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老师获奖之后一一纯文学的悲哀

现在可以说是纯文学的悲哀时期。纯文学被排挤在边缘地带,我看报道说许多作家都是靠第二职业维持生活,让我有点大跌眼镜。小时候作家的桂冠是多么的崇高啊!也许有人会说,还是你的文章不够好。是的,但毕竟那些蜷缩在小屋里为文学事业默默的做着贡献,甘愿忍受寂寞,这一份孤独跋涉的精神是常人无法做到的,却怎么连生活都陷入困境了呢?我看到一篇文章是这样描述路遥老师获奖之后的悲哀:1983年3月,他的中篇小说《人生》获得了第二届全国小说奖。他把这个喜讯告诉给他的弟弟王天乐,还告诉弟弟说去北京领奖的路费没有凑够。8年以后,也就是1991年3月,他呕心呖血创作的《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再次把好消息告诉给弟弟,接到电话的弟弟很长时间没有说话,接着路遥告诉他弟弟说去北京领奖的路费和筹措书的事情,钱还不够,让他弟弟再想办法。他弟弟将借来的5000元递给路遥时说:“你今后再不要获得什么奖了,人民币还好说,如果你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出国是要外汇的,这我可搞不到。”


路遥老师获奖之后一一纯文学的悲哀​​

路遥老师获奖之后一一纯文学的悲哀​令人唏嘘。

路遥老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才43岁,一个作家风华正茂的时候。他写出了不朽的文字,但文字伤害了他的身体。他的思想,他对文学的贡献,堪比曹雪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