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出现在国家队比赛的野球式踢法,让U23国家队痛失两球

中国男子足球U23国家队,经过两场热身赛,在8月10号公布了中国参加亚运会的U23国家队20人大名单,两场热身赛虽然都净胜一球战胜对手,但比赛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对阵伊朗U21国家队的比赛中,问题多多,亮点寥寥。

不该出现在国家队比赛的野球式踢法,让U23国家队痛失两球

首先我想说一个问题,这次中国足协的“大国家队”尝试没有任何问题,U23国家队的教练马达洛尼是国家队主教练里皮的助手,这样一来,统一了整个国家队的战术打法,当低年龄段的球员,入选国家队的时候,战术不会有任何陌生感,能很快融入战术体系,这就跟日本国家队各个U字号球队一样,他们都是同样的战术打法。马达洛尼的战术训练,就是里皮的战术训练,如果里皮这样的教练,带不好一支球队的话,那么只能说球员有问题,换任何教练效果都一样。一个国家队主教练的任务,就是整合最高水平的球员,执行自己的战术去赢得比赛,国家队主教练就像一个大厨,根据材料去炒菜,而不是又养猪,又种菜,然后再去炒菜。

不该出现在国家队比赛的野球式踢法,让U23国家队痛失两球

简单的说一下,小编在中国U23对阵伊朗U21国家队,看到的问题

体能差成了年轻球员的痼疾

小编小学就开始踢业余足球,每当进入一个比自己年龄大的球队的时候,师兄们的技术一般都比小编好,你要怎么融入这个球队呢?那自然就是在比赛中,技术不好,态度要好,用跑动去弥补不足,这样师兄们也喜欢你。U23的球员呢?35分钟之后,就明显的看出体能的不足。大禁区外,中场何超的失误,丢球之后他一直追球,弥补丢球的失误,他和姚均晟在大禁区外居然让伊朗球员轻松突破,并完成打门,幸亏打在横梁上,这种双人关门出现的低级错误,足以看出球员的体能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在大赛上,会成为致命问题。

不该出现在国家队比赛的野球式踢法,让U23国家队痛失两球

谁给韦世豪和刘洋踢野球的权利

韦世豪刚出道的时候,敢于做动作,有种不服输的精神,确实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足球不是你个人的游戏,不是你想怎么踢就怎么踢。韦世豪与黄紫昌差不多时间出道,如今两人一比较,高下立出,韦世豪再这么踢下去,真是连俱乐部替补也当不了。镜头回到比赛现场,刘洋作为边后卫,得球后,居然选择在靠近大禁区带球突破,被伊朗队员轻松断球,导致破门。韦世豪的球就更夸张,在自己大禁区外,几名伊朗队员之间,马赛回旋,然后传给中后卫刘奕鸣,刘奕鸣传给高准翼,导致乌龙事件,从头算就是韦世豪挖坑把高准翼给埋了。这些踢法,在比赛中,当你个人在前场,没有队友支持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也算合理,在自己后半场,人从当中,也只有在野球赛场能出现这种踢球方式。这是国家队的比赛,两个不合理的选择,导致两个不应该的失球,绝非偶然。这个年龄段的球员,不该再出现如此低级的失误。

不该出现在国家队比赛的野球式踢法,让U23国家队痛失两球

对抗中合理利用身体的能力普遍偏差

中国球员的身体条件,比伊朗的球员高大很多,除了陈彬彬和黄紫昌、张玉宁,中国球员在一对一的对抗中,没有一点优势,这暴露出来两个问题,其一“中国球员在青少年阶段,缺乏高强度的比赛锻炼”;其二“中国球员会用脑踢球的少,所谓护球的合理性,就是利用身体,把球与对方球员最远的分隔开”。比赛中,只能看到这三人,具有这种意识和能力,甚至连何超都略低于这三人。我想随着中国对青训力度的加大,真刀实枪磨炼出来的青年球员,对抗能力会越来越强。

不该出现在国家队比赛的野球式踢法,让U23国家队痛失两球

中超联赛U23保护政策是否有效

看完中国U23对伊朗U21的比赛,虽然赢了,但是小编没有一点欣喜,这批U23的球员,应该是囊获了中国最顶级的U23球员,也就是说他们是这个年龄段的翘楚,但是真正能凭能力踢上中超联赛的,恐怕就寥寥几人。现在有一个矛盾,具有能力的球员,就算不用政策也有能力踢上比赛,像高准翼、刘奕鸣、黄紫昌、陈彬彬,而大部分的球员,你即使用政策去保护他们出场,他们也达不到中超联赛的水准,甚至U19国家队,有几个球员,特点都很明显,放到U23国家队里来,水平都不会差。那么我们的政策到底保护什么呢?

不该出现在国家队比赛的野球式踢法,让U23国家队痛失两球

路漫漫其修远,青训还需上下而求索。我们的青训体制和足球学校,应该反思,为何培养出来的U23球员,身体素质、技战术素养、个人能力,都罕见出类拔萃的球员,甚至经常出现职业球员不该犯的低级错误呢?穷则思变,不能再让错误延续到下一批球员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