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傑:TOKEN的估值、結構和鎖幣策略問題

導讀:基石輪和私募輪的大部分投資機構,不管投的時候說的多好聽,說的多麼像巴菲特一樣是長線價值投資者,他們都是以盈利為目的而設立的投資機構,財富增值目標才是第一目標。

王利傑,PreAngel Fund創始合夥人,管理10億人民幣總資產,投資了300多家中美科技初創企業,包括醫聯、超級猩猩、億航、紫燕科技、西井科技、禾賽科技等。PreAngel於2014年8月開始涉足區塊鏈領域,是NEO、ObEN PAI、 Ontology、ArcBlock等區塊鏈項目的投資方。

最近去美國看了一批區塊鏈技術項目,他們都通過各種大家都懂的方式做了做了合規性,但是畢竟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這是人生中第一次區塊鏈創業,第一次ICO,再聰明的人也有經驗不足的問題,總體集中在以下幾方面,我每次都要給大家講一遍,實在是重複太多了,覺得很有必要寫出來,供今後打算做一個優質ICO項目的境外團隊借鑑:

能夠基本認可這個框架的優質海外項目,歡迎發郵件自薦自己的項目:

[email protected] (常駐微信)

[email protected] (常駐硅谷)

1)TOKEN 總估值問題:

TOKEN估值真的不是越高越好,反而是越低越好,低到什麼程度呢?只要用80%的籌碼換來足夠開發出第一個版本並實現開源的錢足矣。假設一定要1600萬美金才能完成開發,如果公募估值2000萬美金,意味著要預先出售80%的TOKEN,但1600萬美金真的已經是天量的啟動資金了。

很多區塊鏈創業者落到了一個古典融資怪圈裡,以為融來的BTC/ETH才是錢,出售同樣多的TOKEN,融得BTC/ETH越多越好。其實不是的,通過TOKEN預售募集的BTC/ETH只有一個目的:成本經費,是要花掉的,花掉才能把第一個開源項目版本做出來,然後交給社區。團隊實現財富自由靠的是剩下來的、比例並不是很高的團隊TOKEN(當然,還有很多團隊成員自己也以投資人的身份參與自己的項目,預購自己的TOKEN)。

募集來的BTC/ETH要以成本的方式花掉,加上團隊身體力行去推廣和步道、經營好社群的規模和質量,確保社區開源項目能夠取得成功,然後廣大的社群都會使用這個TOKEN。社區成功了,TOKEN才能有真正的使用價值,團隊手裡留下來解鎖的TOKEN才值錢,團隊才能實現財富自由,也有真正的成就感。炒幣割韭菜不符合硅谷技術宅男的創業初心。

所以要讓廣大的、真實的社區用戶持有TOKEN、使用TOKEN,同時也讓早期參與購買TOKEN的社區用戶們享受到TOKEN增值帶來的好處,盡最大可能減少“投機炒幣者”的參與數量和比例。

公募的TOKEN總估值如果能低於2000萬美金(比如當初的小蟻NEO)就最理想了,我記得讓投資人賺了1萬倍的物聯網底層鏈 IOTA 是按照250萬美金的總估值做的公募,創始人沒有給自己預留TOKEN,而是跟其他投資人一起以這個估值參與購買了一部分IOTA。足夠低的公募價格,能夠調動社區最大的積極性,不論是傳播還是參與,社群都會毫不猶豫。每個社區成員心裡都有一杆稱,不同的價格,參與的心態不同。每個人從內心裡都怕被割韭菜,高價格會自動啟動投資者的“預防割韭菜”機制,所以難免讓真正的社區用戶產生“炒短線”的心態,這真的是日後社區管理的噩夢。

如果項目十分優秀,團隊頂級,背景很好,方向也有巨大的想象力,執行和落地能力也能配套,那我建議公募TOKEN的公募估值可以高一點,但是上限不要超過5千萬美金,這是世界頂級團隊的上限,適合硅谷優質的Google/Facebook boys們,但儘量不要超過這個估值了,尤其是這個熊市下。

如果項目方能制定一個合理的公募估值,加上項目本身的方向和團隊背景都很優質,那麼項目就勢必會成為社區熱議的對象並且也會積極參與,就像Quarkchain可以引來全球上萬人在線考試為了獲得2ETH的額度一樣。這樣的場景,項目方可以嚴格的挑選和考核公募參與人(社區用戶)的資格,不合格的參與人都拒在門外,為將來的市值穩定提供優質的持幣用戶(價值共識)。精挑細選的社區用戶一定會給項目帶來超值的貢獻,從傳播步道、商業合作對接到自發的市值維護,他們會把社區當自己的來經營,至少長線持有的概率會提高很多(每個人就2ETH額度,虧了也不心疼,賣早了也沒意思)。

關於這一條,我最後的建議就一句話:給社區一個良心價!

2)TOKEN 設計結構問題:

因為要把估值降低,要把最大的增值空間留給社區,所以TOKEN的結構設計越簡單越好,不要分太多層。最好是兩層,但是沒有價格差,或者價格差越小越好。比如我的建議不做基石輪、不做私募輪,這是古典投資時代的玩法,只做:盲注輪(或者叫天使輪)和公募輪,而且盲注輪的籌碼總量(比例)絕對不要超過公募的籌碼總量(比例)。

盲注輪的概念是針對身邊的好朋友和少量優質的私募投資機構,完全靠團隊的背景、質量和執行力來融資,不提供任何募資材料,讓好友下盲注,這部分有多少算多少。如果一個投資人可以為團隊下盲注,那麼大概率上這些投資人對團隊的信仰和關係可以支撐團隊經歷跌宕起伏而不“砸盤”。如果投資人是看了材料做了內部投決會評估才決定投資與否,那麼一旦外部環境和團隊內部發生任何變化,未來更多的動態信息被導入到投資機構內部的時候,投資決策也就會改變了,雖然投資不能反悔但是TOKEN的流動性決定了投資機構可以在自己修改投資決策之後隨時賣出(砸盤)。

基石輪和私募輪的大部分投資機構,不管投的時候說的多好聽,說的多麼像巴菲特一樣是長線價值投資者,他們都是以盈利為目的而設立的投資機構,財富增值目標才是第一目標,對LP負責優先於對創業者負責,情懷不屬於機構投資者。而且長線價值投資是基於投資決策當時的信息作出的,一旦信息有變化,砸盤完全是合理的、理智的、毫不留情的。我是一名TOKEN的私募投資機構管理人,在我投資的100家TOKEN項目中,只有10%最終是長線持有的,其他的無非就是選擇什麼價格點賣出的問題了,不存在長線短線的問題,只存在價格和IRR的問題,對不起,這是事實。另外,在投資的時候,其實我並不知道誰是最後的10%,所以我投的時候都說“我是長線價值投資人”,這是標準說辭,投進去再慢慢觀察。好的加註,不好的就撤,毫不猶豫。

公募輪針對的是真正的社區用戶,這才是TOKEN價值的最終體現,最極端但不可能實現的目標是:未來社區用戶每人1個TOKEN,平均分配。雖然不可能做到但也要努力為之。其實,公募階段是項目整個生命週期裡最佳的營銷時機,要盡一切可能在公募輪實現“品牌的全球化”。道理很簡單,公募輪是整個TOKEN對於全球大眾最佳的投資時期,增長空間(投資收益)最大的進場階段。

即便是盲注輪的比例也不能高於公募輪,盲注輪畢竟並非是真實用戶,而且獲利之後難免受到誘惑而拋掉手裡本來就沒用的TOKEN,完成“支持朋友創業”初衷和使命。社區用戶也不是一定就不拋,關鍵是如果TOKEN對他們未來真的有用,那麼社區用戶至少不會全拋,而且每個人籌碼很少,及其分散的籌碼結構很難形成合力(每個人就2ETH額度,虧了也不心疼,賣早了也沒意思),這種散戶的買賣行為完全可以被社區的不斷壯大發展所吸收。最怕的是大機構砸盤的時候,社區成長和接盤能力沒跟上,反而是價格瀑布式下跌帶來社區“牆頭草”用戶的恐慌式踩踏。

當TOKEN在交易所流通之後,TOKEN的價格管理就是“共識管理”的問題了,共識管理無非就是“社區預期”管理。用戶數量龐大,熱度高,但是每個人的籌碼少。這樣的結構最不容易被砸盤,每個人都知道這個道理,所以這樣的結構,每個人都更容易做到“佛系持有”。私募機構和基石投資機構的籌碼比例較高的情況下,社區用戶也是“驚弓之鳥”,每天要看盤關注價格走動,生怕自己被割韭菜,尤其是公募價格較高的項目,社區參與者幾乎都會天天看盤,天天在電報群裡討論。價格只要稍微有波動,群裡的信息量就大增。

關於這一條,我最後的建議就一句話:釋迦摩尼也管理不了一群驚弓之鳥!

3)TOKEN 鎖幣和解鎖問題:

很多項目喜歡給私募和基石投資機構鎖幣,原因很簡單:

  • 公募估值跟私募估值有較大差,擔心私募不鎖的話直接按照公募價格拋售獲得利差,同時引起社區恐慌;
  • 整體估值較高,上升空間相對較小,價格稍有上升可能就會遇到賣盤,因為投資人心裡都有一個價格預期;
  • 團隊引入的市值管理方要求團隊鎖幣,好控制價格,用K線圖畫出一個“價格曲線”,以此影響價格預期。

鎖幣這件事情,說到底是項目方信心不足。作為一名機構投資人,針對我參與的TOP 10的項目,我就不希望他們鎖幣,不是因為我要拋,而是因為我想趁大家都拋的時候(價格相對較低)我大量買進,對於真正的價值項目,只要價格低於我的預期,我就會不斷買進(只要籌碼足夠);好項目不怕砸盤,因為等著接盤的人很多,當然他們都在價格預期位置等著接盤。

如果公募估值合理並且偏低、如果公募比例遠大於盲注輪加基石輪而且沒做私募輪、如果公募的時候超募很多,每個社區成員只能參與1~2ETH,這種情況下完全沒有必要鎖幣,上交易所第一天就把全部TOKEN釋放出來,讓TOKEN自由流動。而且我也不建議第一天就上大交易所,最好選擇一個第二梯隊的口碑好的交易所,儘可能減少TOKEN被資金盤操控的概率。這樣項目方就能看到在這個時間點TOKEN的真實市場價格(較為真實),真實的市場價格可以給團隊帶來正確的回饋,引導團隊之後的社群管理和項目開發。人為操控的價格(鎖幣也是一種操控)其實反饋回來的信息是失真的,失真的價格信息會導致錯誤的決策,也會給團隊帶來一種“短暫的虛假繁榮”假象。後面到了私募TOKEN解鎖的期限,每一次解鎖前社區成員都有“一次大逃亡的砸盤預期”,有些人就要提前砸盤套現,觀望一段時間再決定是否進來,但是往往很多人下車了就忘了再上車。這種社區預期會帶來很不好的投機風,價格變動太大對社區發展並不是好事。對於真正想做有價值區塊鏈項目的團隊來說,對於真正的優質社區用戶來說,最優質的TOKEN應該是慢牛走勢,而不應該是暴漲暴跌的投機品。

TOKEN的價格就應該隨著社區規模的不斷成長和社區成員信仰的不斷加強而不斷走高,中間遇到外部環境變化或者團隊磕磕碰碰導致價格回落都很正常,但是經常性的大起大落就不是好的跡象了。

理論上,最優質的TOKEN項目(以上三點都做到)是不需要做市值管理的,但這是非常理想的情況。鮮有團隊做到但是我知道NEO、Ontology、VeChain團隊都沒有做市值管理。有些項目選擇專業的團隊提供一定的流動性管理(市值管理),也是管理社區預期(共識)的一種方式。如果一個TOKEN交易量很大,隨時可以進出,那麼社區成員的擔憂會小很多,反而願意持有較長時間。交易量越小,想賣賣不掉的時候,砸盤的概率就提高了。有些私募機構想出貨,掛出某個價格賣單始終無法成交的情況下,就會選擇吃掉市場上所有賣單的方式,導致價格瀑布式下跌,引起社區恐慌和避險情緒,嚴重的就會導致踩踏,嚴重傷害社區的價格預期,對項目未來的信心和價值共識。

P.S. 我這裡提到的市值管理不是坐莊,不是操控價格。我僅僅指的是流動性管理,相對於價格操控(坐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另外,盲注輪和基石輪到底該不該給折扣,如果給的話,應該給多少?這個問題其實也不難。

  • 如果盲注輪(包括基石輪)和公募輪前後只差1個月,那就不需要給Bonus或者折扣,這個時候盲注輪相對於公募輪的優勢在於盲注輪的人均額度較高,每個人可以拿到100~500ETH額度,而且不需要“考試”;公募輪的人均額度非常低,每個人只有1~2個ETH(募集2萬ETH就發展2萬人參與);對於一個優質的、價格公道的項目,多拿點額度就是極大地優惠了;
  • 如果盲注輪(包括基石輪)和公募相差半年或者更多,那確實需要給一定的折扣,但這個折扣要做到“社區不嫉妒”,也就是要合理。既然是盲注輪,自然對團隊都是“死忠”的支持者,一方面拿了較大的額度,另外,給個20%的Bonus或者折扣就很不錯了,如果時間更長,那就增加到50%的折扣作為極限。

如果盲注輪+基石輪佔了50%的流通TOKEN比例,並且享有五折優惠;如果項目的公募效果並不是十分理想,勉強做完但沒有太多超募的情況下,可能需要對盲注輪和基石輪進行一定的鎖倉。但具體怎麼鎖比較合理,對未來的流動性管理不會形成誤導或者失真,我也有一些思考,方法很多,具體要Case by case看,這裡就不公開說了,具體投資的時候我會給團隊提供建議。

還有最後一點,公司和老股東以及TOKEN基金會的關係,也需要認真考慮並處理好,這也是價值管理,共識管理的一部分,今天不討論了,以後有機會再說。

P.S. 其實我管理的PreAngel Fund和Fission Capital(裂變資本)兩個TOKEN FUND參與的很多項目,都是第一次做ICO,都沒經驗,所以此文的很多經驗和思考都是從他們面臨的處境和困難中學習的,並不代表我批判他們項目估值貴,鎖幣不合理或者沒有做公募,因為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沒有前人摔倒,就不知道坑在哪裡。即便本文也只限於本人此刻的認知,我還在不斷的學習,還要不斷進步,過幾個月,可能又有新的認知來迭代今天的內容呢,請大家辯證的看本文,一家之言,權當探討。

文章轉自金色財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