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張大千: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點擊標題下「法治中原」可快速關注

「荐读」张大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荐读」张大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不能比穿戴,要比誰更有出息

1809年,張大千出生在四川內江。可他的出生並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多少歡樂。

張大千祖上也曾是官宦之家,但到張大千出生時,家道早已中落。張大千父母一共生育了九男二女,大千排行第八,人稱張老八。因為生計艱辛,張大千的大哥、五哥、六哥、七哥和二姐,都被貧困和疾病奪走了幼小的生命。

張大千出生時,也險些被飢餓奪走生命。他的母親曾友貞因長期勞累缺乏營養而沒有奶水。張大千的父母不忍看到他們的小兒子夭折,求助了和張家幾代有交情的張蔭梧夫婦。善良的張蔭梧夫婦不僅接濟了錢,而且還答應每天為張大千餵奶。

張大千的童年是在艱難困苦的家境中度過的。父親為了全家大大小小十幾口人的生計,每天天不亮就要爬起來去替人家挑水,有時還要去很遠的地方收破爛、彈棉花、要很晚很晚才能回來。母親也是整天替人畫花樣,難得抱一抱孩子。

幸運的是,張大千雖然沒有歡樂的童年,但卻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張大千的父母都精通文墨,因為家庭貧窮無力送張大千進學堂,父母便讓張大千的四哥張文修教他讀書認字。

張大千的衣服常常破破爛爛,因為張家孩子太多,連“新三年舊三年”的衣服都輪不到他。每每這時,張大千就用羨慕的眼光看著其他小朋友穿的新衣服,這時候,母親就會對他說:小時候穿金戴銀,長大了不一定能成得了人(才)。這句話讓張大千記了一輩子。

張大千九歲時開始跟著母親學畫畫,母親曾友貞雖然是個家庭婦女,卻有著一門相傳的文化和藝術素養,繪畫繡花在當地小有名氣,一提起張畫花幾乎無人不曉。曾友貞常常在家中接些活兒來做,幫助丈夫補貼家用,並從小就培養張大千哥姐幾個學習畫畫,張大千的繪畫基礎,就是母親親自培養出來的。

「荐读」张大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張大千小時候也像同齡孩子一樣喜歡玩耍。有一年的大年三十,張大千和幾個小夥伴在離家不遠的老城牆頂上捉迷藏,在城牆上他們來回地追跑,牆頭很窄,沿著城牆蓋的民房房頂的一邊是搭在城牆上的,張大千竟然跑到人家的屋頂上去了,一不小心將人家的屋頂踩破,一隻鞋竟掉到了正在煮年夜飯的鍋裡。那家主人氣得火冒三丈,張大千嚇得和小夥伴一起離家出走。

張大千被家人找到後,母親既沒有打他,也沒有罵他,只是拿出畫畫用的紙和筆,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家窮,不能和人家比,要比,就比長大了誰有出息。

母親嚴厲而又充滿期待的目光一直深深地印在張大千的腦海中。

最讓張大千感到心靈震撼並收起頑童之心,從此專心學畫的是,有一天大千睡到半夜起來小解,看見母親還在油燈下替人家描畫,昏暗的燈光照著母親憔悴的面容,張大千突然發現母親蒼老了,心中不禁一陣酸楚。他坐到母親身邊,靜靜地看著母親描畫,一直陪母親坐到天亮。母親慈愛地對他說,娃娃啊,人窮不要緊,但志不能窮。

在張大千畫累了的時候,母親常常會對他講唐朝范家兩兄弟的故事。

“八兒,你知道我們家對面那座山為啥叫‘花萼山’麼?很多很多年以前,我們內江有一對兄弟,老大叫範崇凱,老二叫範元凱,小時候家裡窮,但讀書很用功,磨墨的水就用了十幾缸。後來長大了,兩兄弟一塊進京城趕考。老大、老二都考上了,老大中的是狀元。那時考狀元是皇上親自考,皇上的一杯茶還沒喝完,老大的一篇《花萼樓賦》就寫完了。皇上高興得不得了,連說:‘真是天下第一,天下第一!’這以後,人們就把我們家對面那座山取明‘花萼山’了”。

張大千睜著圓圓的眼睛望著母親,說:“長大我也要考第一!”“這才是阿媽的乖孩子。”母親望著兒子欣慰地笑了。

先人後己,禮讓為本

「荐读」张大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成名後的張大千是出了名的孝順。張大千的女兒張心慶回憶,祖母臥病在床,張大千聽聞消息立即從北平趕回家中。一到家便“撲通”一聲跪倒在母親的病榻前,為自己沒能侍奉左右向老母請罪。還沒等女兒回過神來,父親又轉身奔向廚房,回來時手中已端著一盆熱水,他替祖母一層層地掀開裹腳布,親手為她洗腳、剪趾甲。之後,他又一邊喂母親吃著自己從北平帶回來的糖果,一邊為她擺起了龍門陣(四川方言:講故事),逗得老人家喜上眉梢。

長期在大家庭中生活的張大千還深知,一個大家族要和睦相處,必先學會禮讓。張大千為人處世,總是把好的東西先給別人,先給朋友,然後才是家人;先給兄嫂,然後才是妻子;先讓侄兒侄女,然後才輪到自己的兒女。

女兒心慶5歲那年,三伯父、三伯母從湖北宜昌來蘇州看望張大千。回去時,張大千陪他們到商店買了玩具帶回家給他們的孫子。小心慶看到裝滿一大籃的玩具不是買給自己的,不高興地撅著一張小嘴。張大千好像猜透了她的心思,把她叫到隔壁小屋說:“爸爸小時候,三伯父總帶著我玩,現在三伯父來蘇州看我,我當然要給他買點東西,給他最愛的孫子買玩具。爸爸給你講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你都5歲了,應該懂得這個道理,不要小氣。”心慶點點頭,好像明白了什麼。

甚至在生死關頭,張大千還是先人後己,對素昧平生的人傾囊相助。

「荐读」张大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抗戰爆發後,張大千帶著三太太和兒子從淪陷的北平輾轉來到桂林,並計劃從桂林坐飛機返回故鄉四川。當時,許多政要富商都打算取道桂林前往重慶,一時間飛機票十分稀缺。幾經周折,張大千才託朋友買到一張全票和一張半票,於是決定讓太太和孩子先走一步。

然而就在收拾行李時,門外突然響起了敲門聲。打開門,一位70多歲的老太太拉著一個小男孩跪在門前,還沒開口說話,淚水就止不住地往下淌。張大千連忙將這一老一少攙扶起來。

原來老太太的兒子在重慶一直等著她把孫子送過去。但是老人在桂林一等就是三個月,怎麼也買不到機票。一老一小在桂林舉目無親,也不知道該怎麼活下去。聽人說張大千買到了兩張飛機票,老人就上門央求他把票讓給她。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一日不離開桂林這個是非之地,就要面對多一天的危險。屋內是自己的愛妻親兒,門外的是素不相識的人。然而,張大千轉身進了屋,二話不說將兩張機票贈給了老太太。

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在張心慶的記憶中,父親一生都很尊重人,尤其尊重在他身邊工作的普通勞動者,無論是裱畫的師傅、為他定做衣服的裁縫,還是家裡的僱工。“他常說,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人是平等的。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善待自己。 ”

有一年,張大千在香港一家酒店下榻,為自己的畫展作準備。酒店特意安排了兩位年輕的茶房負責照顧他的起居。因為喜愛張大千的畫,兩位茶房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向他求畫。原本覺得張大千是大家,肯定希望渺茫,誰料想張大千聽後便一口答應,還大笑道:“你們年輕人怎麼不早說,我還以為你們不喜歡我的畫呢!”說著,就鋪開紙墨畫了起來。

像這樣為普通百姓贈畫的故事還很多。張大千曾在青城山的山腰上為給他抬滑竿的竿夫畫過素描,也給茶餐廳裡推點心車的女招待贈過畫,還曾為討一個四川老鄉做油條的秘方而用畫作交換。

在女兒眼中,父親張大千雖然以畫謀生,但他重情誼,從不吝嗇,平民百姓只要喜歡他的畫,向他開口,他都一視同仁,不取分文。

但張大千可以隨便把自己的畫送給不相干的人,卻不允許子女開口要畫,更不準在生日的時候要禮物。

「荐读」张大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952年張大千離開香港僑居海外,正是經濟上最困難的時候,張大千卻把身邊最珍貴的古畫《韓熙載夜宴圖》、《瀟湘圖》、《萬壑松風圖》以及一批敦煌卷子、古代書畫等珍貴文物,以極低的價格半賣半送給了一位朋友,使這些國寶留在了大陸。當時美國人也出高價要買。張大千說:“這三幅古畫是中國的珍寶,不能流入外國人手中。我不能讓後人譴責,我雖不能流芳千古,但絕不做遺臭萬年的事情。 ”

1954年,張心慶的母親又將丈夫在敦煌臨摹的279幅壁畫全部捐給了四川省博物館,獲得了遠在海外的丈夫的支持,直稱妻子做得很對。

1983年4月2日,張大千在臺北病逝,他把自己生前留下的許多古畫和古籍,捐給了海峽兩岸的博物館,就連他的住所“摩耶精舍”也一併捐贈了。

張大千對自己的子女要求也很嚴格,他要求孩子們求規矩。在張家,張大千專門制定了禁止條例:不準吸菸、賭博、喝酒。張大千還特別重禮節,尤其是對年長之人,張大千的二哥去世之後,嫂子和侄女住在張大千家,張大千提前和孩子們打招呼:對伯母和堂姐一定要尊重,不能讓他們感覺到二伯父不在了,他們沒有了依靠。

在張心慶的印象裡,張家是一個大家庭,堂兄、堂姐都喜歡和父親住在一起。雖然人很多,可是卻從未有人大聲吵鬧過。

張大千一生子女雖多,卻都規規矩矩,沒有出現品行差的人,這和張大千對孩子們的嚴格教育是分不開的。

「荐读」张大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文章來源於《公民與法》(綜合版)2018年8月刊

《公民與法》(綜合版)是經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批准,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省級期刊。2017年2月,雜誌進行了全新改版。

改版後的雜誌秉承“普及法律知識,弘揚法治精神,服務法治建設”的辦刊理念,唱響主旋律,凝聚正能量,突出體現思想性、知識性、史料性、趣味性、可讀性,貼近大眾,貼近實際。致力於打造成為法治宣傳的重要陣地,政法幹警的得力幫手,人民群眾關注法治與德治的必讀刊物。

雜誌目前分為熱點、理論、人物、文化、故事、動態、副刊七大板塊20多個子欄目。

《公民與法》(綜合版)每月一期,每期6元,歡迎隨時訂閱。

同時,也歡迎社會各界根據欄目設置惠投稿件,並請附上姓名、簡介、工作單位和具體聯繫方式。

投稿與訂閱電話:0371-69520696

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編:450018

傳真:0371-55130373

地址:鄭州市金水東路19號河南省法學會《公民與法》(綜合版)編輯部

附:《公民與法》(綜合版)具體欄目設置

雜誌分七大板塊20多個主要欄目:一、熱點:法治頭條、法治聚焦、法治時評、平安河南;二、理論:法學前沿、決策探索、以案說法、法律實務;三、人物:會長風采、法學家風采、法治人物、一線人物;四、文化:法史春秋、法學文化;五、故事:親歷、警察故事、警鐘長鳴、曝光臺、法在身邊、德行天下、高牆內外、視覺故事;六、動態:權威發佈、圖片新聞、政法速覽;七、副刊:家風、散文、詩歌、小小說、美術、書法等作品。

「荐读」张大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荐读」张大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荐读」张大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 向左滑動 瀏覽河南省法學會簡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