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说天下|“城市不是问题,而是解决方案”

镜鉴的话

与中国相距约1.8万千米的巴西巴拉纳州州府库里蒂巴市,最近因孔子像的落成和“中国广场”的永久命名而走入国人视野。其实,这座人口180万的巴西第八大城市,本来就是近乎“神一般的存在”,拥有羡煞世人的三大国际头衔:全球快速公交发源地、联合国首批五座“最宜居城市”之一和“世界生态之都”。其中,在五座“最宜居城市”中库里蒂巴是唯一发展中国家城市;而快速公交在巴西乃至全世界彻底改变了“开车上下班”的思维定式,堪称“人类交通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从这个意义上讲,库里蒂巴还拥有事实上的第四个国际头衔:“世界最具镜鉴价值之城”!

人民日报驻巴西记者 陈效卫

兴建于1693年的库里蒂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已患上了典型的“大城市病”:道路拥堵,垃圾遍地,且不断遭受洪灾。1971年富有远见卓识的年轻建筑师杰莫·勒那当选市长后,提出了当时看来完全“逆天”的全新理念:“城市不是问题,而是解决方案。”据此,勒那在其三个任期内进行了系统改革。仅仅10年时间,库里蒂巴就脱胎换骨,在世界名城璀璨的星空中跃升为一颗耀眼的新星,创造了世之罕见的“库里蒂巴奇迹”。笔者在这里参加中巴文化交流活动一天多的时间,拂面而来的满满都是这一奇迹散发的正能量。

陈说天下|“城市不是问题,而是解决方案”

孔子像在巴西巴拉纳州州府库里蒂巴落成后,所在广场被永久命名为“中国广场”。

01

80%有车族乘公交车上下班

世界上大多数城市存在的交通拥塞问题,表面上看是车多所致,实际上其症结主要有二:一是道路自身不畅通,导致路面成了停车场。二是“同心圆发展模式”有局限性。也就是说,随着人口的增多,城市在逐步增加市中心工商区密度的同时,也不断在外围增加新区。很多人选择每天驱车往返于城市外围和市中心,在上下班高峰期拥堵就在所难免。

勒那认为,城市交通不仅是一种载人的工具,也是指导土地使用和调整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为此,他将库里蒂巴作为城市改革的实验室,用全新理念进行大胆革新,一反开辟新路、建造地铁或轻轨之常态,下大力气规划城市发展,改修现有路面,独创了快捷、便宜、安全的快速公交系统(Bus rapid transit,BRT),从根本上解决了交通不便难题。这个系统是个立体多维的工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规划。勒那认为,城市交通的发展决定城市的发展,而不是相反。他吸取了“同心圆模式”的教训,强调在扩展城市的同时发展公共交通,使工作场所、住宅、服务设施三者之间往来便利。为此,在上世纪70年代库里蒂巴大发展时期,未来交通方便的黄金地段都是政府抢在土地开发商之前购置,以发展经济、解决日益增长的人口与就业问题。例如,为建新工业区,市政府于1975年购置了市中心以西10千米的一块41平方千米的土地,随后征招了500多家无污染的企业进驻,与此同时在工业区附近为低收入者建造了住房、学校、医院以及商业、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居住区与工厂近在咫尺,工人每周上下班比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节约时间达20个小时。

二是修路。凡是稍宽一些的马路,在原有基础上将最左侧的一条道设立为快速公交专用车道。这样,马路中间的两条为专用道,两侧是原有车辆正常行驶的慢车道,专用道与慢车道之间是物理隔离带及停车带。目前,市区的专用车道里程约为100千米,加上周边的卫星城、小镇的车道,库里蒂巴大都会快速车道总长达1200千米。

三是造车。与快速公交专用道相匹配,库里蒂巴建造了单节、双节和三节通道式三种类型公共汽车,外表都为醒目的红色,容量分别为110人、160人和270人。尤其三节的“巨无霸”公交车长27米,创下了“最长公交车”吉尼斯纪录。快速公交车不仅载客量大,而且频率高,在出行高峰时段,每隔45秒钟就有一辆经过。因此,可容纳270名乘客的三节通道式公共汽车,其运载效果如同小火车一般。

陈说天下|“城市不是问题,而是解决方案”

可容纳260名乘客的“巨无霸”公交车长27米,创下了“最长公交车”吉尼斯纪录。

四是建站。快速公交车站是一种特殊的玻璃钢圆柱式,横卧在公共汽车专用道旁,被当地人称之为“筒子车站”,已成了库里蒂巴的新地标。车站实行“双管制”,即一头为进口,另一头为出口,集候车、购票、公交卡充值于一体。车站分布均匀,城区居民步行500米范围内即可找到。当汽车进站时,液压装置将车站与汽车的连接板升起,乘客便可迅速完成上下车的流程。

陈说天下|“城市不是问题,而是解决方案”

库里蒂巴地标之一:快速公交车与“筒子”车站。

总之,快速公交系统拥有大型汽车、宽大车门、自动车上控制、汽车可操作交通灯和单独行使车道等,无论是单位时间输送的乘客还是平均速度,都比传统汽车的效率高出3倍,与地铁的效率也不相上下。目前,库里蒂巴快速公交日均输送乘客190万人次,有效地解决了拥堵问题,被巴西人自豪地誉为“地上地铁”。

在“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中,本体的具体价值通常都次于喻体,但“地上地铁”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它克服了地铁的致命短板,整体上比地铁这个喻体要优越得多。

比较而言,库里蒂巴快速公交可谓优势占尽。如在开支方面,铺设一条简单的专用街道的费用只相当于建造一条地铁费用的1/1500。耗资少,纳税人自然受益。无论是否转车,目前只需4雷亚尔(约合8元人民币)即可一坐到底。乘公交上下班,不仅省时省钱,而且还免除了“地铁恐惧症”,并能在沿途欣赏风景。如此“多快好省”,公交自然成了上班族的首选。库里蒂巴平均1.5人一辆小汽车,占有量仅次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但上下班使用率仅为20%,在巴西城市中最低。

快速公交全部使用生物柴油作为燃料,与巴西其他城市相比全市每年可节约700万加仑燃油,既解决了出行难题,又减少了废气排放,可谓一举两得。

库里蒂巴的快速公共系统已被联合国树为“世界典范”。美洲开发银行的交通运输专家赖特认为,该系统采用的是低费用的解决途径,堪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范本,不仅适应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也适应于发达国家。事实上,很多城市如美国的纽约、加拿大的温哥华和法国的里昂等城市已开始仿效库里蒂巴建立了自己的快速公共交通系统。

如此放之四海而皆准,快速公交系统有力地佐证了勒那的慧眼独具和远见卓识。

陈说天下|“城市不是问题,而是解决方案”

乘客在快速公交系统上下车。

02

城市是水豚、鹬等野生动物的家

库里蒂巴位于两条大河之间,市区有5条小河流过。建市后的两百多年来,人与河其乐融融,“相看两不厌”。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剧增,移民开始在河流泛滥的低凹平原上定居,与河水争地,“让那河流改变了摸样”的同时也导致洪灾日趋严重。市政府投入数百万美元建造分洪工程不见成效,尝尽了“改天换地”的苦头,也领教了大自然的威力。

库里蒂巴及时吸取了教训,变“抗”为 “保”,颁布了一系列严格护河岸法律。其中,最重要的是将最高水位以下的居住地还原为分洪蓄洪的湖泊湿地或变成沿江公园,原有居民全部迁出。这一顺应自然的做法比传统的修筑堤坝和分洪抗洪花费少,一劳永逸地消除了洪灾,也归还了野生动物的家园。在市区的湖畔,滨鸟鹬(就是在成语中与蚌“死磕”而让渔人得利的那位)在水边自在地低头觅食,在人走近时仍浑然不觉。

人工绿化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考虑到野生动物的栖息和觅食。城市部分草地是天然的,不怕踩踏,可以放牧,因而经常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大的啮齿动物水豚在马路边悠然自得地吃草。生性胆小的水豚如此“无畏”,足见其在自己的家园世世代代没有受到人类的威胁。

陈说天下|“城市不是问题,而是解决方案”

在市区湖畔悠闲觅食的世界最大啮齿动物水豚。

对待动物如此,对待植物也是一样。库里蒂巴在扩建过程中,闹市街边的大树也得到保留,参天古树和高楼相映成趣。尤其是土生土长的州树兼市树——巴拉那松,很多都有百年历史。这种松树不仅让人追溯到了“库里蒂巴”的词源(库里蒂巴在当地图皮语中是“有很多松树的地方”),而且提供了巴西南部独有的巴西松子(国内昂贵的“巴西松子”,是“巴基斯坦西部的松子”的苟简,与巴西松子风马牛不相及),更为城市增添了亮丽风景。该树树姿优美,树干通直,华盖如云,远远望去,似一支支参天的倒张雨伞。其优美俊俏度远胜于巴西其他城市常见的行道树榄仁树和智利的国树阿劳乌卡利亚松。

陈说天下|“城市不是问题,而是解决方案”

受到重点保护的州树兼市树巴拉那松(巴西松)。

除了动植物外,和谐相处的还包括没有生命的雨水。库里蒂巴雨水较多,为此公园里的步行道只准整修可渗水的土路,严禁铺设硬质路面。这样,雨水落下后能够在原地浸润,不仅保护了自然系统的健康性和完整性,也维护了城市的水资源循环。

目前,库里蒂巴有9个森林区,200多个公园,人均绿地面积是联合国推荐数值的5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里达到了极至。

03

垃圾:市民的通行“货币”

排放垃圾造成了环境污染,因此在世界很多城市都要按量缴费。长期以来,这也被视为天经地义。但在库里蒂巴,排放垃圾不仅无需缴费,而且还能收到政府的“倒找”。

1989年市政府创造了“垃圾购买项目”。这个项目的“小目标”是用“公交车抵价券”来交换垃圾,以动员所有家庭将垃圾分类以利回收。与传统泛泛的“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这个口号可操作性偏差,而且从语法上看,似乎是在说“我”属某类垃圾)相比,这个项目有两个亮点:

一是易于操作。在有些国家和城市,回收垃圾分成了普通人弄不明白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或更为复杂的六类乃至更多。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引导为主还是刚性处理,效果都不理想。为了便于人们掌握,库里蒂巴只将垃圾简单地分为两大类:可作为工业原料的纸张、玻璃、罐头盒和塑料的“不可吃”类,可用作农业肥料的腐烂蔬菜和水果的“可吃”等。这种分类简单易记,即使三尺小童也完全能“吃准”,只是第一类重点四项内容需要置于不同的塑料袋。为了便于人们将垃圾主动送到垃圾车能驶入的最近点,醒目的绿色卡车每周3次在路边流动,回收经过分类的袋装垃圾。

二是符合人性。无论是分类还是送到垃圾车,都需要花费市民时间和精力。利用有实用价值的“公交车抵价券”来交换,表面上看只是“让垃圾不再是垃圾”,实际上是对人们付出劳动的一种尊重,而且也顺带“推销”了快速公车系统。这自然增加了吸引力。

“垃圾购买项目”回收率很高,但市政府用于垃圾回收的投入并不大,平均回收1吨垃圾只需要花50多美元,而一般的大城市平均需要150美元。不仅如此,回收垃圾也减少了废渣的填埋,降低了地下水被渗透污染的危险,也更好地保护了资源。据统计,仅回收纸张再利用这一项目,库里蒂巴每年即可减少砍伐44万棵树。更出人意料的是,“公交车抵价券”换垃圾项目仅仅实施三四个月,原本脏乱的环境就变得焕然一新。

政府和市民双双尝到了甜头,也增加了将“垃圾购买项目”进行到底的动力。目前,这一项目已走出了“抵价券”阶段,不断充实升级,渐呈包罗万象之势。

一是用来交换食物。在居民区,每周两次有两辆车同时抵达:一辆回收垃圾,一辆分发食品。为容易操作,交换标准大概是:2千克垃圾换取1千克食品。食品既包括大米等主食,也包括大豆、土豆、洋葱、大蒜、胡萝卜等蔬菜,还包括橙子、香蕉等水果以及鸡蛋、蜂蜜等。这些食品是政府购买的当地农民季节性剩余产品,在满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二是用来交换文具等。据统计,有100多所参与项目的学校3年时间用200多吨的垃圾换取了190万本笔记本。在以学校为基础的项目中,除了笔记本外,还有玩具、零食、演出门票等等。总之,凡是具有商品价值的,都可用垃圾来交换。垃圾,已经成为库里蒂巴的“民间货币”。

陈说天下|“城市不是问题,而是解决方案”

居民放在门口垃圾筐内的分类垃圾。

当然,如果家庭和学校等不存在所缺物品,垃圾也可以直接拿到废品店换成巴西货币雷亚尔。

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库里蒂巴奇迹”反复印证了勒那市长的远见卓识:“城市不是问题,而是解决方案。”这个系统思维的核心是:不能为解决一个问题而引发更多问题,要尽力将所有问题汇聚成一个问题,用系统思维和综合规划来解决,达成毕其功于一役之效。实际上,这与中医侧重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中医是在医人,而勒那是在“医”城。

照片均为陈效卫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