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书法史略》小引

原创: 周焜民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泉州书法史略》小引

《泉州书法史略》小引

中国似乎并无权威性的书法史著作,地方上专门的书法史也鲜见,人以系史,书法家本就少,历来史家又不把书法视同于“兵与祀”一样为“国之大事”,撰史便见其难。除了须有人物,作品,还得有理论,人物自然应有影响,作品得足以流传,理论要管用,且不管如何改朝换代,仍有生气,沛然不息。林英明同志《泉州书法史略》的编撰和出版,显见得颇有些“吃螃蟹”的勇气,前无古人自不敢说,然而在地方上,却是开了先河的。

泉州的书法人物多足以入史。建置1300年,有“七省都会”、“海滨邹鲁”之称,家弦户诵,人文鼎盛。欧阳詹、林蕴、蔡襄、朱熹、王十朋、张瑞图、吴鲁、陈棨仁、弘一、吕世谊、潘受、梁披云,单举此数人,已足傲视古今书坛。这是些未曾自称为大师,也未曾被人称为大师的人物,在中国书法史最辉煌的篇章中,却留下了泉州的印记,也折射出中原文化南播和闽南开发催生书法繁荣的步履。虽然未必都是泉州所产,然而或为官一方,或过化此地,或流寓,或行脚,终老是乡,余泽至今,芳馨犹存,成了泉州传统文化的基因。故而本书所叙,不囿于血缘地产,对于历史生成与存在,撰著者并不偏执一端,而勇于出入文化包容性,梳理出书法流与变脉络,自具手眼。

当然也决不流于所谓“私淑”、“亲炙”、“第三十九代孙”此类拉扯牵连,占山为王之下作。重文献,征时论,考兴衰,稽遗佚,辩真伪,审然否,在撰著者看来,金字招牌或与写史无关,不因之眩目而依违两可。这颇体现了本书的独立思考特色。

正大气象是中国书法最能体现民族特质之具象。撰著者一向力排所谓后现代派者流鄙弃传统之非议,为之正名,对当下书坛怪现状颇为不屑。研究书法,大抵从汉字的造字方法也即六书入手,颠覆者则以解构文字为能事,写字遂成米芾嗤笑之“画字”。洪钟毁弃,瓦釜为鸣,丑书大行其道,“以丑为美”之理论也应时而生。20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曾指摘过在女人小腿画画之无聊,那还仅是撩起旗袍一角而已,今则全裸出镜,笔走龙蛇“创作”,自诩或起哄为“艺术盛宴”。江湖术士招摇过市而乱象乃几不可收拾矣。两年前在与我的一次关于泉州历史文化中心丛书出版计划的闲谈后,撰著者有感于此,决计转向叠如乱山的故纸堆中去,并渐次热心起田野调查,开始泉州书法史的构思。为地方留存文字,以史为镜,用矫时弊,遂成本书的写作初衷

,因之叙而论之,言必于史有据,取舍每为济时计,多有痛快淋漓处,文字则有点曲笔的味素。

撰著者出身记者,来笔甚快,成书不过一年。我是本书的第一个读者,然而赞叹、歆美之余,却也有点遗憾在。虽说是筚路蓝缕之作,可资称引者少,时间跨度千余年,未便苛求,但终觉近于散文之浅显。远略近详,治史之常弊,在他也难免。若蔡襄、张瑞图、弘一,前人之研究汗牛充栋本书区区文字,在巨人面前,毕竟苍白,缺失漏略,论赞或难称意。写史固非记事珠,是“卬首信眉,论列是非”,兼覆兼照,以化成天下的。所以,我颇望于撰著者日后能补苴罅漏,俾置名山,算是读后之一瓣心香罢。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这几年出了几批关乎地方文化的书,辑为丛书,这是其中之一。此前已有陈祥耀、秦岭雪两位老先生的序,写得极好,本不该再置喙。然而拗不过英明同志索序,只好以“无可让而后为之”自解,次第其言,不曰序,而曰小引以应。倘得充实,修订重版时,万望丢掉,庶几可免顾炎武“人之患在好为人序”之诮.

(作者:泉州历史文化中心原理事长、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