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列强入侵,清朝上亿百姓为何多数无动于衷?

陈旭俊


正好刚才回答了关于崇祯君主死社稷的问题,对比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不要光看着清朝的时候面对列强侵略老百姓无动于衷,其实在明朝末年也是这样,真正拿起武器积极反抗清朝统治的事情已经是明朝灭亡后了。

可能你会问:早干嘛去了?

因为,一个王朝到了末期,很难会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因为腐败问题,土地兼并问题和天灾,已经让老百姓饥寒交迫,危在旦夕,自己都顾不过来,更不要说为国出力了,正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当明朝灭亡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是无动于衷的,大臣们在等待李自成的召见,而老百姓也急着开了大门迎闯王,因为闯王来了不纳粮。

在这一背景下很少有人还记得那个在煤山已经为大明殉道的皇帝。

而当清军进入京城打得李自成部抱头鼠窜,百姓们默然的时候,这和八国联军进北京将八旗军打跑,老百姓在一旁看热闹,其实也没什么差别了!

所以,老百姓的无动于衷源自于王朝的不得人心。不管你是汉人王朝还是满人王朝,失去了民心,也就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只能靠一己之力做无谓的挣扎!而百姓就像看耍猴一样觉得事不关己。

满清是这么失去人心的:

满汉有别的政策

入关之初,满清军队不过十几万,他们所面对的是上亿人口的大明。要想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必须要确保八旗子弟的优势地位。所以,虽然满人少,但满人京官的比例远超汉人。因为满清深知汉人一强满人必亡道理!

在民间,满人地位也要远超汉人,所以造成了经济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进而引发了满汉对立。

高压统治

别的不说光文字狱就实行了100多年,这对摧残老百姓的家国情怀是一种巨大打击。也让老百姓对大清受到列强欺压时默然了!

事不关己的思想

老百姓的思想是简单纯朴的,无非是想过安稳的日子。当列强对满清的战争很少影响到自己的时候,更不会对这一切有感了。这是神仙打架嘛,谁赢了跟谁混就得了。这才会出现很多人帮助八国联军扶梯子,领着八国联军去抢大户!所以,百姓才没无动于衷,而是积极行动!



但是,和清朝时期怀念明朝怀念崇祯一样。当利益相关时他们就难以保持平常心了!

八国联军与满清签订的《辛丑条约》规定,满清要赔款4.5亿两,合每人一两,这是列强对全国人的侮辱。

所以,这才导致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认识到,列强欺负的不是满清政权而是所有中国人,他们都是利益相关者。从此,面对列强的欺辱人们不再冷漠,四川的《保路运动》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到了民国时候一个出卖青岛的《巴黎和约》就能激起世界华人的愤慨更与这有关!

这么一看,列强的侵略可以说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催化剂!


历史风暴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占主导地位的是儒家文化系统,一直围绕着“仁”、“礼”来思考着社会秩序。清朝的统治者也顺从了历史的潮流,并在此思想上发扬光大,清廷将儒家变成控制思想的手段,闭关锁国、文字狱,一步步的愚民思想,奴役百姓。

图为1900年,西方侵略者在天津公然将军械装上火车,准备运往前方攻打北京,图中有百姓帮忙装运,旁边还有一脸茫然的人围观,侵略者并没有站岗设防。

清朝的士大夫普遍人格堕落,精神扭曲,一方面避祸苟安,逃避现实,不再思想,另一方面不顾人格,甘愿臣服,阿臾奉承,投其所好;而底层百姓因思想禁锢和劳动阶级压迫,精神早已麻木,缺乏抗争精神,更没有国家认同感。

图为百姓帮八国联军运送物资到天津火车站。

图为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百姓竟帮侵略者扶梯子爬城楼。

龚自珍,清后期思想改良的先驱者,48岁只做到礼部主事,后辞官以知识分子的角度纵论时政,警世众人,是清朝非常少见的文人姿态,他的《古史钩沉论》里把国家造就人才,就像培养梅花一样,捆绑修剪,威胁利诱,摧毁了人的独立人格和廉耻,扼杀了人的创造性,把全天下的人变成了服服帖帖的奴才、碌碌无为的庸才。

图为大清官员为了求和,给侵略者送锦旗,并双膝跪倒磕头。

在清朝后期,面对外国殖民者的入侵,清朝有着4亿百姓为何多数无动于衷?我举个活生生的例子,就能从中窥探一二。魏源,清后期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他有本书《海国图志》,里面讲述了1942年鸦片战争割地赔款后,当时的人们都把战祸和国家的损失都归罪于林则徐,认为割地赔款都是焚毁鸦片惹的祸,没从国家层面考虑问题,而直接将后果让一个人来承担,所以林则徐也被革职为民,并携家人发配新疆伊犁戍卫。


图文绘历史


看这问题,貌似平日里被大清的狗官鱼肉惯了的百姓,一遇到有人打大清,还得冲上前为皇帝殉死咋的?

首先,大清在入关前,努尔哈赤就曾在东北大肆屠杀汉人,数量达百万。随后,后金军队多次入寇山东、河北。仅山东就杀人十三万。入关夺大明江山之际,干的头一桩事也是杀害咱汉人,江阴、嘉定等地民众纷纷举起义旗,但均被清军屠城,被杀者数十万人。剃发令下,各级地方官令剃头匠挑着剃头挑子在街上行走,见蓄发者就剃之。稍有抵挡,杀而悬其头于担之竿上示众。

具体数据,咱从整个明末清初的人口统计可以看出来,明代中国人口,最后的全国官方统计,为5165万人,时间为明光宗泰昌元年。而按照历史地理学专家葛剑雄所著的《中国人口史》所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中国全国有人口6069万,但当时中国需缴纳人头税,所以民间隐匿了大量人口。明朝人口顶峰当在一亿以上,葛剑雄则认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


那么,这么大明百姓,到了你们大清国的康乾盛世还剩几何呢?大清国顺治18年,官方统计人口数字为1913万人,与明末最后一次统计相比,少了3000万人,与葛剑雄估算的两亿人相比,少了一亿八千万。

这么多人,哪里去了?难道是走入时空隧道了吗?

诸位,世界上最范围庞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不过死了5000万人。难道清灭明的战争,比二战还惨烈?

事实上,在暴力统治之下,几乎所有国家的国民性格都会出现扭曲,如果你发现一个国家的国民普遍缺乏自尊心,冷漠、自私、麻木,很大可能性是这个国家的制度是专制的。英国使团的船经过运河时,一伙看热闹的人压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许多人掉进河中。英国人劝说船上的中国人开过去援救,却也得不到任何响应。

为什么中国人这样对自己的同胞没有感情——答案就是:中国统治者(大清)的精心塑造结果。因为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中国人,那些人看起来都很正常。在菲律宾群岛、巴达维亚、槟榔屿,英国人认为:中国移民的“诚实跟他们的温顺和勤奋一样出色。……在那些地方,他们的发明创造和聪敏似乎也跟学习模仿的精确一样出色。”

“中国普通老百姓外表非常拘谨,这是他们长期处在铁的政权统治之下自然产生出来的。在他们的私下生活中,他们也是非常活泼愉快的。但一见了官,就马上变成了另一个人。”英国人认为,“其错当在于政治制度,而不在于民族的天性或者气质。就现政权(满清)而言,有充足的证据表明,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这些旁观者的议论,用来解释八国联军入侵大清之际,那些官员和义和团之外的普通中国人的行为,是合理的。当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之际,老百姓为他们搭建梯子,助其攻城。他们还组成运输队,帮助他们运输,拥有船的百姓还帮助八国联军在水上运输。

此外,沿路上,还有大量的汉人跟列强军队做生意,把各种鸡鸭鱼肉等补给售卖给他们。甚至有人为列强提供军事情报,包括清兵的布防图等等。更不用说列强进攻北京城的时候,老百姓纷纷将梯子租给他们,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老百姓积极提供干柴茅草等引火材料。

当然,你可能不知道,列强里面还有一支汉人组成的军队,打仗特别勇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简直就是灭清急先锋。

英国人回忆录中写盗:“在离战场很近的村庄里,村民“神情麻木地端着饭碗,吃着米饭……尽管他们看到外国人正在和自己的同胞打仗。”实际上,并不是老百姓麻木不仁,而是那些同胞,是平日里欺压老百姓的人(当官的、当兵的,都是平日里欺压百姓的人),国家没有给百姓以幸福感,反而进行欺压和掠夺,何谈百姓为国效命呢?

所以,只有人民的政权,人民才会发动起来保卫他。刽子手的政权,你让被屠杀被奴役的人去保卫它?你以为人人都是傻子吗?

(事实上到了最后,就连旗人的大多数都不愿为满清王朝卖命,更何况是汉人)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晚清政府腐败成风,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大官小吏皆把当官当生意做,不为国家服务,更不给百姓谋福祉,一心只以赢利为出发点,为最终目地。对内横征暴敛,对外割地赔款。当官的光要钱,有几个要几个,老百姓将饿死整日生活在饥寒交迫生死边沿。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极分化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加上对外的巨额赔款和百官贪污腐败的亏空,皆变本带利的压在穷苦的百姓头上,至使百姓生不如死,中华大地化成人间地狱。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政府,有谁不恨?有谁不怨?还指望百姓用鲜血和生命去捍卫?简直是痴人说笑,天方夜谭!


张国富150139119


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清朝百姓与古代很多王朝面对外敌入侵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同仇敌忾、踊跃参战形成了鲜明对比,显得无动于衷,麻木不忍,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1、清末腐朽统治让百姓极其贫困,毫无尊严。

和电视剧中清朝老百姓衣冠鲜亮的形象恰恰相反,清朝的百姓的生活极其贫困,毫无尊严,我们通过很多资料和存世照片,都可以清晰了解。可以说,在风调雨顺的时候,老百姓也仅仅满足最基本的生活,而稍微发生一些自然灾害瘟疫等,那就是人间地狱,遍地饿殍。

2、清朝奴化统治,百姓缺乏反抗精神。

清朝空前的思想禁锢和残暴统治让底层百姓成为精神麻木,毫无思想的奴才。面对强大的外敌,犹如待宰的羔羊,缺乏奋起抗争的精神。

3、阶级对立严重,缺乏国家认同。

各级官吏的盘剥和压迫,让百姓缺乏对国家的认同感,大清国是皇帝老子的大清国,底层百姓只求残喘生存,不愿牺牲战斗,缺少古代中国那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4、满汉对立存在,缺乏民族认同。

在民间还一直流动着反清复明的思想潮流,甚至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就出现很多底层群众在反满宣传下,配合入侵者而阻挠清朝军队的事情,愚昧地认为入侵者是反清复明的拯救者,甚至出现过华勇营。


索隐军事政经


这个问题很好,无动于衷说明了大清死活和百姓无关;说明了长期的压迫和剥削已经和百姓形成了对立;说明了大清已经完全失去了民心!

大清最明显的丧失民心的封建腐朽制度有哪些?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清除的余毒有哪些?

第一、上层骄横奢逸,底层饥寒交迫;

在世界上中国高层的消费都是令人咋舌的,而老百姓的生存条件越来越差。建国以后,提倡为人民服务,收入均等,领导人收入公开,全国工资一共十一级,除了对新中国诞生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以外没有多少特权。

第二、制度等级森严,官为奴才民为草芥。

官就是官,民就是民,官二代还是官、民二代当官机会非常少,官权利极大,民没有人权。解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提倡人人平等,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曾一度社会里没有什么官,书记是管党的,主任是做事的,干部是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最重要的是公选!

第三、特权横行,无孔不入。

清朝灭亡还有一个重大原因是特权横行,对所有行业的垄断,每个家族都在垄断一种发展的行业,掠夺和霸占各个领域成了各个家族争名夺利的主旋律。建国以后,我们国家禁止对行业垄断,禁止领导干部及其家属经商,尤其禁止国家事业比如:福利、养老、教育、医疗、就业等产业私有化、产业化,这是人民的产业,这是社会的家底,任何人没有权利霸占,谁霸占了那就是国家的公敌,历史的罪人!

第四、愚民政策,自欺欺人,对外奴颜卑膝,对内横征暴敛!

大清多少年教育制度不改,有益于控制人民思想的腐朽文字狱不淘汰,桎梏人民思想,封闭人民的话语权、评论权、层层上报假、大、空,对外割地赔款,活脱脱的败家行为,对内压榨和剥削,对自己同胞不当人看,草芥人命!毕竟他们是满族人可能根子里认为和汉人不是一家人吧。解放以后是:消灭封建流毒、全民扫盲,全民义务教育,公费技术教育、专业教育、高级教育,对人民言论是大鸣大放、大字报、采取的是发动群众、信任群众、利用群众去反腐、去监督。

老百姓爱国是爱的是和自己生存息息相关的国家,不是权贵的那个国家!爱的是和自己生活、养老、医疗、住行、教育等能得到保障的那个国家,不是被权贵把人民福利霸占成产业化反过来剥削人民压榨人民的那个国;爱的是能得到尊重和关怀的自己的祖国,不是被剥夺了权利被强加义务的那个国!

民心可贵呀!人民永远是历史的主人!


太原狮子


面对列强入侵,清朝上亿百姓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毫无办法!

清王朝已经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了,统治者控制民众的手段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再加上,满族统治者对待满族人和八旗子弟过分优待,对待占绝大多数的汉族的过分压榨。普通老百姓,不仅在政治上毫无权力。甚至连议论国家大事儿都受到严格限制。因此,即使有外敌入侵,普通老百姓也没有多少办法。毕竟即使在鸦片战争时想去上阵杀敌也没有资格。到了后期湘军、淮军的崛起时,普通老百姓才有机会为国捐躯。

而实际上,封建王朝各个时期对普通老百姓的管控都深入到毛孔。老百姓的各种行为都被严格控制,除了遵守诸如三纲五常之类的行为规范。其它时间也要为各级统治者的各种行为无条件让路。说句不好听的话,普通老百姓除了随地吐痰这样不守公德的行为,有一些自由外。几乎没有多少其它自由。在平时年景好的时候,老百姓生活还能勉强维持。而一旦年景不好,或者是有外敌入侵。各级统治阶级经常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为了一己私利,更加疯狂的攫取财富,使得普通老百姓不得不反。因此,统治者反过来质疑普通老百姓无动于衷,实在是毫无道理!


地震博士


简单一句话,国不知有民,而民不知有国!

百姓其实排外

首先,清末的绝大多数百姓对外国人的到来是排斥的,由于思想观念的原因,老百姓对金发碧眼的洋人没有一丝好感,非常排斥。

比如鸦片战争后,清朝本应按照《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城,但城内居民非常抗拒,英国人考虑到民愤太大,就算住进广州城也太危险,于是决定暂不入城,以此换来清朝保证不将舟山群岛割让给除英国外的其他国家的承诺。

百姓并不拥护政府

百姓们虽然排斥洋人,但他们对清政府也没什么拥护之心,百姓不是为了清政府的安全排斥洋人,而纯粹是出于对自己家乡的忧虑才排斥,简而言之,是为了他们的家族和家庭,而不是为了政府、为了国家。

因为在百姓眼中,根本没有国家这个概念。

在帝制时代,国家不是所有人的国,而仅仅只是皇帝的家,政府是皇帝管理这个家的机构。皇帝的家很多时候跟百姓的家是脱离的,皇帝不会关心他眼中的蝼蚁,百姓也不会关心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皇帝。

虽然因一句“别乱说,让人听见要杀头的”不敢随便非议皇帝,但心里怎么想的谁又知道呢?反正他们眼中毫无爱国之念,这是帝制集权下悲哀。

爱国不是与生俱来的,要经过后天的教育,我们今天理所当然要爱自己的祖国,这是因为我们接受过相关的教育,我们知道国与家的关系是什么,国家与个人紧密相连,这样,爱国才顺理成章,不显得突兀。

但在帝制时代,爱国的要求是爱皇帝,皇帝即国家,需要将自己的家抛之脑后,但问题在于,即便保住了皇帝,自己的家救能好过吗?爱国的根源即“有国才有家”,国好了家才能好,如果国好了,百姓自己家却普遍不好,谈何爱国?

其他原因

帝制时代的忠君爱国,自然·也通过教育实现,但古代能够接受教育的只是极少部分人,清末百姓的文盲率在95%以上。

再加上顽固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状态下,很多人一生只能接触到自己的村落、宗族以及家庭,自然也只会对这些产生“爱”,至于那远在北京城的皇帝,什么东西?

国与民两败俱伤

在清末的列强入侵中,不乏当地百姓协助侵略者的例子,他们为侵略者提供食水、担负物资、指引道路,所为的只是获得一些报酬,改善自己家的生活,毕竟这么做,对他们和他们的家族又没什么伤害,受损害的只是作威作福的朝廷而已。

如果外敌没有去侵犯百姓的家乡,犯下奸杀掳掠的暴行,也不会激起三元里抗英和广州入城事件这些反抗,更可能的情形是百姓“神情麻木地端着饭碗,吃着米饭,尽管他们看到外国人正在和自己的同胞打仗。”、”一群中国人事不关己地看着自己的同胞被侵略者砍头“。

总而言之,晚清时普通的中国百姓以及很多士兵都不会为整个国家去主动牺牲,他们只有在自己的家乡被荼毒的时候才会以死相拼,如镇江之战,外地军队一触即溃,本地军队血战到底。但这种抵抗只适用于小规模敌军,如果大军压境的话,零散的村落抵抗根本毫无作用,说屠就屠!


平沙趣说历史


面对列强入侵,中华民族面临被瓜分、被鱼肉的强烈民族危机,除了为我们所知的义和团抵抗外来侵略外,绝大多数的百姓都对此麻木不仁,无动于衷,不能不让人唏嘘。

遥记汉武大帝“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豪迈气概,戚继光“杀尽倭奴兮,觅个封候”的情怀,我们不禁感叹,大清朝在面临外族入侵时为何没了这个精神呢?我认为这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1. 首先,我们要明白清朝的统治阶级是满族,相比于汉族人,满族人数仅为汉族几十分之一,根据统计,清末满族约占全国总人口2.8%。以人口如此少的人数统治远多于自己的汉族,满清采取了所谓的奴化教育,强迫汉人剃发易服,所谓毁人者必先毁其衣冠,满清通过血腥手段讲这个政策执行下去,对于反抗的人一律严惩。对于人民采取恐怖武力威胁于精神奴化,各种酷刑在满清时期发展到顶峰,手段无比血腥残忍,百姓的血性也在这种种酷刑之下渐渐消沉,如待宰羔羊,又哪里有反抗的精神呢?

  2. 对汉族知识分子,清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大兴文字狱,搞八股文,大肆篡改儒家文化核心内涵,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与创造力。我们曾经辉煌的文化变得停滞不前,甚至发生倒退。通过对人民和知识分子的武力恐吓和文化禁锢,使得亿万人民没了思想,如同行尸走肉一般,便于了满清统治阶级的统治。


  3. 人民生活极度困苦,说食不果腹一点也不夸张,看看清末的老照片,我们就能知道,实际上人民的生活并不是像现在的电视剧里演的那么衣着光鲜。在遇到灾荒的年头,易子而食也绝不是一句空话,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你告诉百姓保家卫国,民族危机,想想也确实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4. 与普通人民困苦生活比起来,统治阶级的生活可谓奢华至极,铺张浪费现象非常严重,据说慈禧一顿饭都要二百多道菜,每道菜能吃一口就不错了,很多都没有动筷子,就直接扔了,上行下效,我们可知当时的清政府是多么的腐败堕落,对人民的剥削压迫到了何止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望人民来反抗侵略,维护清朝的统治,显然也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5. 最后也有一点就是鸦片,罪恶的英国资本家通过鸦片输出不仅掠夺了我国大量的白银,并且通过鸦片摧残了广大人民的身体和精神,让我们成了一个病恹恹的民族,一个外国人口中的东亚病夫,实在是可悲可叹。


由此可见,清末面临列强入侵,而亿万百姓如待宰羔羊毫无反抗之心,是由种种原因造成的,究其根本,与清朝统治者脱不了干系,这样的朝代和人民,也终将随历史的车轮也倒塌。

以上就是我的几点看法,欢迎评论点赞关注奥。


周周观世界


我来讲个不一样的:

当时的中国严格来说并不能说是一个国家,一个居住在湖北,靠田地吃饭农民,严格来说,广东或者上海发生的战争确实不会对他的生活有什么直接影响。


一个有名的例子:晚清时期,一个外国人千里迢迢到中国来旅游,快到南京时他停下来跟一个老头聊天:请问这里距离南京还有多远?


老头面无表情回答:大概还有三十里吧,这辈子没去过不知道。


老外吃惊:你距离南京只有30里,却从没去过?


老头反问道:我为何一定要去南京?和我一点关系没有。


没错,当时的中国小农经济占主体,其特点是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和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一个普通农夫,关心的是每年的收成和赋税和家人成家娶老婆的问题。这些问题只是和本县本村有关系,和省份,中央,国外,都没什么关系。


在他日常生活里,其他省发生的事情,和月球上有几只兔子一样只是作为奇闻异事来听的。

其实不仅仅是农民,就连官员也差不多,1895年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将湖北省沙市辟为通商口岸。一年后日本官员来沙市开设领事馆,结果发现当地地方官员完全对此事一无所知。他们甚至连本国和日本打仗过的事情都不太清楚。


那同时期的欧洲和日本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在欧洲,战争是一门生意,1796年,英国为了战争发行了1800万英镑国债,第二年又追加了4000万。而当时英国本土人口只有1600万,这相当于人均买了3镑多的国债,而当时英国工人的平均月工资不过7镑。所以这一大笔钱把英国国内不少家庭都绑在了战争车轮上。


一旦战争失利,恐慌可能造成战争国债被抛售,资金大量跑路,你所在的地区的面包店会关门,幸存的则会涨价,你所在的工厂老板可能被迫关闭工厂,你可能失业。雇佣你老婆当女佣的中产阶级家庭可能裁人。。。。。。


所以当时的英国人会比同期的中国人更关心本国和异国的事情,在19世纪上半叶,英国报纸的总发行量由2万上升到11万以上。一般的民众也开始阅读遥远国度发生的故事。


比如鸦片战争时期,一位报纸读者曾经写信给中产阶级聚集的《泰晤士报》,他在信中说:“我们生产的糖,酒等各种商品都不及鸦片,它能占据一个外国市场。。。。从1799到1816年,出口到中国的鸦片有3000多箱,在1839年达到了3万箱。。。。无论中国政府的动机是什么,鸦片贸易必须得到尊重。”


而在当时的中国,除了那些通商口岸,其他地区的人们对鸦片战争完全不关心。


除了国债和经济影响外,近代国家普遍的兵役制度也起了很大影响。


近代清朝实行的是募兵制度或者世兵制,当兵打仗只是少数阶级的事情,时间一长,人们认为打仗只是那些选择当兵的人的事情,而与一般国民无关,毕竟一般农民不到破产,混得没饭吃,怎么可能去当兵?


当时当兵的主要人士还是城市的光棍游民,这个特点甚至一直持续到北洋时期,当时的北洋军队中有很多士兵其实是14,15岁的少年-------其实他们都是家中多余的----死了也不可惜。


而近代国家的征兵制则是另一回事,不管你是不是家中的经济支柱,年纪到了你就得去当兵。也就是说当兵一下变成大部分国民家庭有参与,甚至有人可能牺牲的事业。


日本近代国民意识的塑造,也就是在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等一次次全国全民参加中,一次次加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