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乡钟祥回民的兴衰变迁

钟祥回民有很长的历史,它的兴衰变迁也是很有历史意义的。明朝初期,由于回族答失蛮随朱元璋征剿有功,封为昭勇将军.子孙世袭奉禄,政治上有一定的地位 生活上较为优越,在整个明代是钟祥回族发展的昌盛时期,人口逐渐增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在城区大东门内建清真寺。明朝末年,这座清真寺在战乱中被焚毁。

长寿之乡钟祥回民的兴衰变迁

清代初,城内回民居住在南门外一条大街上,以经营商业、饮食服务业和小手工业为生,这条街(现阳春大街)成了回民街 因城内清真寺被毁,他们又集资在白鹤观附近建立清真寺 据,《答应蛟墓碑文》记载:“答童、仲起、文聘三代世祖坟在宫塘南隅”。宫塘,即元佑宫前面的宫塘,白鹤观和清真寺都坐落在这理。

清乾隆五年,汉江涨大水,护城堤溃口,清乾隆六年四月,又涨大水 护城堤大溃,秋八月再涨大水,堤内再次被淹,清真寺被冲毁,回民受灾严重,民房大部被冲毁,灾后,口民难于维持生活,纷纷迁移,有的迁到管家湖居住,有的迁到山内答家巷和九里冲一带以种地为生;有的迁到河阳、沙市和武汉。应富、应蛟、应海、应臣兄弟四人在这次灾后,应海、应臣迁到外县,应富迁至山内红毛店(今答家巷) ,应蛟迁到答家湖。据《涌阳县民族志》记载:“活阳县回族答氏一世祖,原籍安陆府,清乾隆年间,因连续几年大水,逃荒人浔阳籍,一住渭城七家口,一住黄马沟答家台,一住活城龙家湾”。仝县回民因水灾后生活无着落,四处逃荒,因而全县回族人数急骤减少。

在清乾隆、道光年间,钟祥回族又有所增加。乾隆十四年(公元1750年) ,答家湖回民修建清真寺,滋寺建筑规模较大,有正殿和简殿各五间,前有朝门,内有厢房耳房等二十多间房屋,寺上公产较富n 每到节日集会,每逢“三大节日”上清真寺的过千人,庄重热烈。住寺阿訇有四人,寺内设学校,招收一些学生学经文。后来,回族人数逐渐增多,又在弓背桥附近修建马姓清真寺,所属回民40多户,在魏家冲修建魏姓清真寺,所属回民有30多户。在九里冲修建李姓清真寺,所属回民30多户 在答家巷修建答姓清真寺,所属回民有20多户: 在李家集附近修建王姓清真寺,所属回民有20多户。据《钟祥县志》记载 ’。全县回民有四百余户,二千余人”,

1935年阴历6月,汉江暴发特大洪水,全县堤防民院全部被冲毁,钟祥沿汉江两岸,淹死三万多人,居住在答家湖和弓背背桥的回民遵受严重灾害,房屋倒塌,尸横遍野,淹死了大部分回民。答姓清真寺和马姓清真寺被洪水冲毁,耕地变成一片汪洋,当时幸存者也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生活无着,饥寒交迫,许多人病饿而死,有些人逃亡他乡 有的迂到山上九里冲一带居住。经过这次灾难,全县回民大量减少

1939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军侵占了钟祥县城,无恶不作,日军占领钟祥六年之久,许多群众惨遭杀害,回民也不能例外,九里乡不少回民被日寇所杀,有的成了绝户。

在日军占领期间,魏姓清真寺被日军拆毁,原来的答姓、马姓、魏姓和李姓四坊合并成九里冲清真寺,有一百多户回民。在李家集附近的王姓清真寺也被日军拆毁,王姓与答家巷二坊合并为答家巷清真寺,所属回民有20多户。

长寿之乡钟祥回民的兴衰变迁

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从河南新野县、唐河县、镇平县,邓县等地迁来一部分回民到钟祥县郢中镇落户(最多时达60多户),以经营商业、饮食业和小手工业为主:。民国六年(1917年下,郢中镇回民捐资在上河街建立清真寺。从河南迁来的一些回民有20多户在石牌镇落户,多悬小商贩,并于民国初年集资在火神街建立清真寺。后因1935年水灾和日寇侵略,这两地的回民大幅度减少。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贯彻执行民族平等政策,少数民族在政治戈平等,经济上得到辚快发展,全县少数民族开始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

1968年,丹江水库工程移民,从河南淅川县迁移到钟祥大柴湖的移民中,有回民250多人,主要集中在大柴湖李官桥村。至此,钟祥回民就正式落户钟祥了。

原文地址:http://www.shoushanmen.com/culture/737.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