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文苑|感恩的老兵

赤水文苑|感恩的老兵

赤水文苑|感恩的老兵

“长期镇合云村是我魂牵梦萦的故乡,虽然童年多灾多难,命运坎坷,但父老乡亲的点滴之恩,我是今生难忘,我要用余生余力为家乡做点事,尽一份在外游子的力……”这是一个远方老兵常挂在嘴边的话,这是他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和诚挚感恩。

他就是远在大连居住的、83岁高龄的老兵冯泽辉,现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但他有牵挂父老乡亲的热心和感恩故土的情怀。他是一个瘦弱矮小、精神矍烁、豁达开朗、乐于助人的老兵,时常出没在合云村的农家小院、田间地头,爽朗的笑声回荡山野,传递着无私的爱,回报着养育他的家乡父老。

老兵冯泽辉1935年出生在长期镇合云村云盘组一贫穷家庭,3岁时就成为孤儿,生活艰难,二年级没读完便辍学干活,每天割草放牛、挑水砍柴,还时常饿晕在外,好心邻居紧要时送点吃的穿的,才得以逐渐成长。他13岁时参加了儿童团,和当地妇女一起站岗放哨,给解放军带路打国民党打土匪。他17岁那年踊跃报名参军,工作积极,思想进步,技术过硬,苦干实干,立过功受过奖,是连队里的标兵,学习的榜样。转业复员后,在第二故乡大连的村里开过车,管过车队,当过保管员;在分配单位后修过桥铺过路,为他乡建设挥汗如雨,添砖加瓦,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做出应有的贡献,获得领导肯定和群众好评。

老兵冯泽辉始终有个未了的心愿——回家乡看看,为家乡父老做点力所能及的事。1990年他第一次回到阔别了38年的家乡,即兴吟诗一首——万里回乡望亲人,勿忘亲人当年情。瓜果菜汤养育我,夜光灯下教认字。但愿亲人生活好,团结奋斗永向前。

也就是从1990年起,老兵冯泽辉不顾自己年事已高、腿脚不便的困难,忽略了远隔千山万水、舟车劳顿的劳苦,每隔二三年总要回乡看看,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看望家乡父老,来时送医送药,唠嗑拉家常,一袋旱烟一杯酒,了解家乡父老的热切期盼和需求;一旦得知父老乡亲有困难,村组发展有需要,他都慷慨解囊、鼎力相助。

山间小路塌了烂了,他动员邻里修复,出资五六百元;小桥断了损了,他挺身而出,出资一千八百;父老乡亲饮水困难,他倡议大家修建小水池,上门细说想法,协调建设用地,遇经济拮据的,自掏腰包垫上集资款,少则二三百,集资有缺口的,他悄悄补上一二千。28年来,他先后为家乡修桥补路、建水池、送医送药、赠送物资等,累计出资18万余元。乡亲们到大连打工,只要他知道的,他都千方百计寻找和联系,邀请他们到家里作客,有困难的吃他家住他家,帮他们度过难关,没活干的帮助他们找活干,解决打工岗位,增加打工收入。

家乡打响了脱贫攻坚硬战,老兵冯泽辉听说后匆匆赶回家乡,与村干部一道并肩作战,熬更受夜,出谋划策,走访贫困户,拉家常,理思路,算收入,谈发展;硬化通组路,他出资2400多元,安装自来水,他出资1600多元,美化公路沿线和居住环境,他送来本地稀缺的花种,价值几百元;虽然他的所作所为细小而平凡,但他不求留名不求利,只求心安理得。这是他个人的牺牲和奉献,更是一片满满的诚意和深情,饱含了一位远在他乡的老兵对父老乡亲的感恩,对故乡这片热土的无限眷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