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上週有位美國這邊的讀者聯繫到我,和我聊逃逃當年剛來美國時是怎麼考上學校裡的GT班的(Gifted and Talented Program, 俗稱天才計劃或快班 ),因為她家女兒下半年就到入學年齡了,得著手開始準備。

說起逃逃的這個GT班,回頭想想那會兒還真是走運,剛來美國大半年,他的英語聽說還不太靈光,更別說讀寫,我們當時也完全沒搞清楚情況沒做太多準備(考完後不久我才瞭解到,原來GT也是有題可刷的~~)後來我專門查找了美國國家天才兒童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Gifted Children)的官網上有關“天才孩子”的特徵描述:

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發現其中“邏輯思維能力“的權重是最高的,這也正好解釋了為何逃逃當時稀裡糊塗地就考進去了,因為主要考試COGAT(全稱 Cognitive Abilities Test,認知能力測試)的題目大多是針對邏輯思維的分類、找規律、類比、因果關係判斷等等,和語言本身關係並不太大,比如類似這樣的題目:

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看不出答案沒關係,一會兒有解釋)

在國內情況也雷同,被家長們吐糟的私立學校幼升小考試,也把邏輯思維的考核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連家長的邏輯能力也一起考,比如網上盛傳的上海某小學給家長的考題:

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看不出答案沒關係,一會兒有解釋)

往後走,如果有意送孩子來美國讀初中、高中,那麼絕大多數美國私立中學所要求的ISEE考試是必須要了解的,它有25%的邏輯題;再往後走,比如以前我考過的GRE(Graduate Record Examination,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也有相當大的篇幅考邏輯。甚至到了將來的職場,邏輯思維依然是各大公司看重的能力。

一位在FLAG(大家對Facebook,LinkedIn,Amazon,Google的簡稱,具體哪家就不點名了)人力資源部的老同學曾和我分享過,無論什麼職位的招聘,邏輯思維能力都是他們特別看重的,因為一位具有強大邏輯思考、推理能力的員工,他在工作上的決策肯定是基於觀察和分析得到的事實數據而不是憑直覺拍腦袋。

和那位媽媽說著聊著,我突然意識到,邏輯思維真是伴隨孩子一生的硬本領啊,之前看到一個說法“缺乏邏輯思維能力的孩子,才是潛在的差生”,是不是差生不好說,因為每個人對“差生”的定義是不一樣的,但我覺得邏輯思維欠缺的話,至少未來的路不太好走。

所以,今天我特別想來和大家掰一掰孩子邏輯思維的培養,這個話題一點兒都不新鮮,我自己也曾經寫過,但當我再次和別人聊起這個話題時,發現其實我們不清楚的比清楚的要多得多,以至於甚至有些家長認為邏輯能力培養就是去刷刷那些燒腦的圖形題,這種理解是有些片面的,或者只能說是為了應試而做的準備,而真正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要寬泛得多。

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1、邏輯究竟是什麼?

——敲黑板:這都沒搞清楚,就別談什麼培養了

如果真要刨根問底的話,上可到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下可到各個大學裡的一門哲學專業學科,邏輯學,這個問題估計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所以咱們今天就只從大多數人普遍認同的,和我們認識世界關係最緊密的角度來談。人認知世界的基本方式有以下三種,正好對應了邏輯思維的三種方法:

a.歸納法

從個別到普遍,根據一類事物的部分對象具有某種性質,推出這一類事物都具有這種特性。

比如,這隻烏鴉是黑色的,另一隻烏鴉是黑色的,再來一隻烏鴉也是黑色的,那麼得出結論:天下烏鴉一般黑。

前面舉例的第一道圖形題考核的就是這種思維能力,觀察前幾個圖形,找到它們共同的、或者變化的規律,從而推出下一個圖形該是什麼樣子。它的規律就是,紅色小球沿著方框四角順時針轉動,藍色方塊沿著方框各邊逆時針轉動,所以答案是d.

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大家會發現歸納法其實是不嚴密的,這在專業上叫做“不保真推理”,雖然發現99只烏鴉是黑的,但第100只不一定就是黑的啊。那歸納法有什麼用呢?它最大的作用是讓我們知道第100只很有可能也是黑的,真理的發現往往源於猜測,歸納就是個相對靠譜的猜測,是我們觀察認識這個世界的一個重要方法。

大名鼎鼎的可汗學院在解釋歸納法時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為了預測小鎮未來幾年的人口,工作人員把過去一些年份的人口數據調了出來,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做未來的估算,這裡用到的就是歸納法(Inductive Reasoning)。

b.類比法

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有部分屬性相同,從而推出它們的其他屬性也相同的推理。

比如,我知道小明同學來自中國,他喜歡下棋,他數學不錯;而另一位小亮同學也來自中國,也喜歡下棋,從而推斷小亮同學數學應該也不錯。

類比法可以看成是歸納法的一個特例,比如把這個例子修改一下,來了99箇中國孩子都喜歡下棋,而且數學都好,那麼得出一個結論:所有來自中國且喜歡下棋的孩子數學都好。就是歸納法了。

可以看到類比法也是不嚴密的,同樣屬於“不保真推理”。英美法律裡的判例法,就用到類比的思想——“同類案件相同對待”。突然想起很小很小的時候陪我媽看過一部印度電影“流浪者”(問孩子的爺爺奶奶輩應該都知道),劇中對主人翁是否偷東西沒有確鑿證據,但法官還是給他判了刑,其依據就是之前有過強盜的兒子是強盜的先例,所以主人翁的爸爸是賊,那麼他也應該是賊。

儘管是“不保真推理”,類比法也是我們認知世界的一個重要方法,有猜想才有進一步去論證的動力嘛。另外我個人還有個觀點,這種不保真的推理雖然有時會帶來謬論,但也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源頭,不過這個扯遠了,以後有機會再來和大家掰。

前面舉例的第二道考家長的題目用到的就是類比法,觀察1、2、3行的圖形,第一行,三個圖形都是由幾條線段和中間一個點組成,其中第三個圖形是前兩個疊加後去掉重合的線段構成的;第二行也如此;那麼,第三行,同樣具備了“圖形都是由幾條線段和中間一個點組成”這個屬性,因此我們可以推斷它的另一屬性也和前兩行相同,所以答案是4。

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c.演繹法

從普遍到個別,先有一個認知和原理,再推導到個別結論。演繹法最經典的例子是大家熟知的亞里士多德三段論,“所有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會死”。演繹是個嚴密的過程,專業術語叫“保真推理”,也就是說只要前提為真,得出的結論也是真的。

很多人對邏輯的理解基本都聚焦在演繹法上,的確它是應用最廣泛,最常見的,我們常說的一個人心思縝密,多半是因為他的演繹推理用得好。

我們曾做過的幾乎所有數學推導題,都是運用演繹的過程,因為每一步的推導都得根據一個已知的數學原理或公式,比如從“ 2x=4”得出“x=2”,就是把一個已有的普遍認知“所有的等式兩邊都除以一個非零的數後等式依然成立”運用到個別上,“2x=4是等式,所以兩邊都除以2後依然相等。”

演繹能力強的孩子通常自帶“學霸”屬性,比如數學課上同樣一個問題,一些孩子需要花大把時間,解題步驟多有冗餘,而演繹能力強的孩子可能只花一半時間,且解題步驟環環相扣,推導清晰。

同樣在語文課上,你可能也會發現,有的孩子回答問題半天說不清來龍去脈,而有些孩子卻條理清晰嚴密,無懈可擊。

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2、什麼時候該開始培養?

——哈佛大學&蒙特梭利:早得嚇你一大跳

咱們先看兩組數據:

一個是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所發佈的“人類大腦發展”曲線圖,其中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更高認知能力,其中包括概念形成,解決問題,抽象思維,衝動控制,邏輯思維和創造力等能力)的發展頂峰早得令人髮指,居然是在10個月到4-5歲之間:

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另一個是蒙特梭利關於孩子能力培養“機會窗口”的報告,其中指出邏輯思維的敏感期在孩子3-4歲時就會出現,這個時候孩子的特點是就是愛不斷追問“為什麼”,“天為什麼會黑”、“為什麼會下雨”、“媽媽為什麼要上班“ 、”我為什麼要上幼兒園”……他們急切想要了解這個世界的邏輯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

有意思的是,剛體會到邏輯思考趣味的孩子會不斷地主動練習,比如知道什麼樣的前提會導致怎樣的結果,如果結果不是他們想要的,就會想方設法去改變前提,比如昨天老妹發來逃逃剛滿4歲的小表弟的一件趣事:

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這個年齡孩子對邏輯是超級感興趣的,他們可以一天到晚所有的心思都花在琢磨這些事情上,所以爸爸媽媽一定要抓住時機,好好開發。

插個題外話,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不少關注低齡孩子各種能力培養的家長經常冷不丁地會被扣上“焦慮”的帽子,其實我覺得這完全是高知家庭對孩子教育的正確認識,因為有太多的東西,比如語言、記憶力、邏輯……它們的機會窗口就是這麼早,這時候開始才是性價比最高的時候。把功夫花在前期,可比上了幾年學之後發現這要補那要補且媽媽也要團購支架划算太多。

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3、怎麼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

——我的建議:不用太“較真”

不知大家會不會感覺前面的內容有點兒太學術太複雜,那現在輕鬆的來了,邏輯思維培養本身就是個非常輕鬆有趣的過程,不用太較真,也不用總琢磨著怎麼跟那些歸納、類比、演繹什麼的一一對應起來,和孩子一起樂在其中就好。

最省事的方法:在生活中滲透

a. 多和孩子做分類,分類本身就是一種歸納練習。比如疊衣服,鼓勵孩子按不同的規則來分,按家人分,爸爸的,媽媽的,我的;按顏色分,白的,紅的,藍的……按功能分,冬天的,夏天的….. 整理玩具也用類似的方式,讓孩子體會同樣的東西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規律,還可以和他討論比較不同分類的優劣;

b.

給孩子建議或要求時說清楚因果關係。比如,夏天到戶外玩,可以告訴孩子,因為今天很熱,所以你容易口渴;因為容易口渴,所以你需要多喝水。又比如,明天一早要趕飛機,可以告訴孩子,因為航班很早,所以我們要早點兒起床;因為要早起,所以今晚要早睡;

c. 多和孩子溝通我們做事情要按照一定順序的原因。比如為什麼要先穿襪子再穿鞋,為什麼先繫好安全帶再開車,為什麼搭積木時要按照說明書上的步驟順序……逃逃很小的時候和我們一起去超市時,我會告訴他為什麼我們需要先拿日用品、零食、乾貨,然後是新鮮的蔬菜、水果,最後才是冰凍的肉,海鮮,冰激凌,讓他知道我們做事情的順序每一步都是有依據,有道理的;

d. 鼓勵孩子多觀察尋找事物的相似之處。鼓勵孩子多思考類似這樣的問題,比如勺子、碗、盤子、鍋,它們都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蘋果圓圓的可以吃,橘子圓圓的可以吃,還有什麼圓圓的也可以吃呢?是不是所有圓圓的都能吃?

最靠譜的方法:在遊戲中領悟

日常溝通雖然有效,但對爸爸媽媽的要求卻很高,畢竟不是每天都能有那麼多好點子。所以我最推薦的方式是和孩子玩遊戲。遊戲對孩子的思維是個非常綜合的培養,以一會兒我們將提到的一款桌遊Laser Maze鐳射迷宮為例,孩子需要通過觀察去總結歸納光的直射、反射和折射規律,然後做類比猜想,用這個角度的鏡子可以把光束反射到這裡,那換一個角度會怎樣呢?最後演繹推導要完成目標所需要的步驟。

我家一直都很喜歡玩桌遊,覺得沒什麼比這性價比更高的了,自己不用動腦筋,因為要培養什麼、怎麼培養桌遊設計者已經想到夠明白設計得夠巧妙了,我們要做的就是跟娃好好玩,也當是每天工作後的放鬆。上週佈置聖誕節裝飾時順便收拾房間,隨手拍了張照片(只是其中一部分),終於明白為啥這些年收入微漲存款卻還跌了~~

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每款桌遊都有不同的針對性,有培養記憶力的、語言表達的、邏輯思維的、空間幾何感的;有適合單人玩的、兩人玩的、多人玩的;有競爭型的、合作型的等等,門道不少,我一直琢磨著哪天開始寫一個桌遊分享系列,題目可以叫“逃逃和桌遊不得不說的故事”什麼的,但看到這一大堆頓感鴨梨山大。

OK,這裡先列一列我們最喜歡,而且親測有趣有效的邏輯類桌遊:

a. 以Chess國際象棋為代表的棋類 (4歲+)

棋類通常有一套既定的規則,每一步都要按照這個規則來操作,實際上就是個演繹推導的過程,孩子需要想“我走這步,按照規則,下一步對方有幾種選擇,每一種我將要如何應對”, 不但培養了孩子的邏輯思維,還培養了他的深度思考能力。如果正好讀者朋友中有程序猿粑粑麻麻,你一定能體會到下棋就是個n叉樹深度搜索的過程。

如果孩子還太小,覺得國際象棋太複雜,可以從它的簡化版本Solitaire Chess接龍象棋和 All Queens Chess全後象棋

開始。

另外,我們小時候玩的五子棋和它的變種Connect 4跳棋和它的變種Checker也很不錯。

b. 和真實世界相結合的邏輯類桌遊 (4-5歲+)

棋類對培養邏輯思維非常好,但有個美中不足之處,它的規則都是人為規定的,所有的演繹推導也是根據這套規則而來。而對於正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熱於探索身邊各種物理化學現象的孩子們來說,不妨給他選擇更多的和真實世界規律相結合的邏輯遊戲,比如ThinkFun的這幾款:

  • Gravity Maze重力迷宮 (重力和邏輯的結合);
  • Laser Maze鐳射迷宮(光學和邏輯的結合);
  • Circuit Maze電路迷宮(電路和邏輯的結合),有關電路還有一款Snap Circuits電路積木
    逃逃更感興趣些,能玩出很專業的花樣,適合稍大孩子(這個品牌的名字也叫Snap-Circuits, 看來是它家的拳頭遊戲);
  • Balance Bean平衡豆(槓桿原理和邏輯的結合)

c. 編程類 (4歲+)

如果你翻看下各個專業桌遊品牌的網站,會發現所有的編程遊戲也都同時被劃分在Logic Game邏輯遊戲類裡,因為編程和邏輯的關係是很緊密的,編程裡所用到的順序,條件,循環等等,都得嚴密且有依據,否則就得不到想要的運行效果。推薦的遊戲有:

  • ThinkFun的Robot Turtles機器烏龜和Code Master 編程大師,前者比後者更加低幼些;
  • 兒童編程大冒險 - 有故事的編程書和桌遊,挺有意思;
  • 如果孩子5歲以上,動手能力也很強,可以開始嘗試編程機器人 (樂高EV3,能力風暴的氪系列等 ),編程機器人培養的能力就更多了,邏輯只能算其中的一小部分,逃爸帶逃逃和幾位小夥伴組了一個編程機器人團隊,對這方面很有心得,下次他來詳細分享下,這裡先不展開。

d. 更多新奇好玩,吸引眼球的燒腦邏輯遊戲 (3歲+)

  • ThinkFun的Rush hour 塞車時刻,這是逃逃前幾年超愛玩的一款遊戲,有點兒類似咱們的華容道,也像我以前玩過的電腦遊戲“推箱子”,難的關卡還是比較燒腦;
  • 迷路小神仙 ,有點兒像桌遊屆的一匹黑馬,今年暑假才接觸到,玩過的娃幾乎都迷上了;
  • SmartGames的 Dinosaurs Mystic Islands 神秘恐龍島,每位孩子都有一個超愛恐龍的階段,正中下懷;
  • Smart Games的IQ puzzler和IQ Twist, 非常小巧,方便攜帶;
  • 另外推薦兩款小女孩特別愛的邏輯桌遊,ThinkFun的Sweet Logic 巧克力迷陣和Smart Games 的Snow White 白雪公主,對逃逃來說低幼粉嫩了些,但家裡來了小女孩客人時就相當合適。

大家都知道孩子玩什麼東西通常是“兩頭熱”,不太可能每款遊戲都玩得爐火純青物盡其用。孩子玩桌遊通常是這樣的規律,剛拿到手時很興奮,接下來的幾天都會玩得很有興趣,但過了新鮮期後就會把它打入冷宮,等過一段時間再取出來的時候又興致勃勃地玩上一陣。這也是為何平時我們久不久會把擺放桌遊的櫃子重新整理一下,讓一些進入冷宮的桌遊有重新受寵的機會。

最近給逃逃準備聖誕禮物時又入了Thinkfun的一款Laser Chess鐳射象棋,剛收到貨包了起來,看樣子不錯,等聖誕節逃逃拆瞭如果好玩兒的話再推薦給大家。

最解決燃眉之急的方法:刷題

刷題在我家不是首選,因為我向來認為孩子應該多接觸些可以調動他各個感觀的學習方式,最好能觀察能觸摸能動手比劃,所以能用桌遊代替的我一般不上練習冊。

但在競爭異常激烈的今天,當邏輯思維考核成為一道重要的門檻,當其他所有的孩子都在刷題時,你肯定也會按捺不住,否則像文章開頭那些考題讓孩子怎麼辦,即使邏輯思維很好,但缺乏訓練,對題型不熟悉的話至少在答題速度上會比別人慢半拍,就像一個內功深厚但從沒練過什麼招式的俠客,在短時間的“比武過招”中必然吃虧 。(“只和自己比”的雞湯在這暫時用不上哈,假設某個學校、某個組織100人考試只招10人,就是個對壘交鋒你上我下的過程,這種情況在孩子未來的生涯中將會無處不在)

這兩年我們所在的地方因為學區比較好,湧來了一大波亞裔,我想如果逃逃當年沒考上GT班,現在才考的話,不好好準備一番也是沒太大勝算的。所以呢,遊戲要玩,那是練內功,但題也要刷,更像是學招式。而家長能做的就是,找最好的最適合孩子的題,讓孩子刷得開心高效。以下是我的推薦:

a. 德國的邏輯狗,其實它是介於遊戲和刷題之間的,既是備考幼升小之良品也不失動腦動手的樂趣,所以我把它排在第一位,邏輯狗應該絕大多數家長都超熟悉,至今我還沒聽說有用過說不好的。

b. 《百花思維》、《何秋光兒童數學思維訓練》,這兩套是在上海的學霸閨蜜分享給我的,魔都競爭異常激烈,她家兩娃不得不從小就刷刷刷,感覺效果不錯,娃也沒啥怨言。

c. 德國的《玩轉思維遊戲》和印度的《兒童全腦思維訓練》,這兩套書是前幾個月拿到的,感覺也很不錯,有趣,也有一定難度。

刷題類除了經久不衰的邏輯狗之外,其他的我感覺得“與時俱進”,因為它們和邏輯類考試聯繫最緊密,得看看其他娃在練什麼,還得和最新流行的考題、考法相結合來選擇,所謂知己知彼嘛。

孩子有無邏輯思維,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邏輯思維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理工科需要,文史哲也需要,工作中需要,生活上也絕對不能缺。

電影《教父》裡有句臺詞,“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這個“本質”指的就是邏輯,它將影響孩子未來的路能走多寬走多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