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洩露自己的身份證號了!看看後果有多嚴重……

近期,多地警方陸續接報一類蹊蹺案件,不少受害人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手機接收到大量短信驗證碼和銀行扣款信息,同時手機銀行APP登錄賬號和密碼也遭到篡改,賬戶裡的錢不翼而飛。警方破獲此類案件後發現,不法分子利用特種設備實時獲取用戶手機短信內容,進而利用銀行、網站、移動支付APP存在的技術漏洞和缺陷,實現信息竊取、資金盜刷和網絡詐騙等犯罪。

警方還發現,儘管不法分子使用了所謂“黑科技”,但僅僅洩露驗證碼並不足以令其輕鬆得手——絕大多數用戶“中招”的真正原因是洩露了身份證號等其他重要個人信息

當前,諸如電信網絡詐騙等新興犯罪,並非是單打獨鬥,幕後隱藏著地下黑色產業鏈這隻真正的“黑手”。這條地下黑色產業鏈以互聯網為媒介、以網絡技術為主要手段,在上游通過黑客滲透、木馬病毒、惡意網站等手段與下游犯罪緊密關聯,危害公眾人身財產安全、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和網絡空間管理秩序,甚至對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帶來直接或間接威脅。尤其是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行為,往往令受害者猝不及防。

隨著電信網絡技術日新月異,傳統的單點防禦面臨很大挑戰,防範上游犯罪、深挖地下黑色產業鏈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分析這些新興犯罪的特點不難發現,上游犯罪為下游犯罪提供工具、技術和數據等方面的支持,客觀上幫助了下游犯罪的實施;另一方面,下游犯罪在上游犯罪不斷迭代升級的過程中,作案成本下降、效率提升,對上游犯罪“黑科技”的依賴與使用也越來越多。

從立法層面來看,當前刑法對於控制、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提供非法程序和工具支持,以及盜竊、盜刷、詐騙等進一步犯罪行為,都有嚴格的懲戒措施,為打擊網絡黑色產業鏈和威懾不法分子提供了法律基礎。但在法律適用層面依然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由於網絡犯罪隱蔽性的特點,難以取得網絡上游犯罪與下游犯罪形成共同故意的相關證據,導致在主觀認定上存在難點,很難將網絡黑色產業鏈威脅源的團伙按照共犯論處。同時,由於下游犯罪查實難,實踐中認定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的成立又多以下游犯罪成立為基礎,因此網絡黑色產業鏈的打擊與司法判定工作仍然面臨著多重挑戰。

上游犯罪是這條地下黑色產業鏈的“七寸”。面對新興的網絡犯罪,無論是立法、執法、司法乃至於行業自律,都必須著眼於全產業鏈的打擊,特別是切斷來自上游源頭的支持,才能真正遏制下游犯罪滋生,最大程度擠壓網絡犯罪生存空間,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的網絡環境安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