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貨運輸同增長 吹響奮鬥「下半場」

中國山東網訊(通訊員 張鵬)記者從中國鐵路總公司獲悉:上半年,鐵路行業持續推進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集中力量推進貨運增量行動、客運提質計劃、復興號品牌戰略三大舉措,國家鐵路客貨運輸主要指標均實現同比大幅增長,復興號通達至23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自治區首府。(8月8日《經濟日報》)

鐵路行業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直都是媒體和民眾關注的焦點,而鐵路部門則是希望通過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客貨運輸服務中的重大問題,進一步加快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鐵路運輸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提高運輸質量和效益。從上半年鐵路積極推進“貨運增量行動”、“客運提質計劃”和“復興號品牌戰略”的三大舉措,以及客貨運輸主要指標的同比大幅增長,我們不難看出,掌握自主定價權的鐵路運輸企業,通過靈活的運價策略,不僅降低了社會的物流成本,更是為提升鐵路運輸市場的競爭力注入了新活力。

強有力改革措施的繼續發力,讓鐵路貨運業務在管理和服務上有了顯著的提升。從“坐商”到“行商”是鐵路最明顯的轉變,如今的鐵路貨運業務已經涵蓋了大宗貨物、多式聯運、中歐班列、散貨快運等諸多方面。同時,業務模式的多元化不僅讓貨主實現了電話、傳真、互聯網的實時下單,鐵路部門還不斷改善升級“門到門”的運輸模式,為貨主提供了全套的物流解決方案,也拓展了自身中轉運輸訂單的貨源,在中轉倉和公鐵協同配送領域站穩了腳跟。

高科技不斷融入旅途服務,讓鐵路出行愈發為民眾青睞,助力旅客發送量不斷攀升。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道路上,鐵路部門通過科學規劃建設新線,利用科技手段保障旅客出行的公平權益,結合季節特點與民族風俗適時增開“旅遊專列”,推出靈活可變的列車運行圖,根據客流需求運行長編組列車,讓廣大旅客鐵路出行的質量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

民族品牌鑄就強大的民族自信,“復興號”奔馳於廣袤的祖國大地,滿足了人們的出行需求,為城市發展提供了動力。從“貼地飛行”的“復興號”在京滬高鐵首發,到如今通達23個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自治區首府。每小時350公里的運行速度在世界高鐵行業內樹立起了“中國標準”,近乎滿座的高乘坐率無不體現出民眾對它的喜愛和認可。代表中國高鐵最高水平的“復興號”是凝聚了幾代中國高鐵人的汗水結晶,它的“提速擴圍”運行也為中國鐵路進入新時代吹響了“奮進”的號角,為新時代的中國注入了澎湃的活力。

改變觀念才能抓住機遇。國家鐵路客貨運輸主要指標實現大幅增長,體現了鐵路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向提高服務意識、增強服務手段的“品質運輸”轉變。筆者堅信,在不斷深化運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能夠緊密貼閤中國國情,抓準經濟發展脈搏,盯牢市場運輸需求的中國鐵路,一定能夠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