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调包”案,被涂改的姓名、考生号暗藏什么玄机?

  河南“调包”案的调查仍在继续,河南省招办指出经反复核实:答题卡是考生本人的、四科答题卡字迹一致,成绩准确无误。

  考生、家长查看本人答题卡后,目前得知已有1人承认答题卡笔迹是自己的,没有被调包;另3人的诉求没有改变。包括引发较多疑问的某估分500多分的考生答题卡上姓名、考生号涂改行为,考生母亲也否认了是自己孩子所为。

  而且这位考生几个科目答题卡上的手写考生号都是不相同的,我们不妨细究一下,其中是否暗藏了什么玄机呢?

河南高考“调包”案,被涂改的姓名、考生号暗藏什么玄机?

 一、四个科目所填写的考生号有什么不同?

河南高考“调包”案,被涂改的姓名、考生号暗藏什么玄机?

  上图是某个估分500多的考生四个科目答题卡上的考生号,其中语文科考生号是正确的,数学、外语、理综均是个别数字不同。主要涉及以下数字:

  1改2,1改4,2改4,3改8,0改6

  聪明的你发现问题了吗?动手脚的都是特别容易改的数字,稍加一笔即可改成。我不禁要问几个问题:

  1.四个学科有4个不同的手写考生号,难道是4个调包者同时盯上同一考生,各偷走了一科?

  2.被改的考生号都与受害者的考生号非常接近(只相差个别数字),都是与受害者考生号数字十分接近的人盯上了她?

河南高考“调包”案,被涂改的姓名、考生号暗藏什么玄机?

  3.除手写的答题卡外,打印的条码上考生号数字也有被修改的痕迹,上图考生号开头的1841被改为了1844,末尾的3230被改为8230,这一点充满疑问,1844开头的考生号应该是广东省的(第3、4位是省份代码),莫非还能跨省调包?

  相信多数人都知道扫描时扫的是条码,改动数字是徒劳的,真有能力调包,必有业内人士参与,其追求的应该是调包后两个答题卡所有信息与考生身份一致,且改动的痕迹越小越好。很显然,上述这些涂改都像有意而为之,且改得杂乱无章,逻辑上说与调包者的所追求的目的和意图并不相符。

 二、手写的考生号又涂改有什么玄机?

  考生说她的答题卡被调包,即这几份200多分的答题卡不是她本人的,是别人换给她的,她500多分的答题卡被别人换走了。

  要实现答题卡互换,调包者必然要将自己答题卡上的姓名改为受害者姓名,考生号改为受害者的184xxxx1153230。考生称案中的低分答题卡是别人调包给她的,她是受害者。我们从改动痕迹最明显的理综科目答题卡为例,看看有什么破绽:

河南高考“调包”案,被涂改的姓名、考生号暗藏什么玄机?

  第一个圈的2很生硬,能看出是由1改过来;第二个圈竖得那粗,不知表达的应该是1还是7(考生家长说是1);第三个圈是由3改8,第四个圈是由2改为4;最后一个数字6看不出改的痕迹,由0改为6也是有可能的。大家发现了吗?上图后面7个数字很可能是在1153230(受害者的考生号)的基础上改为2158436。

  这是什么逻辑?如果是调包,这不是明显搞错方向了吗?既然考生说这答题卡是别人调包换给她的,那么答题卡上的修改痕迹应该是由别人的考生号改为她的考生号才对;但是现实情况是这份答题卡却是由她的考生号改为其它考生号。

  很显然,这又是纯粹的为了涂改而涂改,与调包的目的也是大相径庭的。

河南高考“调包”案,被涂改的姓名、考生号暗藏什么玄机?

另一位考生的高考作文与默写作文

 三、“调包”说存在哪些疑点?

  1.若要调包,意味着作案者笔迹要与受害人笔迹相似,或有模仿受害人笔迹的能力。河南省招办已指出考生四个科目答题卡笔迹一致,如果根据4个考生号断定是4个调包者,则说明4个调包者都具备模仿受害人笔迹的能力。这个可能性有多大?

  2.四个作案者的考生号都与受害者的考生号十分接近(只有个别容易改动的数字不同),这个概率又有多大?

  3.有将条形码要完整撕下互换,手写的姓名、考生号互换且不留痕迹的能力。本案中考生四个科目的条形码信息正确、没有破损,若真是调包说明调包者的功力够深,姓名互换也基本可以,只有语文一科的姓名留下了涂改痕迹。但是考生号却改得一塌糊涂,一些完全不必要的涂改行为与调包的目的背道而驰。

  实际上,要在原有答题卡基础上将条形码、手写的姓名、考生号成功互换且不留痕迹基本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具备这样的时间和场所。再结合上述几个疑问,你认为这几份答题卡被调包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河南高考“调包”案,被涂改的姓名、考生号暗藏什么玄机?

 四、姓名、考生号涂改的动机是什么?

  如果说涂改是调包者所为,则其手法是非常拙劣和愚笨的,与其调包的目的也是不相符的。但考生也否认了是自己所为,答题卡不是本人的。那么除此之外是谁做的、其动机是什么呢?

  调包与未调包,真相只有一个,到底是谁在说谎,目前调查组还没有公布结论,相信借助笔迹鉴定等手段之后,真相终究会大白于天下。如果确实被调包了,相信必定有人会被严肃惩处,届时调包的细节、及其令人匪夷所思的涂改行为也会公之于众;如果没有被调包,那么我们有合理理由怀疑这是考生在考场上处心积虑故意制造调包假象的行为,考生也必须为自己的谎言付出代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