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俄羅斯接壤且與非洲交流日益頻繁 非洲豬瘟傳入我國風險加大

與俄羅斯接壤且與非洲交流日益頻繁 非洲豬瘟傳入我國風險加大

8月2日下午17時,經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診斷,我省瀋陽市沈北新區沈北街道(新城子)五五社區發生疑似非洲豬瘟疫情,並於8月3日上午11時確診。疫情發生後,農業農村部,遼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立即啟動重大動物(Ⅱ級)疫情響應,迅速組成專家組趕赴疫區,指導撲疫工作,劃定了疫點、疫區和受威脅區,緊急部署、指導當地嚴格落實各項根除措施。目前,各項撲疫工作進展順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對於非洲豬瘟,我們應該瞭解到這些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動物傳染病,豬主要通過接觸病毒或者汙染物或被感染的蜱叮咬後而感染,潛伏期為15天,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法定報告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一類動物疫病,是重點防控的外來病。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近年來,非洲豬瘟在俄羅斯和東歐國家持續流行,之前國內尚未有病例報告。

我國一直很重視非洲豬瘟的防控,2015年就印發了《農業部關於印發的通知》。通知指出,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家豬、野豬異常死亡,如出現古典豬瘟免疫失敗,或不明原因大範圍生豬死亡的情形,

應當立即向當地獸醫主管部門、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或者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當地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判定為非洲豬瘟臨床可疑疫情的,應在2小時內報告本地獸醫主管部門,並逐級上報至省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

非洲豬瘟國際流行情況

非洲豬瘟(ASF)於1921年在肯尼亞首次報道,但該病毒實際早已在東非和南非的疣豬(warthogs)和波斯銳綠蜱(tampan)中循環存在許多世紀。

自該病公開報道以後,其在非洲大陸快速蔓延,並於1957年首次傳入歐洲的葡萄牙,之後開始在西歐廣泛傳播。西班牙(1960)、法國(1964)、意大利(1967)、前蘇聯(1977)、馬耳他(1978)、比利時(1985)、荷蘭(1986)等歐洲國家隨後均有疫情報道。

2007年,非洲豬瘟傳播至歐亞接壤的高加索地區並很快傳至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以及俄羅斯地區,且呈現出繼續蔓延的趨勢。

近幾年的疫情監測顯示,非洲豬瘟已經在俄羅斯成為地方流行性疾病

,特別是俄羅斯境內野豬的潛在感染使得該病在俄羅斯快速根除的可能性很小。

由於我國與俄羅斯接壤,且與非洲的人員、貿易交流日益頻繁,此病傳入我國的風險越來越大。

與俄羅斯接壤且與非洲交流日益頻繁 非洲豬瘟傳入我國風險加大

圖2.2017年3月俄羅斯暴發ASF的伊爾庫茨克州

發病特點

在自然情況下,只是豬和野豬感染髮病,任何年齡、品種、性別的豬都可以發病;本病在任何季節都可以發生。

不按期進行預防注射的地區,一旦發病,在短期內,可造成廣泛的流行。發病和死亡都很高。在常發地區或注射密度不很高的地區,可呈零星散發。

病豬是主要的傳染來源。傳染途徑主要是消化道,也可通過呼吸道、眼結膜及皮膚傷口感染。豬隻的買賣、運輸、屍體處理不當、內品衛生檢驗不嚴,獸醫衛生措施執行不力,人、動物和昆蟲等都可成為間接的傳染媒介,促進本病的發生和流行。通過胎盤傳染使仔豬患病,成為防制中十分棘手的問題。

臨床症狀

豬瘟與發生敗血症的豬丹毒、豬肺疫和仔豬副傷寒在症狀方面很相似,較準分開,應注意區別診斷。豬瘟的臨診特點是:體溫升高到40.5~42C稽留熱;有膿性結膜炎;病初便秘,後腹瀉;在病豬耳後、腹部、四肢內側等毛稀皮薄等處,出現大小不等的紅點或紅斑,指壓不褪色;公豬有包皮發炎,用手擠壓時,有惡臭混濁液體射出,急性病例,多在1周左右死亡。死亡率可達60﹪~80﹪;小豬有神經症狀;慢性豬病,體溫時高時低,食慾時好時壞,便秘與腹瀉交替發生,病豬明顯消瘦、毛焦臁糜,行走不穩。一般病程可達20天或以上,死亡居多。

防治措施

加強集市管理和運輸檢疫

杜絕病豬在集市出售和收購、運輸、傳播疫病。生豬交易市場、豬庫、屠宰場等豬隻集中場所,特別應加強獸醫衛生管理及檢疫措施。

與俄羅斯接壤且與非洲交流日益頻繁 非洲豬瘟傳入我國風險加大

改善飼養管理,搞好圈舍、環境及管理用具的獸醫衛生、消毒工作

1.堅持自繁自養,免疫接種,定期用消毒劑。

2.做好預防工作,用超高倍面議療法,對慢性或非典型性豬瘟按每10kg體重肌肉注射5頭份的豬瘟細胞培養活疫苗,50kg以內病豬加大劑量注50頭份,並配合強心、利尿、補液等,對症治療。同時應用紅黴素粉、喘痢康治療併發症,用多礦鹽補充營養與體液,增加抗病能力。

驗方:皮硝(硫酸鈉)120g、土狗子(螻蛄)7個。土狗子搗爛,先服皮硝,後服土狗子,連服2劑(50kg重豬1次內服)。(來源:農村農業部、豬友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