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你太老了,我準備把你送到養老院去!

兒子,你太老了,我準備把你送到養老院去!

影片海報

文 | 書影君

01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人生七十古來稀。一個人如果到了70歲,應該是滿頭白髮,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了。

但是,有這麼一位75歲的印度老頭,最近卻煩惱多多。因為有人威脅要把他送到養老院,而這個人不是別人,居然是他的——爸爸!

印度喜劇電影《102歲仍未老》,講述了一個奇葩故事,一位102歲卻依然健康的父親,要為自己75歲的兒子重新找回獨立自我。

兒子,你太老了,我準備把你送到養老院去!

提起印度影片,這幾年在國內可謂風生水起,以《摔跤吧,爸爸》《起跑線》《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為代表,一批情節精彩思想深刻的影片,將國內觀眾對印度電影“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刻板印象徹底顛覆,甚至頗有一些驚豔之感。

在細細品味這些印度影片之後,我都有一個相同的感覺,影片都是在關注活生生的人,這些人不一定是成功商人、影視巨星,但卻一定是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真情實感的普通人。

02

巴布,一位75歲的退休教師,不苟言笑,性格刻板暴躁。巴布在自己幾十年的生命歷程當中,早就形成了一套嚴格的生活習慣和作息規律。比如他洗澡一定不超過15分鐘,否則就會感冒;他堅決不會在外邊過夜,因為睡慣了自己的床鋪;嚴格保持血壓穩定,並每天打電話給醫生確認自己的就診時間;他對待陌生人充滿警惕,感覺人生已經到頭,無趣無聊無希望。

兒子,你太老了,我準備把你送到養老院去!

總之,巴布是典型的老年人心態,既怕活著,又怕死去。

但就是這麼一位性格古怪的75歲老人,他的父親居然還健在,而且還是一個童心未泯、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的老頑童。

達特里,巴布的父親,生理年齡102歲,心理年齡26歲。他穿鮮豔的西裝,腰板硬朗、腿腳利索,喜歡四處遊蕩交朋友,聽陌生人講述自己的故事,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

兒子,你太老了,我準備把你送到養老院去!

老爸達特里和兒子巴布的生活習慣和人生理唸完全相反。

比如達特里愛看國家地理,而巴布只喜歡看瑜伽節目。他向兒子建議,多看看探索頻道。兒子巴布不耐煩地說,“我都75歲了,我不想再探索什麼世界了!”

兒子,你太老了,我準備把你送到養老院去!

在家裡,達特里也與兒子分開用冰箱。兒子巴布的冰箱裡冷清淒涼,寡淡如水。而達特里的冰箱裡,色彩鮮豔地擺滿各種零食蛋糕巧克力和飲料。不為吃,只因為打開冰箱的感覺超爽!

03

一天,老爺子達特里興沖沖地回家,宣佈了一件大事。他要超越一位中國的老壽星,以世界上最長壽的老人的名義,進入吉尼斯世界紀錄。那位中國老人已經118歲了,老爺子信心滿滿地說,“還有16年,我就能達到這個目標啦!”

兒子,你太老了,我準備把你送到養老院去!

但是,在達特里和他的理想之間,還有一個小小的障礙,那就是他這個整天死氣沉沉的75歲兒子——巴布。

按照老爺子的話來說,老氣橫秋、無所事事、死氣沉沉的人,對健康的危害超過菸草。要想獲得長壽,必須遠離這樣的人!而不幸的是,他認為自己的兒子巴布就是這樣一個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達特里決定遠離兒子,並把他送到養老院裡去。

巴布顯然對老爸這個異想天開的決定憤怒抵制,他打死也不離開這所出生時就居住的房子,也堅決不願意和一幫陌生老人住在一起。

兒子,你太老了,我準備把你送到養老院去!

巴布是一個龜毛到家的人,誰動了他的窗簾,都會讓他一晚上睡不著。“還記得上次你動了衛生間的一塊地磚嗎?它讓我便秘了六個月!”巴布衝老爸大喊。

看到自己的兒子對這件事如此抗拒,達特里也給出了一個折衷的辦法,除非找回原來的巴布,那個不是死氣沉沉的巴布。

為了避免被送到養老院,巴布需要按照父親的安排,完成以下幾項任務:

一、巴布給自己已經去世的妻子寫封情書,重新找回愛的能力。

二、巴布要罵自己的醫生一頓,然後遠離醫生,誰會沒病找病?

三、巴布要把自己用了65年的一條舊毯子剪掉。

達特里認為,人老的第一個跡象,就是在舊物中尋找慰籍,巴布對這塊舊毯子情有獨鍾,意味著對新事物關上了大門,

而最後一項任務,巴布要忘掉自己的兒子。

提起巴布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孫子阿莫,達特里有一肚子的怨氣。巴布供養兒子阿莫出國留學成家,耗盡了自己的財產,而阿莫移民美國後,便開始疏遠自己的父親。每隔六個月才象徵性地打個電話回來,甚至連自己的媽媽去世,都找了理由沒有趕回來。

但是,巴布就是一個惜子如命的男人,他不惜乞求兒子抽空回印度來看自己,就彷彿乞討兒子對自己的愛。

老爺子達特里則說,“要是兒子長成了一個混蛋,就忘了他吧,記住他的童年就行了。”

04

說實話,這部影片最大的亮點,就是“父親送兒子進養老院”這個腦洞大開的故事創意,並藉此剖析了人們共通的幾個情感困境。

但是影片情節編排的不是特別出色,大段大段的吐露心聲、真情告白,給我造成了煽情過度的印象。我想,如果要教育兒子具有獨立精神,為何不在巴布小時候便開始?非要等到他75歲了才開始素質教育、親情教育,還有用嗎?

但我之所以要聊聊這部影片,主要就是影片中有幾個觀點深深地觸動到我,可以讓我有所思考。

何謂老人?

影片向觀眾提出了一個問題:何謂老人?

我一直認為,“老”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衡量一個人的年紀大小,有社會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三個標準,而社會年齡只是標準之一。尤其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和醫療技術的發展,人類平均壽命均大幅增加,七十古來稀,變成了八十、九十不稀奇!

我認為,只有當一個人對待外界事物失去好奇心,處處以熬時間的態度度過每一天,他才是真正的老了。

兒子,你太老了,我準備把你送到養老院去!

有些人年紀輕輕,但就是暮氣沉沉、慵懶倦怠。他們對待任何事物的口頭禪就是三個字“沒意思”或者“沒有用”。在他們的世界裡,早就到了人生地圖的邊界,一切路都是走過的路,一切人都是認識的人。他的人生一眼就可以看到盡頭,每天活著只是在重複過往。

而有些人年已古稀,但興趣盎然,對陌生事物充滿求知慾和好奇心。對他們來講,每一天都是新的,因為總有認識不完的有趣人,學習不完的有趣事。他們的生命裡,每一天都是五彩繽紛,哪裡可以看到暮色沉沉?

你說,哪類人是老人?哪類人又是年輕人?

精神與物質的斷舍離

兒子巴布依戀一條自己蓋了65年的舊毯子,甚至視若生命。這代表了一種深陷過往不能自拔的心理困境。前幾年流行一本書《斷舍離》,由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所著。教導人們要懂得過減法生活,放棄生命之中不必要的身外之物,從而達到一種身心自由的境界。

兒子,你太老了,我準備把你送到養老院去!

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人們的慾望豐沛,期望得到更多的身外之物,以獲得安全感。但這種安全感永遠處於相對狀態,你認為住上150平米的房子就心安了,但很快就發現了住別墅的朋友;你以為開30萬的車就滿足了,但很快就看到公司同事買的法拉利。

這種建立在外部評價對比之上的幸福感,很容易被摧毀。畢竟世界上有錢人太多了,分分鐘會把一個人的自信碾壓成灰。

我認為,一個人要追求永恆的寧靜與幸福,只能向自己內心去尋找。當你通過不斷地學習與探索,使自己心靈地圖被一點點擴大時;當你通過靜心養性及不斷接觸美好事物,使自己對微小卻確定的幸福感知越來越敏銳時;當你具有助人捨得的境界,使自己因為幫助他人而獲得滿足時。

那種幸福感會充盈自己的內心,並且持久而悠長,卻與外界沒有太多的關係。

為何家會傷人?

老爺子對待巴布的兒子、自己的孫子的態度,也讓我思考良多。

我們大多數人,日常最多的煩惱,總是來自於親人間的情感糾纏之中。商品社會,越來越多的利益糾葛,使許多家庭兄弟反目,親人成仇。但因為中國人崇尚血緣關係,以血緣的親疏來判斷他人與自己關係的遠近,所以對待親情格外看重,有時甚至到了不論利弊、不問是非的地步,“親不親一家人”嘛!

中國人的愛總是向下的,父母為了子女,甘願付出一切而不覺其苦。倘若不幸遇到子女成年後,不孝不親,父母總是深陷於子女童年時可愛天真的回憶中,深陷痛苦卻不能自拔。愛也不能,恨也不是,畢竟父子母女一場,很難一刀兩斷。甚至以宿命論來解釋情感困境,歸因為是自己“上輩子作孽”,所以這輩子“有孽子來報應!”卻很少能以理性務實的態度毅然處理。

即便有父母與子女鬧上法庭,斷了彼此的法律關係,但最終無論誰輸誰贏,這個家庭在其身處的社會輿論評價體系中,往往不被理解和尊重,甚至會會被評價為“父不父,子不子,不講親情,丟人現眼。”

有人說,家不是講理的地方,是講情的地方。而我認為,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更沒有不分是非的愛,凡事都有底線,家庭也不例外。

父母與子女,本就是各自獨立的個體,雖然有生養之恩,扶老之責,但對待不盡責的父母或不盡孝的子女,若後果嚴重,法律早有規制。可以剝奪父母對子女的監護權,或強制子女履行對父母的扶養義務,而不能任由公序良俗來自行解決。

兒子,你太老了,我準備把你送到養老院去!

影片中,我很欣賞老爺子對待這種“孽子”的超然態度:要是兒子長成了一個混蛋,就忘了他吧,記住他的童年就行了。

這種做人態度,也是一種精神上的“斷舍離”,需要大智慧、大勇氣。

人之所以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一定是有兩條標準: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

經濟獨立,可以令我們不用寄人籬下,肉體不至於困於物質世界而不能自拔。而精神獨立,可以令我們不依附於他人的思考而思考,不屈服於權威和習慣,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負責。

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站得穩、立得正、走得快的人!也才能獲得人生終極的幸福感。

能令我深入思考一些人生問題,恐怕就是電影對於我最大的意義之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