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肝炎日:预防肝炎的饮食提示

世界肝炎日:预防肝炎的饮食提示

今天是第八个世界肝炎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每年近140万人死于这一疾病。到底什么是肝炎?饮食应该注意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肝炎。

什么是肝炎?

肝炎,即肝脏炎症。一般来说,干也能可以可自行消退,也可发展成肝纤维化、肝硬化或肝癌。

根据原因不同,肝炎有病毒性、细菌性(如阿米巴)药物性、酒精性、中毒性、自身免疫性、非酒精性脂肪性等多种。其中病毒性乙肝是最主要的,也是危害最大的。

世界肝炎日:预防肝炎的饮食提示

肝炎病毒有哪几种?

主要有五种,分别为甲、乙、丙、丁和戊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大数据,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属于主要卫生挑战,影响到全球3.25亿人。二者是肝癌的根源,每年导致134万人死亡。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均为慢性感染,可能长期不出现症状,有时会长达数年或数十年。至少有60%的肝癌病例因没有及时检测和治疗病毒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所致。

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的典型病因是食用受污染的食物或水。

  • 甲肝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粪便中,最经常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物传播。某些性行为也能够传播甲型肝炎病毒。大多数感染病例仅有轻微症状,大部分人会完全康复并在未来保持对甲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力。然而,甲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能很严重,甚至会威胁生命。在世界上环境卫生较差地区生活的大多数人都感染过这种病毒。已有可预防甲肝病毒的安全有效疫苗。
  • 戊肝病毒同甲肝病毒一样,也大多通过食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物感染。在发展中世界,戊肝病毒是肝炎疫情的常见病因,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也认识到它是一项重要病因。安全有效预防戊肝病毒感染的疫苗已经被开发出来,但尚不能做到普遍可得。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丁肝病毒通常是通过血液等体液进行传播

世界肝炎日:预防肝炎的饮食提示

生食毛蚶要当心甲肝

甲肝是由于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呕吐、腹泻、肝损害、黄疸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性疾病,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也就是说,感染者的粪便污染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都可以引起流行。 而水和食物,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接触途径。

甲肝病毒是一种微小 RNA 病毒,耐寒冷、耐热、耐酸、耐碱。一般情况下,加热 100℃一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但有研究发现,带壳毛蚶就是煮沸 45 分钟,也不能完全杀灭其体内的甲肝病毒。 毛蚶腮上所吸附的大量细菌和甲肝病毒,可以通过口腔黏膜感染消化系统,特别是肝脏。所以,为避免感染甲肝,请勿进食未煮熟食物、注意食物料理环境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事实上,1983 年及 1988 年在我国上海所发生的甲型肝炎暴发,都是由于食用被粪便污染的未煮熟的毛蚶引起的。

世界肝炎日:预防肝炎的饮食提示

未煮熟的猪肝容易传染戊型肝炎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发炎,症状包括发烧、不适、食慾不振、噁心、腹痛、小便呈茶色和黄疸。患者一般会自行痊癒,症状会于两周内消退,但孕妇、慢性肝病患者和长者三类高危羣组可能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戊型肝炎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而受污染的水或食物过去曾导致较大规模的爆发。由于环境卫生欠佳,戊型肝炎常见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个案较少,而以往的患者多数曾前往戊型肝炎流行地区。

不过,近年发现与外游无关的戊型肝炎感染个案在已发展国家有增多趋势,一般怀疑与进食没有彻底煮熟的食物有关,例如文献记载可能会传播戊型肝炎病毒的介贝类水产和猪内脏。

预防戊型肝炎,食物处理人员及消费者应彻底煮熟食物,特别是火锅和生滚粥。至于切片猪肝,应视乎厚度和分量以沸水烹煮或热煎锅/镬炒最少3至5分钟。由于双壳介贝类水产需加热到中心温度达摄氏90度并维持90秒,因此应用沸水烹煮至外壳打开,然后再煮3至5分钟。此外,食物处理人员和消费者亦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及食物卫生习惯。如外出用膳,消费者可要求食肆必须彻底煮熟食物,高危羣组需特别留意这一点。

世界肝炎日:预防肝炎的饮食提示

经常在外吃饭容易得乙肝?

说到肝炎,我们就不得不提乙肝。我国是乙肝大国,也常有人说,“常在外吃饭容易得乙肝”,是不是连下馆子都不能愉快的参加了吗?

其实,常在外吃饭的朋友们不必紧张,关于“常在外吃饭容易得乙肝”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乙肝是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导致的传染病,但是这种病原体的传染能力有限,其三种传播方式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其实,大多数乙肝感染发生在母亲与婴儿、儿童与儿童(尤其在家庭环境中)之间以及由于再次使用未经消毒的针头和注射器。而日常工作生活中共餐、共住宿舍、拥抱、接吻等一般都不会导致传染。

而且,成年人都有自己的免疫系统,90% 的情况下,成年人即使感染了乙肝病毒,也能将其完全清除并自然获得保护性抗体,甚至这个过程你都完全没有感觉。所以,倒不用太担心在外吃饭会得乙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