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荊州花鼓戲培養後繼人才,向是師傅個別收徒,徒弟隨戲班跟師學藝。

至清道光、同治年間,汪春保開始收徒,三、五人上下設科教學。歷代凡設科教學者,均屬於名藝人獨自主持或聯合志同道合的契友共同開辦,其宗旨多在於為弘揚自己的藝術主張及戲路子,樹立門戶。

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戲班

  • 如汪春保傳人胡正興、陳新苟、崔松等均相繼開科教學,最有影響的是崔松科班。
  • 陳文科、黃二生、史旺和賀霞齡等均開設科班教學,傳人繼出繁衍,故有 “四大門頭”和“北陳”之稱。

設科每屆時間,一般是二至三年。收徒注重選材,寧缺勿濫。言傳身教,教藝的同時更注重教人,立其藝德,規其戒律,敬奉戲神老郎王,尊師重道,提倡仁義友愛。每屆後期,或摻入自己的戲班,或組成“娃娃班”演出實習。出科後,即轉入戲班,或薦於友班,也聽從學員自己去留的意願。對個別不合格者,常改派雜務,使其有生活出路,但不容輕易登臺演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縣級專業劇團的建立和發展,各團相繼辦起附屬學員培訓班,列入劇團統一領導,由一名副團長或藝術委員會主任負責管理,經費統一計劃開支。教學委託本團前輩藝人擔任,也臨時或定期聘請兄弟劇團專行老師開課授業;身訓常聘請京、漢劇武功老師,同時也聘請文化教員輔以文化、政治學習。學員面向社會招生,擇優錄取,每期多限於二、三十名之內,期數不定,每屆學習二至三年。學員班 的成果顯著,培養了一大批藝術骨幹。

至八十年代初,天門、荊門等縣市,在劇團領導下擴大創辦了花鼓戲校。

1985年荊州地區創辦了荊州花鼓戲校,是年以湖北省戲曲學校荊州分校名義招生。

1986年經湖北省計劃委員會和教育委員會批示,正式建立湖北省荊州地區文化藝術學校,屬全日制中等專業學校,首先開設了荊州花鼓戲曲藝術的表演與音樂專業。1989年首屆畢業生已分配各縣市專業劇團。

崔松科班

班主崔松(1887——1954),沔陽縣楊樹峰人,十四歲拜陳新苟為師,初工花旦,後改工小生、鬚生。中年以後,潛心專志於花鼓戲曲藝術的傳人培養,曾多次聯合同仁,設帳坐科,主持教學。從民國十七年(1928)起直至新中國建立初期,先 後在馬口(同丁金才之父)、藏鶴亭(同曾慶華)、楊樹峰(同謝南秉)、石土地(同陳之年)、金家灣(同韓乃字之父),以及三江口、馬溝口等地,設帳坐科七屆,歷二十餘年。

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崔松科班

每屆科班起散時間均為三年左右。起科開班時,親自主持考査。每科最少七、八人,多則十幾人,多是農村、集鎮有志從藝並具備一定天賦條件的青少年,不拘性別。入學時, 學員由家長給膳宿費用和少許學費,凡孤兒皆由崔松另籌開銷。學徒經過一年時間培訓之後,開始邊學習、邊演出實習,學演兼顧。有目的地按各個行當定向教學,指導學徒專工。在科班進入實習的兩年內,凡演出收入,由專人立帳專管,除開支同仁教師的酬金和辦科費用外,還按每場收入提成分發給學徒少許零用錢。另外,分夏、冬兩季發給徒單、棉衣各一套,布鞋兩雙,洗臉、洗澡巾各二條。

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崔松科班

在科期間,崔松對學徒要求嚴格,不分男女,一律按班規管理。入科拜師,要集體敬奉戲神老郎王,跪拜宣誓,背誦班規總條:

一是“拜師從藝,終身不悔”;

二是“勤奮苦練,人不欺功,功不欺藝,藝不欺人”;

三是“尊師尊藝,敬長愛幼,師兄師弟,情如手足”;

四是“不忘師道根本”;

五是“不違師訓班規”。

對每個學徒的言談舉止都留心觀察,隨時進行開導,注重因人施教。把言傳身教和啟發學徒自學相結合。有文化者要用本子筆記所教戲文要點;對所有學徒開發單篇,要求各自讀熟背誦不忘,然後講解戲文詞意、戲意及戲中人物角色的演唱要求。崔松常告誡學徒:

“玩班唱戲,有一種人是吃飽了肚子來的,我們學戲不同,是餓著肚子學了去吃飯的。不悟明這個道理是不會鐵心的,不鐵心就出不來好藝!”

對學徒們嚴如家長,親如父母,從不粗暴斥責,總是耐心教導,循循善誘。學徒都敬重其為“崔爹”!

學徒進入實習期,即組成“娃娃班子”,親自領班到沔陽、天門、潛江、洪湖、監利各地農村集鎮流動演出。三年出科休班後,學徒可以自主去搭班唱戲,對優秀者則向各戲班的班主、掌班老師引薦,所有出科學徒都能生活有靠,才有所用,藝能發揚。在江漢平原農村廣泛流傳著“崔松娃娃班,三年一新鮮”和“崔松教娃娃,真是有道法”的讚語,至今數十年仍碑於人口。

崔松主持的七屆科班中,學徒共八十餘人。先後出科的名演員有陳堯山、陳花志、楊景香、陳大中、吳道友、胡和尚、劉天黨、韓乃學、劉賢藻、趙東漢等人。

“一二八”花鼓戲教學班

民國二十九年(1940)至三十三年(1944)間,愛國反蔣抗日部隊一二八師駐防於沔陽、洪湖、監利、潛江一帶,為開展軍隊內部的文娛和對外的宣傳活動,在所屬各團、營、連隊裡,聘請花鼓藝人開辦花鼓戲教學班,就地吸收培訓演員,組建宣傳隊,以演唱花鼓戲聯繫駐地群眾,進行宣傳活動。五年間,同時或先後舉辦的花鼓戲教學班、戲班四十五個,演職員一千四百三十五人。經費由部隊籌集,故統稱“一二八”花鼓戲教學班。主要教學班有:

新溝東荊教學班

起散時間民國二十九年(1940)至三十一年(1942)。教師高學慰等,學員有趙祖光、陳華堂等十八人。

秦場教學班

起散時間民國二十九年(1940)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教師李四一、唐香、盛香(盛天紅)等,學員有劉孝炳、陳強元等四十人。

北子橋教學班

起散時間民國三十年(1941)至三十二年(1943)。教師莫正典等,學員有何文雲等二十餘人。

大北口教學班

起散時間民國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三年(1944)。教師李四一、童園子、胡光煥、楊金保、王金苟等,學員有楊金山等十六人。

小北口教學班

起散時間民國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三年(1944)。教師王鬼火,劉團園等,學員有曾祥甫、胡明新等十三人。

府場教學班

起散時間民國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三年(1944)。教師楊篤卿等,學員有嚴相久、羅國高等二十餘人。

龔場教學班

起散時間民國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三年(1944)。教師楊花子等,學員有汪洪洲等十六人。

新溝楊林關教學班

起散時間民國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三年(1944)。教師高學慰等,學員有徐遠來等十餘人。

潘場教學班

起散時間民國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三年(1944)。教師、學員有王成武等十餘人。

新溝嘴教學班

起散時間民國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三年(1944)。教師楊花子 等,學員有莫金海、楊遠林等十餘人。

新溝北教學班

起散時間民國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三年(1944)。教師、學員有胡宗壽、王書瑤等十餘人。

毛市教學班

起散時間民國三十二年(1943)至三十三年(1944)。教師莫正典等,學員有二十餘人。

湖北省戲曲學校花鼓科

戲校屬湖北省文化局領導,1958年秋季創辦花鼓科。是年招收花鼓科學員三十名,選調花鼓戲藝人趙德新、王壽銀、張守山、李茂盛及花鼓戲音樂工作者吳群擔任教學工作。

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沈雲陔

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熊劍嘯

教學內容除完成學校教學大綱規定的必修課程外,側重進行花鼓戲曲音樂唱腔及表演技藝的培訓,對學員傳授了花鼓戲優秀傳統劇目《站花牆》等的傳統藝術,並在沈雲陔、熊劍嘯與校長黃振的協定下,向楚劇青年演員傳授了摘花表演技藝。1964年後,花鼓科轉入楚劇科而停止。

湖北省荊州地區文化藝術學校

綜合性中等文藝專科學校。

1984年初醞釀籌辦,4月,荊州地區編委(1984) 35號文“徵得省文化廳同意,地委、行署研究決定,成立湖北省戲曲學校荊州分校。”

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湖北省荊州地區文化藝術學校

1985年7月中旬,在原荊州地區文工團正式辦公。負責人易慶林、成本文、蕭賢運。學校本著“堅定不移地辦,因陋就簡地辦”的原則,根據省計委鄂計文(85)第19號函下達的中專招生指標,首次招收荊州花鼓戲表演、音樂專業學生五十名,於同年11月正式開學。

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趙德新

1986年7月,經省教委、計委鄂教職(1986) 042號文件批覆,正式成立湖北省荊州地區文化藝術學校,繼續開辦荊州花鼓戲曲表演、音樂專業,同年又招收學生三十八名。學校設立中共黨支部,書記賀世中。首任校長周傳志,副校長李顯清、蕭賢運,後增副校長蕭元林、張啟發。校部下設辦公室、教研組、學生科、教務科、總務科及圖書室。建校後,相繼從地直和沔陽、洪湖、天門等縣市文化單位,選調了胡幼藻、鄭先禮、楊愛枝、李劍光、沈年強、費克春、張守炎等來校擔任教學工作,同時選用大專院校畢業生從事文化、音樂教學。在編教職工五十六人。此外,還聘請了花鼓戲老藝人趙德新、倪新平、李茂盛、程雲鵬,音樂工作者馮工、劉繼雲、馮方才及京、漢劇的演員任教。

1987年開設了京山縣荊州花鼓戲校外班。學校制定“繼承,求真,博採,索新”的教學方針,逐步建立起教學大綱,編寫了成套教材,積累了《盼嫁》、《訪友》、《湖上浪漫曲》、《擋馬》等一批教學劇目,在1989年全省文化系統藝術學校“桃李杯”比賽中,學員羅濤、趙國英、李名星、陳天津等二十人分別獲得獎勵。在1990年湖北省首屆荊州花鼓戲藝術節中,一批師生獲教學獎和新苗獎。 1985、1986級學生畢業後,分往各縣、市荊州花鼓劇團,有的已成為藝術骨幹。

天門縣荊州花鼓戲曲學校

前身為天門縣花鼓劇團學員班,創辦於1955年,先後招收了幾批學員。1955年舉辦第一批學員班,培育了舒晉萍、楊愛枝、顏珍德、周蘭仙、 楊翠玉和喻新才等藝術骨幹。

在省、地、縣三級黨、政和文化主管部門的重視和支持下,於1983年7月正式轉為天門縣荊州花鼓戲曲學校,作為專業和鄉鎮花鼓劇團培訓藝術人材的基地,學制三年,面向社會公開招生,擇優錄取,學生入學均以“身份不變,戶口不轉,自費學藝,成材錄用”的原則,與學生及其家長簽訂入學合同。第一期招生三十名,開設大、小兩個班。設身訓、音樂(分器樂與聲樂)、唱腔、表演和政治、文化(分歷史和理論)等課。按課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結業前進行教學劇目的彙報演出,予以評審考核。

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天門縣荊州花鼓戲曲學校

經領導部門驗收後,學員中有七名由天門市荊州花鼓劇團錄用,三名被推薦進入荊州文藝學校花鼓班學習深造,三名由潛江市荊州花鼓劇團錄用,三名由洪湖市荊州花鼓劇團錄取後送入荊州文藝學校花鼓班學習深造,另有八名被送天門市水運公司業餘劇團。大班學員董青好參加荊州花鼓戲青年演員廣播演唱比賽,獲三等獎。 其餘六名學員輸送到天門市漁薪、麻洋鎮劇團。

1985年繼續招生三十名,並擇優選送十二名進入荊州文藝學校花鼓班深造。

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沈山

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簫作君

1934年1月,中央廣播電臺和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曾專門採訪教學實況,先後向一百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播放實況錄音。該校 建校後,沈山任名譽校長,顧問有簫作君、劉伏香、吳群。史環清任行政校長,魏澤斌任業務校長,彭正華、李紅雲任教導主任。先後教學的老師有馬安雲、周金華、顏蕭運香、鄧重興、周泮香、李茂盛、劉伏香、 蕭作君等。

沔陽縣花鼓劇團學員培訓班

1957年沔陽縣花鼓劇團建團初期創辦。首批招收鄭先禮、黃宏忐、唐江波、胡幼藻、黃華林、李傳英、胡漢芳等男女青年學生入學。

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沔陽縣花鼓劇團學員培訓班

1959年,由金民倜主持,許忠信(特聘京劇武功演員)、劉桂才、陳五六任主教老師,招收蕭元林、金保國等十二名學員。

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謝春城

1962年,由程蘭亭主持,易小川(特聘)、王漢國(特聘)和花鼓戲名旦謝春城、吳鶴顯及葉仿清任主教老師,招收張禮明等十二名學員。連續三屆任教老師大都是老一輩著名演員,教學上要求甚嚴,基本功抓得紮實,學員進步很快,不少學員以後都成為荊州花鼓戲的藝術骨幹。

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吳鶴顯

1974年,由朱玉田主持,招收十八名學員。

1978年,由蕭元林主持,朱鴻斌(特聘)、蘆幼卿、餘時喜、趙德新、胡順新、束小云、楊青松等十六名教師主教,招收三十二名學員,教學班採取藝人與新文藝工作者相結合,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規章制度進行了改革,特別注重了學員的思想文化教育,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1981年被湖北省文化局授予先進教學班,趙德新評為先進教師,胡傳標評為先進學員。

潛江縣花鼓劇團學員培訓班

1970年先後招收學員二十三人,張鳴龍老師主教,經過兩年的基本功訓練和實習,逐步參加了劇團的正式演出。

1972年招收十二名學員,由楊貴婷老師主教。1975年招收十九名學員,由郭端妮、胡憶菊、唐中美、劉進明等老師主教,學制三年。

1978年招收二十四名學員,由張英武(特聘京劇武功老師)、胡憶菊、唐中美、劉世明、吳運清、楊碧蓮等老師主教,分表演、音樂二科。

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胡新中

你!你!你!知道“花鼓子”藝人出師何處嗎?

李春華

在連續多年的辦學中,不少學員以後都成為劇團的藝術骨幹。其中胡新中、李春華是荊州花鼓戲的優秀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