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理性时代之死”

“见证理性时代之死”

一本书,一场电影,一个大盘。

我在最近行情下跌恐慌中,奇妙的找到了这三者的共同点。

一、

先说书。

这周公司有读书分享的月活动,我一时不知道要推荐什么。

手边刚好有一本想读没读的《乌合之众》,趁着北京的旅途粗略看完了。

“见证理性时代之死”

(图片来自于网络,我这本用手机APP看的)

《乌合之众》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勒庞,19世纪写社会心理学的法国才子,这本书是他的成名作。

内容主要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对个人与群体的行为进行了一番研究探讨。

后世对此评价很两极:

有人把它奉上社会心理学神坛,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本法国公知吐槽的小册子。

我看了之后,觉得书里的有些观点还挺值得拿出来唠唠,比如:

如果十个人中有九个傻子,一个聪明人,那么这个聪明人最后也会变成傻子。

嗯,这是我总结的,法国才子说话没那么直白...

勒庞本人表示:“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他还举过一个例子:

早期法国国民公会中的成员平时都老实温顺。

但环境的突变,让他们如同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变成了一群疯狂和无恶不作的家伙。

这群人在一种“历史使命感”感召下,并没有任何关于犯罪的意识。

等到暴虐过后,他们又都恢复到此前的那种善良与谨小慎微中去了。

想当年,我天朝人民砸岛国车时,潜意识里的“法不责众”,也含带这么个意思。

所以,勒庞认为,群体具有冲动、盲目、易变、急躁、容易受鼓动、以及凌驾一切的道德观等特性。

接下来这个电影,正是对《乌合之众》观点的佐证。

二、

我常喜欢下雨天窝在沙发里看老电影,节奏慢,内容上乘。

《十二怒汉》就很经典,一个房间里,一群人,围着一张桌子,讲述整个故事。

“见证理性时代之死”

(我自己把这种场景定义为圆桌电影,与此类似的就是《这个男人来自地球1》,也很不错)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就是:

一个来自贫民窟的18岁男孩被指控谋杀生父。

旁观者和凶器均以呈堂铁证如山,男孩是凶手几乎已成板上钉钉的事情。

案情的逆转,就发生在十二陪审团上。

来自社会不同阶层、职业,互不相识的十二位普通人,坐在一起讨论这个男孩是否有罪。

其中,十一名陪审员都判定男孩有罪,且认为此事无可争议。

唯独有一人(8号陪审员)认为案件仍有疑点,判定不该如此草率。

在他的坚持与说服下,整个局面从1对11到2对10,3对8...最后所有陪审员都达成一致:无罪。

我想这就是群体心理暗示的作用。

在群众聚集、情感亢奋的特定事件中,如果没有受到过专门训练,个人很容易就被其他人的情绪、语言、动作所感染,从而模仿他人,不能冷静思考后独立给出结论。

正如《乌合之众》里说,“每个人都有模仿的天性,因为学别人是天底下最容易不过的事情。”

人总是喜欢自作聪明,而“聪明人”最喜欢走捷径,最快的捷径——无非就是模仿别人。

“别人做得,我为什么做不得”的心理,常让人轻而易举的放弃理性思考和权衡利弊。

而位于群体环境中,就更容易使人轻率行动,人云亦云,亦步亦趋。

就像股市投资一样。

三、

股市里有句话叫“一赢二平七负”。

就是说,长期来看,只有10%的人能够赚钱,20%的人保本,70%的人是亏损的。

股市上,从来都是先知先觉的资金赚后知后觉的资金的钱。

《行为金融学》里说,市场的波动幅度,往往大超投资者的预期。

在每一个股价波动背后都有一个共同因素,就在于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

这导致股市泡沫和低迷几乎无法避免。

所以,股市的赢家永远是逆向思维,且能做到知行合一,这是人心和人性在人群中的逆袭。

就像今天的大盘砸出一个暴跌,原因普遍认为是短期悲观情绪的弥漫,而导致的抛售。

从这一刻开始的未来两年是否是持续的熊市我们不得而知。

欢迎你接下来和我一起见证理性时代之死。

但是,这段时间于我,反倒是伺机继续加大定投规模的时候。

中证500的估值已经跌到很低,没定投的可以开始,有定投的可以继续。

PS:

一直看我文章的人都知道,我目前推荐的定投基金:医药,500都是长期持久战。

为了作为互补,我还把资金一部分放在货基,一部分放在P2P。

最近太多人谈P2P色变,因为每个月都有平台暴雷,但不用全部否定。

没有多余子弹的,继续投一线大平台即可,切记分散,不要一把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