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團隊爲腦腫瘤和神經退行性疾病脂質體藥物設計提供新思路

[研究]復旦大學研究團隊為腦腫瘤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脂質體藥物設計提供新思路 該研究結果在《自然•通訊》發表

科技日報 王春

復旦大學團隊為腦腫瘤和神經退行性疾病脂質體藥物設計提供新思路

神外前沿訊,據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上海7月30日電,近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佔昌友課題組揭示了穩定型多肽分子對腦靶向脂質體體內遞送發揮“雙刃劍”的調節機制,闡明表面吸附天然IgM可逆向調控腦靶向脂質體的免疫相容性。針對藥物入腦難題,該工作相關成果為可治療腦部疾病(如腦腫瘤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等)的脂質體藥物設計提供新思路。7月30日,該研究結果以《降低天然IgM吸附可增強靶向脂質體免疫相容性》為題,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據介紹,脂質體藥物表面修飾靶向多肽分子,可經受體介導方式將藥物遞送至靶部位,以期提高藥效並降低毒副作用。但該類靶向脂質體進入體內後,血液或胞內溶酶體等含有的蛋白酶可快速降解脂質體表面修飾多肽分子,嚴重威脅其穩定性。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佔昌友課題組與藥學院陸偉躍課題組前期利用逆序-異構技術設計獲得了穩定型多肽分子,其酶穩定性大大提高,且保留受體結合活性,介導脂質體藥物的靶向遞送。

該研究結果表明,荷正電的穩定型長肽分子對脂質體的體內行為發揮“雙刃劍”作用,即該類分子可提高穩定性以保留生物活性;但在血液循環過程中,靶向脂質體易大量吸附天然IgM,加劇了機體免疫系統對脂質體的識別而蓄積於肝脾,使脂質體血液循環時間驟減,加速體內清除。為此課題組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調節該穩定型多肽分子結構,如減少正電荷數目並縮短多肽長度,有效降低了脂質體表面天然IgM的吸附量,成功提高其免疫相容性,降低靶向脂質體的免疫原性並延長血循環時間。該研究揭示了穩定型多肽分子介導的靶向脂質體體內遞送調節機制,也為靶向脂質體的全面優化設計提供新思路。

基礎醫學院博士研究生官娟和上海市腫瘤研究所沈慶博士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佔昌友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藥學院陸偉躍教授、錢雋副教授和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樓美清主任醫師參與了該項研究。研究獲得了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和教委,以及復旦大學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資助。

復旦大學團隊為腦腫瘤和神經退行性疾病脂質體藥物設計提供新思路

中國神經學科新媒體;值班微信53880941;註冊會員及獲得轉診就診渠道等幫助,請掃描上面二維碼,或點擊頁面下方的閱讀原文/ 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