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分散了投资,还是赚不到钱?

为什么我分散了投资,还是赚不到钱?

今天朋友给我发来一个P2P雷潮之下分散投资的梗。

为什么我分散了投资,还是赚不到钱?

诚然,你在任何一个理财大V那里都能看到“鸡蛋篮子”理论。

我之前也一直在强调分散投资大法好,因为这确实是我们在实践中最容易操作的投资技巧。

但是,很多人可能还是不明白:

“为什么我按你们说的分散投资了,踩雷概率还是那么高?”

因为,分散投资不一定就能分散风险。

一、

金融学里有个很简单的概念,叫风险的相关性。

我们之前说要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目的就是为了在一个篮子翻了的时候,不至于摔坏所有的蛋。

举个例子。

假设鸡蛋被分别放在两个篮子(篮子A和篮子B)里。

通常情况下,A和B是独立存在的,互不影响,一个翻了和另一个翻不翻没有关系。

这个时候,把鸡蛋放在两个篮子里确实能分散风险,把全军覆没的概率降低50%。

如果这种相互独立的篮子有更多,那么发生风险的概率就会更小。

越重要的资产,越会采用这个投资技巧。

比如,美国有一个“指定幸存者制度”。

设立的原因,就是防止总统等高级领导人都挤在一个屋子里开会的时候被一锅端了,导致群龙无首。

所以,美国在开国会的同时,会找一个总统备胎去外地避避风头,随时stan by。

这样一来,就尽可能避免了两边人手同时发生意外,美国没有总统的情况。

这种篮子是我们比较理想的状态。

可现实很骨感。

很多情况下,篮子们并不总是完全不相关的。

二、

最常出现的状况是,你把鸡蛋放在了不同的篮子里,结果这些篮子都放在了同一辆车上。

车翻了,蛋全碎了。

就像最开始朋友给我发的P2P维权梗一样,分散了100家,最后活跃在100家维权平台。

其实,P2P圈里像他这样的人还真不少。

之前某论坛就有一位知名的大规模分散投资先驱:

200万资金入场,只投高息,分散投资了70个平台左右,逐渐分散到200家。

入场前发帖,仔细计算分散后能多大程度保本。

四个月之后发帖:“60万逾期。30%逾期率,终究还是错付了...”

这位就是很明显的全部分配在高息的车上,只攻击不防御,最后浪费一腔情绪。

同理,有些朋友觉得P2P风险高,索性把自己的钱一分为二,全拿去买了两个货币基金。

货基的收益率本来就相差不大,且基本都是跟着市场资金价格走——

大家要涨一起涨,要跌一起跌。

另外呢,还有一些产品,本身虽不像货基一样属于同一种理财渠道,但关系非常密切。

比如股票和股票型基金,房产和地产板块股票等——

也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把鸡蛋放在这样的几个篮子里,跟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差别并不大,风险也不会因此而分散。

三、

当然了,也有两种投资品不在一个车上,关系是负相关的状况——

一种涨,另一种就跌。

同时持有这两种路数相反的投资品,是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

一个公司生产雨伞有利润,但是往往在雨季的销量大,非雨季销量小,使得公司盈利有明显季节性;

相反,生产太阳镜也有利润,但是盈利季节性恰是相反的;

那么,如果这个公司同时生产两者,就可以在维持利润的基础上,平滑不同时期的利润,增强盈利的稳定性。

这其实就是金融圈常说的“对冲”。

它是一种资产避险方法,对操作者的专业度要求很高(理论经验双支撑)。

并且,对冲的主要目的就是规避风险,收益并不算高。

比如,我常听说有人对照明星基金经理的资产池去买股票,结果大多不尽如人意。

因为他发现,总是资产池里的股票也是有涨有跌,照抄作业后的总收益率,比买理财产品高不了多少。

原因就在于,基金经理的盘子玩的比散户大很多。

他的大多数投资,都是为了做对冲保障资金安全的,并不追求所有投资都赚钱。

所以,只一昧追求“字面上的分散”可不行,重点是真的能了解其内在涵义。

四、

在我看来,真正的分散投资,也许是在于分摊集中火力投资的风险。

比如,不是说炒股票怕赔钱就少买点,而是若看好某一个投资机会,就把钱分散到可以抵消你不能确定的其他因素可能会引发的风险上。

万一目标崩塌,还可以有其他篮子保证基本生活。

因此,建议大家,投资任何产品前一定要想清楚:赚多少钱,需要冒什么样的风险。

并且,了解自己在风险防御处、中等风险处、攻击位都要拿什么不同产品排兵布阵。

既要看准目标积极争取,但又不过分冒进,这大概才是分散投资的意义所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