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旬陽縣紅軍鎮 「紅」是一種信念和傳承

作者: 呂揚 元輝 博琳 來源:陝西傳媒網-陝西日報2018年08月10日07:38

走訪旬陽縣紅軍鎮 “紅”是一種信念和傳承紅軍紀念館雕塑“艱苦歲月”,展示了戰士們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 記者 呂揚攝

7月25日,記者到旬陽縣紅軍鎮採訪,當天就遇到了巧合的事情。去年的這一天,紅軍鎮紅軍紀念館被授予“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稱號並舉行了揭牌儀式。

因為修路,從十天高速過安康進入旬陽縣城,再從旬陽縣城出發,沿316國道順漢江向東,到蜀河鎮再向北,一路蜿蜒近7個小時抵達紅軍鎮——全國唯一以“紅軍”命名的鄉鎮。

“紅”在這裡有歷史、有故事、有傳說、有溫度,更有傳承。

這裡的人們喜歡“紅”

進入紅軍鎮黨委政府所在地,第一個感覺就是“紅”。建築物屋頂都是紅色,窗框門框上是紅色五角星,家家戶戶門前五星紅旗飄揚,甚至鎮政府招待所房間的壁燈罩子都是紅色。

紅軍紀念館位於紅軍鎮紅軍村紅軍溝口(原名碾子溝)。紀念館始建於1977年,2007年旬陽縣委、縣政府投資1500餘萬元,加上各界人士的捐款,重新修建了紅軍紀念館,2011年對外正式開放,同年被原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AAA級紅色旅遊景區。紅軍紀念館先後被授予“陝西省廉政教育基地”“陝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陝西省國防教育基地”等稱號。

紅軍鎮黨委副書記李晶當導遊,在紅軍紀念館如數家珍地向記者講解了這段歷史:

1934年,徐海東、程子華率紅二十五軍轉戰到此,創建革命根據地,建立地方蘇維埃政權。期間利用田間地頭組織農民舉辦培訓班、夜校、識字班;紅軍每到一處,刷寫革命標語、發傳單、唱歌謠,宣傳中國共產黨和紅軍主張。1935年10月18日,為掩護紅軍主力轉移,紅二十五軍特務班14人與敵軍300人激戰,有“神醫”“醫官”之稱的指導員高中寬和尚班長壯烈犧牲,當地老百姓將兩位烈士遺體秘密掩埋於現紅軍鎮九龍山下,事後修墳、立碑、塑像。紅軍鎮也因這段歷史而得名。2015年,以這段英雄事蹟為原型的電影《紅軍鄉》在央視6臺播出,紅軍鎮聞名全國。

81歲的曹紀斌老人的叔父是當年冒著生命危險掩埋高中寬指導員和尚班長兩位烈士遺體的群眾之一。老人講述了自己從上輩人那裡聽到的故事和傳說:

紅二十五軍在鞏固和發展旬陽蘇區的過程中訪貧問苦,行醫治病,排憂解難。兩位烈士生前用祖傳醫術為群眾治好了疾病,包括許多疑難雜症。有一位70多歲的孤寡老奶奶患嚴重傷寒,指導員高中寬守了她四天四夜,喂藥、餵飯,終於治好了老奶奶的病。

指導員高中寬和尚班長犧牲後,當地百姓在家設立牌位敬奉他為“紅軍老祖”,並組織成立“紅軍老祖秧歌會”等,開展革命鬥爭,以此來紀念紅軍烈士。

記者一行步入紅軍紀念館園區,只見青山綠水間,藍天白雲下,25米高的紅軍英雄紀念碑矗立在九龍山下。紀念碑共用石材1949塊,象徵著烈士們為共和國的成立做出的不朽功績。紀念碑基座上雕刻著八幅浮雕,取名《足跡》,再現了當年紅軍長征的歷程和紅二十五軍在陝南這片土地上留下的紅色足跡,教育和激勵著廣大幹部群眾繼承和發揚紅軍革命精神、弘揚和培育偉大民族精神。

順著山勢向上,是七面磚紅色紀念牆,集中展示紅軍為創建革命政權浴血奮戰的場面。再往上,是三組分別刻有“運籌帷幄”“艱苦歲月”“軍民魚水情”的雕塑群。

拾級而上,來到紅軍烈士墓前,墓碑上“碧血丹心”四個硃紅色大字映入眼簾,三面群山綠樹上披滿了瞻仰烈士的人們獻上的紅色綢帳……

回望山下的紀念碑,由李先念同志親筆題詞的“紅軍精神永放光芒”八個金色大字和烈士墓遙相呼應,昭示著這片革命老區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和發揚。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讓我們回顧一下紅二十五軍的歷史:

紅二十五軍最初隸屬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後隸屬紅一方面軍紅十五軍團;

1932年秋,紅二十五軍主力隨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1932年11月,奉命留守的紅二十五軍一部編成新的紅二十五軍;

1934年,紅二十八軍併入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政治委員吳煥先,下轄第七十四師和第七十五師,全軍共3000餘人。不久,紅二十五軍進行整編,軍長為程子華、政治委員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參謀長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鄭位三;

1934年,紅二十五軍奉命長征;

1935年9月,紅二十五軍到達陝北,與陝北的紅二十六軍和紅二十七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

1936年10月,紅十五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序列,歸中央軍委直接領導;

1986年3月7日,李先念在題詞中寫到:“紅二十五軍長征是紅軍長征史上的光輝一頁”。

信念是力量

紅軍鎮中心學校七年級的儲春曉小朋友一直記得參觀紅軍紀念館時自己的感受——長大後要當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學校陳玉武老師告訴記者,學校每週升旗儀式時都會講一個紅軍故事,入隊入團儀式也都會在紀念館舉行,讓同學們理解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學校還自編了兩本紅軍故事的校本教材,加強理想信念教育。

近年來,紅軍鎮不斷加強紅色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充分利用文字、音像製品、圖畫等形式,保存這些歷史留下來的生動教材,建好紅色家譜。發掘紅色文化的多重價值,在科學梳理、歸納和總結的基礎上,對紅色文化本身所承載的政治、歷史、教育等多重價值進行深度挖掘,再賦予其時代特徵,從而轉化為新的資源優勢。

旬陽縣委宣傳部部長邱德剛曾長期在紅軍鎮工作。他說,旬陽是革命老區,是當年紅二十五軍創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裡有悠久的革命傳承,有眾多的革命印跡。1932年,紅三軍賀龍部隊過境旬陽,播下革命的火種,革命烈火從此燃燒起來。紅二十五軍在旬陽一帶活動的兩年多時間裡,旬陽人民為鄂豫陝革命根據地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1938年前後,旬陽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戰宣傳活動,發展壯大了黨的組織,積極開展對敵鬥爭。1946年底,新四軍中原突圍後又一次進入旬陽,旬陽人民聞訊揭竿而起,成立了陝南遊擊隊和鎮鄖旬游擊隊,譜寫了一曲曲慷慨壯歌。

新中國成立後,紅軍鎮及周邊的百姓自發為烈士修墳、掃墓、塑像、刻碑。多年來,每月初一、十五和清明節,前來掃墓的群眾絡繹不絕。據統計,近幾年,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來此悼念烈士的遊客約40萬人次。

80後鎮黨委書記晏清泉,在不久前安康市優秀年輕幹部培養選拔中,取得筆試面試雙“第一”。

“能得到上級組織的肯定和我在這個有紅色基因的鄉鎮工作、成長有直接關係。”晏清泉給記者講了這樣的經歷,他在井岡山學習期間瞭解到,當地每個人、每一戶都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貢獻。回來後,他就組織鎮上同志,查資料、找專家,系統梳理了紅二十五軍在陝南的戰鬥歷程。“越研究越感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也越發感到作為基層幹部肩上責任的重大。和老一輩革命家比起來,我們沒有理由不把現在的工作幹好。”

紅軍鎮是旬陽縣最偏遠的一個鄉鎮,但是各項工作連續5年在全縣綜合考核中進入第一梯隊。

“我們一直在思考紅軍精神在我們紅軍鎮是一個怎樣的內涵?後來我們總結了四句話:堅定理想信念的革命精神、密切聯繫群眾的服務精神、艱苦奮鬥創業的實幹精神、嚴格執行命令的守紀精神。”晏清泉說,“共產黨人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紅軍精神這四句話就是對我們工作的要求、激勵和鞭策,就像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那樣,幸福是奮鬥出來的。”

鎮長向甲鋒告訴記者,在當前脫貧攻堅戰役中,紅軍鎮充分發揮紅色優勢,以“十面合圍”之勢攻堅克難。一是思想脫貧“脫窮志”,二是兩房建設“挪窮窩”,三是基礎攻堅“改窮基”,四是產業扶貧“調窮業”,五是就業扶貧“治窮路”,六是健康扶貧“醫窮病”,七是教育扶貧“斬窮根”,八是美麗鄉村“換窮顏”,九是社保兜底“保窮人”,十是黨建扶貧“強窮村”。

在紅軍鎮採訪,青山綠水間的移民搬遷安置點讓人印象深刻,萬綠叢中五彩斑斕的安置點充滿詩情畫意。

和爺爺生活在一起的曹英敏大學畢業後為照顧爺爺回到鎮上,他家裡的新房剛剛蓋起,他也在鎮上的公益崗工作。他說,爺爺時常給自己講紅軍的故事,這種傳承讓自己充滿了對家鄉的愛,對家鄉的發展充滿信心。

讓鄉親們的日子紅紅火火

三山夾兩水是紅軍鎮的地形,兩省三縣交界是紅軍鎮的區位。這裡一草一木皆靈秀,一溝一壑俱清奇。

採訪期間,記者發現鎮上的幹部對紅軍鎮充滿感情,對全鎮工作充滿信心,他們給紅軍鎮總結了三個半優勢。一是有陝南獨一無二的紅色旅遊資源;二是有80%的森林覆蓋率,氣候宜人,是天然氧吧;三是文化底蘊豐富,汞礦地下保有量全國第一,現在仍保留有上千個年代久遠的古礦洞遺址,同時還有多處以明清古建築大院為代表的古代民居。

此外,紅軍鎮地處偏遠的劣勢被鎮上幹部當作是半個優勢。紅軍鎮東與湖北鄖西縣交界,北與鎮安縣交界,幾個地方的人們自古來往頻繁,發展小商品集散地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晏清泉談起紅軍鎮的未來時說:“要讓鄉親們的日子紅火起來,首先要準確理清我們手中有什麼資源、有什麼優勢和劣勢,練好內功,這樣才能知道該怎麼做、做什麼。”

創建“陝西名鎮”便是紅軍鎮近期的目標。“紅”“綠”兩色和歷史文化成為紅軍鎮鄉村振興的載體。紅色小鎮建設、綠色宜居小鎮建設、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建設成為“陝西名鎮”建設紮實的支撐。

紅軍鎮建有全縣唯一的“全民教育講習所”,向幹部、村民宣講黨的政策,講解各項生產技能。目前,紅軍鎮正在申請建立紅軍幹部學院。

同時,為進一步提升紅軍紀念館園區規模,完善紅色教育和旅遊功能,2015年,紅軍鎮啟動了紀念館園區二期工程。二期工程以建設國家AAAA級精品紅色旅遊景區為目標,延伸紅色旅遊項目空間範圍,建設項目包括巖屋河入口區景觀、恢復九龍山佛爺廟戰鬥遺址、教育功能區、二萬五千里長徵體驗區。其中,二萬五千里長徵體驗區全長2.5公里,是一條連接老館和新紀念館園區的旅遊步道,在體驗區沿途仿建紅軍長征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和戰鬥場景浮雕。廉政教育功能區位於老紀念館,本次規劃將該區打造成一座紅色學校,作為黨政機關的教育培訓基地和陝南紅色文化教育中心,體現精神傳承。九龍山佛爺廟戰鬥遺址建設旨在體現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的特色,通過再現佛爺廟往日的生活、戰鬥場面和“紅軍老祖”高中寬訪貧問苦、行醫治病的場景,讓遊客深入體會戰爭時期紅軍的艱難和不易。

結合全鎮優美的生態環境,紅軍鎮正加大紅色工藝品、特色農產品等旅遊產品的研發力度。目前,紅軍鎮正在將上千個古礦洞遺址進行申遺,並結合古民居的恢復修繕,打造陝西文化旅遊名鎮。

記者在採訪完離開紅旗鎮、離開旬陽的路上,思緒久久不能平靜。紅軍紀念館雕塑群中那幅艱苦歲月的雕塑再次浮現在腦海裡:

殘破的軍帽、襤褸的軍衣、裸露的腳丫、如鋼棍的手指上一支古色的長笛,乾裂的嘴唇輕貼笛孔,老戰士快樂地吹奏著悠揚的樂曲。一個滿臉稚氣的小戰士懷抱高過頭頂的步槍依偎在他的身旁,入神地傾聽著,向我們傳達著在艱苦的革命戰爭年代,廣大紅軍戰士不怕苦不怕累,用頑強的意志、樂觀的精神、奮進的勇氣書寫著對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如今,雕塑“艱苦歲月”已被收錄進中小學美術欣賞教材。

不朽功勳彪炳史冊,紅色記憶永不磨滅。記者 呂揚 通訊員 元輝 博琳

走訪旬陽縣紅軍鎮 “紅”是一種信念和傳承群山中的旬陽縣紅軍鎮紅軍英雄紀念碑。記者 呂揚攝
走訪旬陽縣紅軍鎮 “紅”是一種信念和傳承紅軍鎮移民搬遷工程,讓鄉親們居住條件大為改善。記者 呂揚攝
走访旬阳县红军镇 “红”是一种信念和传承

西安美院的師生根據這段歷史創作的油畫,展示紅軍戰士為群眾治病的場景。 記者 呂揚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