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还本续贷”看小微金融进化|馨分享

从“无还本续贷”看小微金融进化|馨分享

无论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还是其他更复杂的金融需求,世界上都没有没有完美的工具,但是总能找到更切合实际的办法。

——馨金融

2012年的夏天,因为要做一组调查报道,我和同事到了浙江的一个小城——诸暨。那一阵子,被民间金融危机笼罩的长三角地区,银行和企业都处在极度的不安当中。

当时要调查的事件,来龙去脉并不难厘清:当地一家知名企业在某股份行的贷款到期了,续贷没成功,企业陷入了危机。紧接着,其它几家银行的风控也拉响警报,集体抽贷,再顺着又牵连了这家企业的上下游.....

当时,所有的指责都集中在了那第一家没有续贷的银行身上,但负责人也很委屈,因为这笔贷款额度并不算大,1000万。对于一家年销售额几个亿的企业来说,确实不至于“伤筋动骨”。

但现实情况是,这些中小企业因为融资不易,所以债务关系往往十分复杂,通常同时在多家银行都有贷款,偶尔找民间借贷做个“过桥”也是常事儿,还可能有很多联保联贷的情况。如果再加上企业家个人的一些外债、人情债,那就更复杂。

所以,那几年,尤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中小企业集中的区域,因为续贷不成(或者银行抽贷)而陷入经营困境的案例层出不穷。采访过不少当地的银行,大家也无奈,因为如果不先跑就跑不掉了

昨天,山东德州推行的“无还本续贷”上了央视新闻,成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典范。当然,引起热议的原因除了它的正向作用外,还源于当地监管部门对“无还本续贷”的点评:目前,还没有发现一笔不良贷款,实现了银企双赢。

众所周知,这些年,监管一直在推进各种政策希望引导金融机构下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但这个世界级的难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追根溯源,这也是眼下风波不断的P2P行业崛起的一个契机。

事实上,早在2014年7月,原银监会就推出了“无还本续贷”,声浪不大的原因说到底还跟它的商业价值有关,毕竟银行首先要考虑的还是自己的财务报表和监管指标。

虽不需要夸大一个贷款产品的作用,但至少还是可以鼓励一下这种姿态。因为,

中小企业长久以来的融资困境,不是没有资金和需求,而是没有合适的方式和价格让两者匹配。

今天分享一篇文章,细说了“无还本续贷”前因后果,enjoy~

“无还本续贷”的来龙去脉

文 | 王剑

来源 | 王剑的角度

1

其实“无还本续贷”和扒鸡不一样,它不是德州的特产。这种做法,其实是过去几年银行业和监管层一起处理各地的中小微企业信贷问题时,探索出来的一种做法。这做法称不上完美,但有其作用。

中小微企业贷款是世界性的难题。而此前,我国的银行业也做出过不少努力和尝试。由于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短,据说平均生存寿命不超过3年,因此,银行不太敢给他们发放中长期贷款(即期限在1年以上的贷款),仅会发放短期贷款。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很畸形的信贷结构。比如,以中小微企业重镇温州为例,其全部信贷中,短期贷款的占比从2005年开始一路飞升,2012年达到83%的峰值。

从“无还本续贷”看小微金融进化|馨分享

温州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比例

我们开办一家企业,所投入的资金,不可能大部分在一年之内收回来的。比如,购置厂房、机器等,都是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很长。而现实是,在过去的几年中,温州老板们办厂,竟然大部分负债的期限是一年以内的。

显然,常识告诉我们,这不科学。这些短期贷款到期时,资金还在固定资产里冻着呢,拿什么还贷款?

于是,“过桥”贷款登上舞台。短期贷款到期时,老板先借一笔民间借贷,把贷款还掉。然后,等过几日,新的一笔短期贷款贷下来,再还掉民间借贷。在正常年景中,民间借贷也就1-2分利(每月),过桥周转只需要一个星期左右,所以实际产生的利息总额并不算高。而到了紧缩时,利率会更高。

可是,过桥毕竟是有风险的。一旦遇到银根紧缩,银行不再投放新的短期贷款出来(或者说是客户经理愿意投放,但总行没额度了),那么企业主就还不了民间借贷。由于民间借贷利率很高,只贷7天没问题,如果贷上更久,那么沉重的利息负担可以很快把企业放血放死。

具体案例,可参考《人民的名义》里的蔡成功。

从“无还本续贷”看小微金融进化|馨分享

2

2011年银根紧缩的时候,温州的很多中小微企业就是这样死的。当然,由于逼死企业的是民间借贷,所以这次风波被称为“高利贷危机”。很显然,把它称之为“高利贷危机”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归因错误,只看到问题的表面,不深究实质。找这一问题的根源,要问的问题是,为什么银行总是只放出短期贷款?

原因其实也很多。除了一开始讲的,银行怕中小微企业预期寿命短,不敢放中长期贷款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1、短期贷款容易审批,使用也灵活:短期贷款一般用于企业流动性周转,而中长期贷款一般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总行审批时,前者相对容易。

企业使用资金时,流动性资金也方便些,而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时,所需准备的材料更多,手续更繁琐。中小微企业对资金到位的方便性要求较高。

而如今,中小微企业信贷产品非常丰富,已能缓解这一问题。

2、每年收回重贷一次,也是一种风控手段:企业经营恶化有个过程,如无意外,一般不会瞬间死亡,总会有个慢慢出问题的过程。贷款只发短期,一年之后都收回重贷一次,若了解到企业风险,可拒绝重发,降低银行风险(但因此提高了企业的流动性错配风险)。

但其实,不收回重贷,随时跟踪监控企业经营,也能起到风控效果,但这对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要求较高,以前有些银行没这种实时监控的能力和手段,只能通过收回重贷的方法。现在技术手段多了,其实并不是只能靠收回重贷才能做好风控的。

3、不排除银行的少数客户经理,与老高勾结,赚取企业的过桥利息,客户经理从中提成。

总之,种种原因导致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倾向投放短期贷款,导致短期贷款到期时,企业需要“过桥”,而这种过桥非常脆弱危险。温州的案例证明,银行无法续发贷款后,企业处境就十分危险了。

3

因此,温州中小企业流动性危机后(其他地方也爆发了),各地政府便开始探索一些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想彻底解决企业“短贷长投”,一方面是可拉长贷款期限,鼓励银行投放期限更长的贷款。温州危机之后,浙江监管部门有提这一要求,银行也开发了一些期限更长的产品(同时配合以其他风控手段,比如对企业年审)。

同时,中小微企业预期寿命较短,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也很难强迫银行全去投放中长期贷款,彻底解决期限错配问题。因此,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向,便是如何确保符合贷款标准的企业完成续贷。

曾经想过的办法包括:

1、官办过桥贷款。政府设立转贷基金、过桥基金,给需要周转的企业提供融资。

2、政府让银行签定承诺书。收回上一笔短期贷款的时候,签定承诺书,企业如无资质问题,一定时间内必须放贷(否则让你这家银行在我们地面上开不下去)。

3、部分有经营头脑的银行,也抓住商机,主动推出过桥贷业务。他们对于一些资质不错却遇到过桥问题的企业,主动给予放贷支持。这往往是一些本土化程度高、机制灵活的当地城商行、农商行。

这些方法都使企业在过桥过程中,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过桥风险。但更为彻底的解决方案,就是在短期贷款到期后,让贷款银行重新审查企业资质,如果质量确实无问题的,便允许“无还本续贷”,直接从根本上避免了企业找过桥资金的麻烦、成本和风险。

而我国银行业原先的一系列监管规定,是禁止银行借新还旧的,借新还旧是资产质量不佳的表现。就是老的贷款到期后,必须先偿还,再经过审核,发放新贷款。为解决这一问题,监管部门经营长期研究,并结合各地经验,推出了无还本续贷。

至于这样做有没有风险,其实最关键的,是取决于审核时是否严格到位。监管部门也规定,对于无还本续贷的企业,必须满足一系列条件,经营生产各方面良好,确保续贷质量。

但市场还是担心,银行实操过程中,可能会有道德风险或操作风险,怕银行拿这个隐藏不良。

对此,惟一的方法,只是能监管层严加检查,尽可能加以杜绝。当然,本身就没有完美的工具,只是权衡各方利弊,选择一个相对有效的工具。

分享也是一种力量。

联系我们请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