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物女回溫:「宅」能毀了年輕人嗎?

幹物女回溫:“宅”能毀了年輕人嗎?

文:魚娘

配圖:網絡

魚娘最近get了一個新詞,幹物女!

何謂幹物女,網友總結了這個群體的四大特徵:

1. 宅。痴迷於網絡或動漫,與其出門更願意呆在家裡。作息不定,懶得動,也不願意收拾房間。

2. 悶騷。不喜歡與陌生人接觸,並且對於接觸陌生人有不自然的感覺。在不喜歡的事物面前,會掩飾自己的內心想法。

3. 生活隨意。不打扮,不保養,出門隨便穿。可以隨便站在廚房吃東西,是典型的吃貨。

4. 愛幻想。害怕戀愛,對身邊的男人感到失望。喜歡動漫、小說或韓劇裡的虛擬人物。認為現實中不會有這麼完美的人,於是選擇放棄。

這讓魚娘想起北野武導演給日本年輕人拍的勵志宣傳片。

這個滿臉滄桑已近古稀的老人,說著“拿出幹勁來啊”。

魚娘看完沒覺得怎麼勵志,只有心酸和淒涼。

視頻裡那個為了鼓舞年輕人跳上跳下的北野武不明白,包括他那一代人都不明白,如今的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打起精神”了。

幹物女回溫:“宅”能毀了年輕人嗎?

魚娘曾經和一個90後製片人聊過天,他年紀輕輕就已經輾轉了上海、北京等幾個大城市,畢業後一直都是四處漂泊的狀態。

魚娘以為他是喜歡這樣的自由自在,其實他也是多有無奈。

用他自己的話講,他所在的那個行業留給年輕人的機會並不多,若想向上攀爬他只能盡力抓住哪怕微茫的希望。

在70後牢牢掌握著話語權,80後佔領著“穩定工作”,留給90後的只有見縫插針另闢蹊徑這一條路了。

不是北野武不明白,比起自始至終都與物質貧瘠鬥爭的那代人,現在的年輕人從出生起就已經擁有了豐沛的生活。

世界不再充滿機遇,只要勤奮就能翻身。

它高度的工業化和科技化,成熟的發展到沒有多餘的縫隙可以空出給初出茅廬的年輕一代大展拳腳的機會。

不被需要,沒有成就感,剛剛走出象牙塔的年輕人驚惶發現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改變世界?世界好像跟我已經沒有關係了。賽道上已經選手密佈,哪裡還需要自己呢!

幹物女回溫:“宅”能毀了年輕人嗎?

而無論媒體怎麼煽風試圖喚起年輕女性對物質的渴望和對奮鬥改變生活的熱忱,都像拳拳打在了棉花上。

不是這屆的年輕人不行了,而是他們選擇換了個方式來與世界相處。

無論是“幹物女”、“佛系”、“喪”,看著滿滿的是逃避、厭世和無力,其實他們只是對現存的無奈的一種自嘲。

自嘲精神的另一面指向的其實是勇氣,因為敢於戲謔自己的人都是肯將自己無限降低然後觸底反彈的人。

生活的不友好被以幽默化解,內心的惆悵找到了出口,也尋得了暫時的休憩。

比起70後熱衷於死磕和較勁,90後們喪著喪著,頹過頹過還是吊著一股子心氣。

他們不選擇正面剛,既然生活暫時把他們打倒了,那就躺一會,休息後再戰。

他們懂得人生是場長久的戰役,沒到最後一刻,誰知道自己就不會成功呢。

宅是一種逃避和躲閃,同處於現實的困局,局裡的年輕人既要掙脫稚氣未脫帶來的困惑,又要試圖擺脫對未來的迷茫和恐懼。

那暫時的逃離也就無可厚非了。

幹物女回溫:“宅”能毀了年輕人嗎?

而宅其實也是另一種方式的自救,因為生活總是有事沒事的來碰瓷,找個地方舔舔傷口又有什麼好苛責的。

休養生息是為了來日方長啊!

換個角度,比起自毀,宅難道不是一個更健康更無害的減壓方式嗎?

比起酒精、藥物、性這種肆意並伴隨著自我摧毀的放縱方式,“幹物”、“佛系”等倒是清新、自律、自省得多!

很多人習慣將這樣“幹物”的生活狀態等同於自我封閉,這就有些小題大作了。

不是熱衷於交際和應酬就是一個正常人。

世界的運行速度從未像如今這樣馬不停蹄,選擇一步不落的緊跟步伐,還是選擇自我沉澱,從內在中汲取養分,都是值得肯定的方式。

幹物女回溫:“宅”能毀了年輕人嗎?

我們都是從那個年紀走過來的,都有過一樣的焦慮體驗。只是這一代的年輕人習慣這樣“幹物”的處理方式,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耗子不就是好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