你的徒子徒孙都满天下了,这时候突然冒出个毛头小子,跟你的徒弟都不知道差了多远,居然还被人拿来跟你的父亲相提并论,这时候你气不气?

一、李玉刚成名之际被粉丝冠以“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之名

早些年李玉刚在参加星光大道的时候,那时候他已经积累了一些粉丝。由于他擅长反串,这跟戏曲中的男旦比较像。再加上他的音乐里确实加了很多戏曲元素。于是不知道是粉丝太过热情,还是节目组故意为之,为李玉刚打出了“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名号。

要知道那时候梅兰芳的小儿子梅葆玖先生还在世呢,而且梅葆玖在京剧界的地位也颇高,之前他还收了反串高手胡文阁做徒弟,可以说他本来对于李玉刚并不反感。

因为李玉刚如果没有这档子事,基本上和梅葆玖是没什么关联的,除非他中途想下海,像胡文阁一样走戏曲的路子。但当年媒体大肆宣传李玉刚等同于梅兰芳的这个标语,甚至还称李玉刚为梅兰芳的传人,让梅葆玖十分不满,对这个假冒伪劣的“梅派弟子”也没有什么好感了。

二、李玉刚急于解释却没想到反而弄巧成拙

李玉刚甚至梅葆玖先生在京剧界的地位,于是想跟梅葆玖亲自解释清楚,但由于没有门路,这事也就耽搁了下来。终于有一次在央视的晚会中,李玉刚得知梅葆玖也在台下,于是急于解释的他,当时在台上就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向全国观众表示……

可是话刚说到这,梅葆玖就拂袖而去,留下李玉刚一个人尴尬的在台上不知所措,这也让梅葆玖跟李玉刚的误解更深了。

可能是李玉刚的那句“代表梅派艺术”触怒了梅葆玖吧,毕竟他连梅派的边都沾不到,又怎么能代表梅派艺术呢?之后梅葆玖也在媒体面前表示,李玉刚不是京剧演员。

三、梅葆玖先生离世,误会始终没解开终成遗憾

梅葆玖当年曾这样评价过李玉刚:“那种打起梅兰芳先生的旗号,我们表示强烈抗议。目前的选秀节目急需规范化,把民族戏曲庸俗化,这是不对的。男旦本来就是一种很纯粹的艺术,节目中却被庸俗化地成为取悦观众,博人一笑的小丑。不是穿上女装、戴上胸罩就能称之为艺术的。

李玉刚想要想要澄清,但他又一次说了错话:“虽然京剧圈里有人不承认我的艺术,但是新世纪以来男旦演员又有几个像我这样的红过?京剧如今不景气,用新方式去吸引年轻人喜欢京剧,这也是对国粹的一种弘扬方式。

原本的小误会越结越深,似乎已经成为了大过节了,而且也越来越解释不清。2016年4月25日,梅葆玖先生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李玉刚在微博上缅怀梅葆玖先生:流走了,一份眉梢上的韵致,零散在眼中的风月,浅笑唇边的一抹线条。怀念梅葆玖先生!

直到梅葆玖先生去世,李玉刚跟他的“过节”都没有解开,可能梅葆玖不在意这些东西,但李玉刚却始终对于梅葆玖先生以及梅派艺术都有些愧疚,而这个没有解开的“过节”,也成为了李玉刚终身的遗憾。


戏曲说


梅葆玖先生是京剧梅派宗师梅兰芳大师之子,李玉刚是以反串爆红的流行歌手。

一个宗的是传统艺术,一个玩的是流行音乐,两个分属不同艺术门类的人,却因为一次疑似冒充梅派弟子事件,闹出了不愉快。

早年,李玉刚以反串歌手的身份参加《星光大道》,亲友团为造势打出了“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宣传标语。

李玉刚的反串,严格意义上说不是京剧,而是具有一些戏曲元素的“戏歌”。

虽然他的爆红,在一定程度上让当时的青年人对戏曲产生了关注,但是无论扮相还是声腔,他的呈现形式都与正宗的梅派艺术相去甚远。

戏曲界最讲究传承和门派,没有正式举行过拜师仪式的学生,无论跟随老师学戏多久,都不能以“弟子”身份自居。

未入梅门的李玉刚,在央视舞台上与梅派宗师相提并论,自然引起了梅葆玖先生的极大不满。

李玉刚不是梨园中人,他很有可能并不懂得戏曲界的规矩,这次“标语事件”应该只是一次无心之失。

得知梅先生对自己产生误解后,李玉刚很希望能够找机会解释清楚。

后来,在央视的一次晚会中,李玉刚得知梅先生在台下就坐,他特别希望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澄清误会。

可能是紧张,也可能是李玉刚确实不太会说话,他在台上一张口,就把梅先生彻底激怒了。“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向全国观众表示……”,李玉刚一句话没说完,梅先生就愤然离席了,自此误会更深。

不久后,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梅先生,联合26位艺术家提交了“规范电视选秀”的提案,隐约表示的对“李玉刚现象”的质疑。

这一事件当年在网络上迅速引起热议,网友们纷纷站队。

站梅先生的,认为李玉刚假乳、假面的造型不伦不类,误导了青年人对传统艺术的认知,更玷污了典雅含蓄的梅派艺术。

站李玉刚的,认为艺术是为大众服务的,只要观众喜欢就无可厚非,甚至指责梅先生不懂时尚、固步自封,不肯提携年轻演员,气量小、容不下梅家之外的男旦。

梅先生真的不懂时尚、固步自封吗?显然不是。他一手创排的史诗级交响京剧《大唐贵妃》,首开京剧与西洋音乐合作之先河。

梅先生不肯提携年轻演员吗?梅先生一生收徒49人,弟子李胜素、魏海敏早已成为海峡两岸梅派领军人物,为传承京剧做出了卓越贡献。

梅先生气量小、容不下梅家之外其他男旦吗?梅派艺术本来就是男旦艺术,建国后男旦艺术式微,最纯正的梅派艺术究竟何去何从,成了梅先生心中最纠结的事。

他比任何人都盼望寻找到合适的男旦来传承衣钵,可是越是期望重,他收徒的要求就越严格。49位弟子中,只有胡文阁一位男旦,这位男弟子,梅先生整整考察了8年,才让他正式拜师。

看看胡文阁的贵妃醉酒,扮相雍容华贵,确实与李玉刚大不相同,这才是正宗的梅派男旦。

这样,大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梅先生对从未经过正规戏曲训练的李玉刚,自作主张“代表梅派”而心生不满了吧。

2018年4月25日,是梅先生离开我们整整一年的日子,愿梅先生在天国安好。


壹条电影


梅葆玖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李玉则是流行歌手,以男人演女人,唱女声的形式,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关注。本来,他们是不同的艺术领域,井水不犯河水的。可是,人活世上,两山不碰头,两个人,都算是艺术界的人士吧,总会有所交接。李玉刚与梅葆玖的交集,与他们所从事的艺术形式有某些表面上的相似之处引起的。

男人演女人,是京剧界的传统方式。梅派艺术是以男人演女人的。李玉刚也是以男人扮女人唱女声为人所知的。他们看起来很像,但是却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我这里说男人演女人,而不说“反串”就是因为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他们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通俗歌曲中,男人扮女人被称为“反串”,是借鉴了戏曲的术语。但是,戏曲中“反串”的定义却与之不同。以京剧为例,它分“生”“旦”“净”“丑”是个大的行当。一个演员无论男女,如果学旦角(演女人)的,那么旦角,就成为“本工”,如果一时兴起,演一下其它行当的角色,称之为反串。我们以梅葆玖为例,他学的是旦角,所以,他演女人不叫反串,而是本工。如果他偶尔唱一下诸葛亮,演老生,那才叫“反串”。同样,王佩瑜是女人,但她学的是老生,他演诸葛亮是本工,如果她有一天演一下杨贵妃(旦角),也叫反串。

京剧有自己特殊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点。它有一个庞大的科学的体系。没有进入其中的,往往对其了解很浮浅。通俗歌曲,也是一个艺术门类,它也有自己的艺术规律。不同门类的艺术家,难免有隔行如隔山的感觉。

李玉刚与梅葆玖之间的不愉快,就是因为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不理解产生的。其主要责任应该在李玉则的身上。

李玉则以男人扮女人的形式出名之后,便产生了一个错觉,觉得自己和京剧很像,和梅兰芳演的女人差不多。渐渐的大概也觉得自己似乎是京剧行里的人了。所以,在演出的时候,粉丝,或是亲友团才打出了一个标语,“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这对李玉刚来说,以梅兰芳做噱头提高影响力,应该否认不掉的。但你说他的内心对梅派艺术,对京剧有什么恶意,肯定不是。但是,这种做法,引起了梅葆玖先生的不满。有人把这种不满看成是梅先生的保守与门户之见,显然是小看梅先生了。我觉得,他的不满主要因为对京剧发自内心的爱护。以及对传统道德和艺术规律的尊重。

李玉刚的水平,在通俗音乐界当然属于矫矫者。但他的演唱在梅葆玖看来,是和京剧不粘边的,顶多算个戏歌。连京剧的门都没看见呢?这一点,不用梅先生说,真正的戏迷,都能感觉到,所以,无论李玉刚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把自己和京剧相联系,在梅先生看来,都是对京剧名声的败坏。对于外行来说,李玉刚唱的固然不错,对于行家来说,唱的这样,就敢说是京剧吗?当然是丢人的。

京剧的行业里,特别是名家,对艺术的要求是很高的。孟小冬跟余叔岩学了七八年,在没有得到余叔岩同意的时候,是不准她演出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对艺术名声的爱护,如果唱的那怕有一点瑕疵,都认为是对观众的不尊重,对艺术的不尊重。孟小冬后来带徒弟也是这个原则。如果你不拜我为师,爱咋唱咋唱,如果拜了我,必须我认可了才能唱。这种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京剧能够成为国粹的原因之一。

梅葆玖做为京剧艺术梅派的传承人,对京剧的感情,恐怕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就算是大部分观众并不在乎,他与不允许达不到艺术水准冒充京剧。这是梅葆玖生气的主要原因。这个原因,与这两天闹的动静很大的崔永元怼冯小刚有点相似之处。你想挣钱可以,但不能以损害我的名义为代价。

有人说,梅葆玖先生太保守了。还有的说,梅先生想守伏李玉刚,收伏不了,便打击压制。这简直是相由心生。三十年前,胡文阁走得路子与今天的李玉刚是一样的。梅葆玖在电视上看到胡文阁之后,非常喜欢,便收胡文阁为徒。胡文阁入梅门潜心学习了很多年之后,才独立演出梅派名剧。从胡文阁的经历中,就可以看出上面这些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说法,是多么的没有道理。

李玉刚的演艺生涯中,还是得到过胡文阁帮助的。总之,李玉刚与梅葆玖之间的不愉快,既不是门户之争,也不是利益之争。是出于梅葆玖对京剧艺术的爱。京剧和通俗歌曲之间,应该不是直接竞争与对抗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与借鉴的关系。

希望京剧在新时代能够有所发展。也希望李玉刚的演艺道路能走得越来越好。


七月流火140400643


简单说就是李玉刚不接受梅葆玖的招安,梅葆玖担心李玉刚威胁到梅派地位,所以动用力量封杀李玉刚。

李玉刚的成名确实是依靠梅派名作《贵妃醉酒》,而他也确实是自梅兰芳大师以后最有可能扛起男旦艺术的杰出艺人。梅葆玖在他成名后一开始还是很欣赏他,一心想将李玉刚收归门下,发扬光大梅派艺术的,但李玉刚显然不愿意接受这种招安。

李玉刚之所以拒绝很可能是受到胡文阁的影响。胡文阁也是一位杰出的反串艺术家,早在八九十年代就在南方以反串演出声名鹊起。但在拜入梅葆玖门下后就从舞台上消失了,现在虽然再出现时可以头顶梅派传人的光环,但无奈现在观众的口味已大幅变化,其无论是名声还是收入都无法和当红明星相比。

也许李玉刚就是看到了这点,他不想重蹈胡文阁的后尘,牺牲自己正如日中天的事业去换一个梅派传人的名头。毕竟了解李玉刚经历的人都知道他熬出头实属不易,而且以今天演艺圈更新换代的速度谁知道几年以后自己再出道还能不能红。

而在李玉刚谢绝了梅葆玖的招安后,梅葆玖自然也看出了李玉刚的潜力,毕竟在之前梅派就是男旦的代名词,如果任由李玉刚继续发展下去,而又不是以梅派传人的名义,那假以时日真可能威胁到梅派的地位,所以自然要封杀他,起码是划清李玉刚与传统京剧男旦的界限,这样才可以为梅派留一席之地。

不过历史的发展比例不是靠一些手腕就可以阻止的,时至今日,李玉刚的艺术道路依然在蓬勃发展,尤其在年轻人中已经建立起不可动摇的地位。反观梅葆玖终其一生誓死捍卫的梅派艺术就像博物馆中的文物,留给世人的印象越来越模糊,一门艺术无论当初取得过多么伟大的成就,如果不懂得与时俱进也终将被历史淘汰。况且万事皆有始终,死去并不可怕,因为在许多事物死去的同时更多更好的东西新生了。


明心见性真如来


两人的不愉快主要缘于“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这段标语,这个盲目的比较让梅葆玖不能接受。此后李玉刚找个机会想讨好梅葆玖,但由于言语表达有问题,反而适得其反地引来梅葆玖更大的不满。

都知道李玉刚是靠反串走红的,在一次演出中,李玉刚的亲友团打出了“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标语。这下真是帮了倒忙,给李玉刚引来无知、自大的负面评价。梅派传人梅葆玖先生得知后,也对这样的比较甚为不满,而且认为这样会引发“李玉刚是梅派弟子”的误解。

梅葆玖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拿李玉刚与梅兰芳先生对表是极其不恰当的,李玉刚才艺再突出也是唱流行歌曲的,只不过介入戏曲的唱腔而已,而并非真的进入京剧行当。连行内人都不算,就敢跟梅兰芳先生做比,太娱乐化了。另外,这么表达确实有冒充梅派传人之嫌,要知道这个行当的礼法甚严,即使学艺多年,只要没正式拜师,都不能算是徒弟,更别说一天都没学过了。

相信李玉刚不会自大到无知的地步,这则标语应该不是他的主意,只是其亲友们的随性发挥而已。李玉刚确实也想找机会澄清梅葆玖对自己的误解,后来在一次晚会中,李玉刚得知梅葆玖在台下时,便赶紧在台上说了些他自认为能让梅葆玖高兴的话,结果第一句话就是,“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向全国观众表示……”梅葆玖听后愤然离席。李玉刚事后承认,当时过于紧张了,一张嘴就错了。

不过,对于梅葆玖的误解,李玉刚坦言很感激,“直到经历了后来的种种,我才终于明白自己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我很感激梅葆玖先生用他的方式对我的警醒。”

李玉刚的感悟很有道理,致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能为大小次之,只要以自己的方式有所贡献,就是好样的。


捕鱼小分队


清晨醒来看到这个题目不禁点进来看看,不是爱看热闹,是因为里面有京剧,有咱的国粹。

一直被京剧艺术魅力所吸引的我,始终觉得“艺术”应该是浑然天成的,它应该是既有自己独特魅力,又不去豪夺别的艺术形式风采的一种宗派式殿堂级艺术门类。而对于从事和继承的人来说,不但要有高气节,做到宠辱不惊,更要从骨子里理解什么是国粹精神,(这是成为艺术家的基本条件)而不是拿来哗众取宠,标榜自己的所谓丰功伟绩,目空一切的。很多人之所以成不了大师,成不了艺术家,不是因为他她的技艺不行,而是境界和气度还很市井。这跟你是什么出身,什么世家没关系,脑袋里的问题。这正如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手术刀可以解决人身体的痛苦,却根治不了思想的定格。”

李玉刚是一介草根,没有人说他的东西是京剧,也不必把他往京剧上靠,这从唱腔上就能听出来。虽然他里面借鉴了很多京剧的唱念坐打架构,但终归不是京剧路数,章法不正,这是大多数草根的通病,什么艺术门类都是一样,非科班出身这种事是无法避免的,要不然人家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为什么光一个观察生活练习就要练一个学期呢,本质是不一样的。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站起来反驳了,你说他路子不正,那为什么他能是国家一级演员,受人追捧呢。这个问题问得好,好就好在这是大多数人容易混淆的问题。

艺术是百花齐放的,中国不是只有京剧这一个艺术形式,梅兰芳只有一个,他让中国的京剧成为了世界四大表演体系之一,功不可没。但对于艺术来说,是需要继承和发展的,继承什么,继承优良,去其糟粕,发展什么,发展技艺,创新衍变。李玉刚的草根属性就是做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事,博大众一悦,不管他的艺术形式是反串,还是男旦,都不重要,虽然他也正在努力往更高的方面去进修,但路还很长,如果他不去接纳和融合,也很难成为“大师”级的人物,目前他之所以有了一些成就,还是因为他坚持了自己的风格,融合了老祖宗的基础。反之,你的东西再好,干两年灰飞烟灭了,失传了,你的好也只是史书里发黄的那一页罢了。又对得起谁呢?

在这里崔牧不聊是非,不谈对错,只说事实,现在不是那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上海拜码头的年间了。王佩瑜之所以目前备受年轻人喜爱,不是她高谈了多少京剧理论,表演技术,而是做到了专业正,发展多元。如果她还是抱着自己的那块小冬皇的招牌沾沾自喜目空一切的话,估计她的粉丝也只能是65岁以上酷爱京剧的群体了。


苝齋崔牧


责任在李玉刚,李刚说: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这是他的广告词。梅兰芳的儿子还没这样说,李太过分了。炒作无底线。红尘情歌香,我是潘龙江。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20, "file_sign": "b0b5afc4f28b4989056ff5d27fe93802\

潘龙江红尘情歌创作人


李玉刚是著名反串表演歌手,梅葆玖是梅派京剧表演艺术家,也是梅兰芳的幼子,二者本来没有什么交集,但也闹出了不愉快的事情!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 第一:我们都知道李玉刚是从获得星光大道季军开始逐步进入大家的舞台视线,可就在星光大道的舞台上,他的亲友团们打出了“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标语,在我看来这是对梅派京剧的极其不尊重,可能当时的观众没那么多想法。但是身为梅兰芳的儿子,或多或少都会有许多不满吧,你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子有什么胆量去打别人的旗号!

  2. 第二:李玉刚和梅派京剧一点关系都没有,梅葆玖自然对这个反串歌手十分关注,但对于他打着梅派艺术的口号是极其不满的啊。李玉刚毕竟是一个小歌手,如何跟京剧界的泰山北斗相提并论,但是惹起了不必要的误会,想要澄清,可是事与愿违,在一起晚会中,得知梅葆玖先生在台下,他急于澄清自己以至于说错了话“我代表博大精深的梅派艺术....”,这句话让梅葆玖先生更加不满,于是在台下一走了之,李玉刚什么也不是,在戏曲界没有师承,也代表不了梅派艺术!

  3. 第三:梅葆玖气量狭小?不能包容新人是么,我给一个十分肯定的答案,不是。李玉刚在出道,和后来的演艺道路上或多或少都有宣传的影子,他和京剧届没有关系,只是将戏剧融入了他的歌曲中,我想梅葆玖先生也不会过分纠结这件事,但是表达一下自己的不满也是应该的不是么?

  4. 第四:在梅葆玖先生去世之后,李玉刚也发微缅怀:“流走了,一份眉梢上的韵致,零散在眼中的风月,浅笑唇边的一抹线条,怀念梅葆玖先生。


  • 我想在有生之年二人没有就之前的不愉快达成和解,对于李玉刚是比较遗憾的,就让往事随风都随风吧。
  • 我是趣谈热剧,影视娱乐天天看!

趣谈热剧


梅葆玖和他父亲比,只能是大树底下难再长大树!时势造英雄。梅派艺术和李玉刚的舞台艺术比,就像树和草,没有可比性,梅派是大树古树!而李玉刚则是神草仙草!不能同日而语。艺术需要百花齐放,集百家之所长,供我们这些吃瓜群众欣赏!




仙人掌开花120120


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有九个孩子,梅葆玖先生排行第九,是梅兰芳先生最小的儿子,虽然排行最小,但在梅兰芳先生的儿女之中,梅葆玖先生成就最高,他10岁跟着自己的父亲梅兰芳先生学艺,13岁就登台表演,他的代表作《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贵妃醉酒》被誉为当代京剧作品中的经典。

李玉刚出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的一个偏僻的小乡村,因为从小家境贫寒,李玉刚很早就背井离乡,到长春打工,做过餐厅服务员,在歌舞厅打过杂,开过服装店,2000年因为经营不善,他的家政公司倒闭之后,李玉刚走上了艺术之路。2006年的《星光大道》让李玉刚一夜成名,他的反串得到了全国观众的一致认可,就是在《星光大道》总决赛的舞台上,李玉刚的亲友团打出了“前有梅兰芳,后有李玉刚”的横幅为他加油打气,正是因为这条标语,让李玉刚和梅葆玖先生产生了误会。

梅兰芳先生被全中国甚至是全世界人民所敬仰,不仅仅是他精湛的艺术造诣和对京剧这门国粹的推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民族气节。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军官多次要求想看梅兰芳先生的表演,梅先生为了拒绝演出蓄起了胡子,坚决不给日本人演出,这份爱国情怀最后连日本军官都赞叹不已。

在梅葆玖先生心里,对自己的父亲无比尊敬,而李玉刚的亲友团将一代京剧大师跟一个选秀歌手相提并论,这是无法容忍的事情。后来李玉刚多次想找机会向梅葆玖先生解释都没有成功,直到梅先生去世,这成了李玉刚一生的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