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骂余秋雨?他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骂余秋雨?他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我从上初中开始就读余秋雨的书,他可以说是开创了“大散文”的模式。他从宏观的历史中去抓取碎片,然后以民族化的视角去进行情感解读。《文化苦旅》开篇的《道士塔》,便是最好的例子。

这种视角一方面非常容易打动人,另一方面却失去了历史本身的厚重和残酷。简单说,就是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和煽情化。

上个世纪的90年代,中国人正在经历改革开放的价值观冲击和重建,一方面国人意识到对于利益的追逐,但另一方面又希望能够在精神上有所追求。余秋雨的恰逢其时地出现,满足了这种需求,极大地降低了中国人谈论文化的门槛。因此他红极一时。

有人就是见不得别人红,于是就开始写文章骂他,这当然也能够理解,毕竟文人相轻。

当时有一个著名笑话,上海扫黄,小姐的包里有避孕套和《文化苦旅》。《文化苦旅》因此被讥讽为“文化避孕套”。

客观地说,余秋雨推动了中国最后一波的文化热潮。同时,他也传达了一种简单滥情的文化视角,回避了历史本身的苦难,这种历史回顾方式是有害的,但在彼时彼刻,却又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

阅读《文化苦旅》,以及后来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和《千年一叹》等。非常喜欢这种“历史大散文”的感觉,可以说,看到了教科书之外的另一种历史,或者说是历史观。但到后来,阅读视界打开之后,像很多读者一样,先前觉得清丽动人的文笔,开始感到黏稠滑腻。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骂余秋雨?他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我可以举一些对比的例子,比如扎实的历史学术著作,像《天朝的崩溃》、《东晋门阀政治》、《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比如较为流行的准学术著作,像《万历十五年》、《潜规则》、《剑桥中国史》等;比如近年流行的历史书籍,像《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以及个人很喜欢的张宏杰(他也受到余秋雨很大的影响)等。

从时代的审美来看,当时的人们喜欢余秋雨,是喜欢他的优美和良好的历史感受力。现在的人们已经接触了太多信息,听过了百家杂谈。如今的人们更喜欢调侃、戏说、自黑、段子,味蕾变得粗糙,不容易花费很长的阅读沉浸于满是形容词的长句中。对于这部分人而言,现在去看余秋雨,就好像看到一个动不动就喜欢抒情的中年男人……

慢慢成熟后,我认为他的散文太过于注重辞藻的华丽,而丢失了一些本真与自然,甚至太流于形式的美,而缺少一些深刻地思考。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骂余秋雨?他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不过我喜欢的文风也从辞藻华丽过渡到了清新自然,仙风道骨。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散文确实让我想买一张火车票,走遍中国大江南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