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立秋来了

终于能在闷热中喘一口气了

虽然大多数地方仍被秋老虎的余威所支配

但大家还是等着给炎炎夏天算笔账

快在秋天把欠我们的凉爽还回来!

立秋|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七月初一前后(阳历8月7—9日)。对中国人来说,立秋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反映一个太阳年季节变化的八象八节之一,它是中国最早的节气之一。

为什么到了立秋还是这么热?

立秋是一个重要的时空分界点。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北斗星指向西南方。中国人说,“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但对很多人来说,如果他们不是敏感的作家,不是时刻关心农事的农民,那么,立秋在身体感受上的变化并不大。

夏伏的暑气在立秋后并未马上消失,“秋老虎”的余威甚于夏热,立秋因此又称交秋,只是交代了秋天的来临。对中国的很多地区来说,节气上的“立秋”并不代表本地真正入秋。气象学家认为,只有“连续五天日均气温低于22℃”的地区方可断为入秋。

从这个标准看,中国相当多的地区正式入秋的时间要晚于立秋一两个月,而每年的大热三伏天的末伏也在立秋之后。中国南方的节气还是夏暑之气象,台风季节,天气酷热,中医因此把从立秋起的日子称为“长夏”。

立秋|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立秋三侯

一候凉风至。西方凄清之风曰凉风,温变而凉气始肃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立秋|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秋后算账”的由来

立秋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中国北方的农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后农作物收割后才算有了经济收入,此前欠下的债务可以在秋后算清了。现在的一些农村地区,农民在小的经销店购买生活用品,仍会拖到秋收后一起结算,这就是“秋后算账”的本义。

“秋后算账”的内涵是丰富的。人身一年的债务、人生百年的债务,都要在秋后了结。中国古代犯人被判死刑之后就在秋后执行。这里有人道,考虑示警教育,因为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一般行刑的时间集中在9月、10月之间,所以会有“秋后问斩”成语。这里有天道,因为秋季带有肃杀之气。冬天百物萧条,亦适合执刑。汉代法律规定,刑杀只能在秋冬进行,立春之后不得刑杀。

立秋|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立秋的习俗

— 报秋 —

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

奏毕,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之意。

— 啃秋 —

在江南地区,立秋之时要吃西瓜以“啃秋”。

相传,明代时有一年,南京城里许多人害癞痢疮,有人便效仿庐州府崔相公之女吃西瓜让“癞痢”落疤自愈,结果果真如此。此后渐渐形成习俗,每岁秋来之时,家家剖食西瓜,谓之“啃秋”。

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可整个秋天不生病,并可免除冬天和来年春天的腹泻。

有迎秋之意,亦可抒发丰收的喜悦。

— 晒秋 —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 戴揪叶 —

《东京梦华录》卷八有载:“立秋日,满街卖揪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

立秋之日,都城内外,清晨满街叫卖揪叶,妇人儿童争相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据唐人陈藏器《本草拾遗》记载,唐朝时立秋这天,长安城里已卖揪叶,供妇女儿童剪花插戴了。

由此可见,戴揪叶这个风俗已流传久远。

— 贴秋膘 —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 食秋桃 —

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

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 饮井华水 —

立秋日早起,无论长幼各饮井华水一杯。

人秋,万物都归于肃静,故而此时的水,最为澄清。立秋之日可在清晨汲水备用,煮沸后空腹饮用,足以清火通便。


作物病害不发愁,点击下方“了解更多”,下载神农识,拍一拍,病虫害问题立马解决。快捷、精准、高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