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動態」災情是命令是動員 共產黨員們首先站了出來

「新闻动态」灾情是命令是动员 共产党员们首先站了出来

哈密暴雨引發洪水災害後,衝在最前救護轉移群眾的是共產黨員,全方位保障群眾穿暖吃飽住好的是共產黨員,傾聽群眾心聲為群眾排憂解難的依然是共產黨員——

黨旗飄起來 黨員站出來

「新闻动态」灾情是命令是动员 共产党员们首先站了出来

哈密暴雨引發洪水災害,災情就是命令、就是動員,共產黨員們首先站了出來,在救災救援中爭當先鋒。在災區,哪裡有困難,衝在最前面的是共產黨員;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基層黨組織。

“災害發生時,鄉村兩級黨組織迅速組織群眾撤離、全力救護群眾。哈密市相關鄉鎮的黨委書記帶領黨員和群眾參與到搜救、搶修、防疫、安置等各項工作中。”哈密市伊州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前線工作組綜合協調組負責人李忠告訴記者。

洪災過後,哈密市伊州區沁城鄉整個街道被淤泥和雜物覆蓋。之後,每天都有100多人參與清理打掃。8月5日上午,記者遇到了一支30多人的環境整治隊伍,由農民黨員帶領返鄉大學生和環衛工人組成。

63歲的阿不都熱合曼·司馬義帶著鐵鍁掃帚從距離鄉政府25公里的芨芨臺村趕來,他要盡一份黨員的義務。72歲的託乎提·熱合曼已有52年黨齡,他和記者交流時一度落淚:“鄰村百姓受災,我們都很難過。長期以來鄉里各族幹部群眾和睦相處,早就是一家人了,團結起來,就一定能儘早重建家園。”

基層黨組織和共產黨員作為受災群眾的主心骨,是搶險救災的衝鋒隊、重建家園的帶頭人。這些天來,記者每天都能多次遇見沁城鄉黨委委員劉海麗,她用沙啞的聲音佈置安排各項後勤保障工作,有條不紊。“群眾一到安置點,我就恨不得馬上讓各項保障措施全部到位,讓群眾第一時間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關愛,一著急嗓子就上火啞了。”劉海麗說。

伊州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王豐斌帶著35名執法人員,監督保障安置點的食材供應和飯菜加工配送,晚上就住在鄉政府附近的食材倉庫裡。除了看管食材,王豐斌還帶領大家當起“搬運工”,大包裝的米麵油肉菜入庫出庫時,他們扛起來就走,四五十公斤一袋的土豆搬起來也毫不含糊。王豐斌說,是黨員就該挑重擔。

記者抵達災區後和受災群眾、工作人員一起吃住,每天都能見到動人的場景——讓群眾先用餐。只有確定每個帳篷裡的群眾不再需要飯菜時,工作人員、大學生志願者才拿起筷子,黨員最後吃。沒有人這麼要求,這是大家自發的選擇。

黨員身份在災區亮起,黨旗在群眾身邊飄揚,黨性在關鍵時刻彰顯。在安置點,“基層黨組織工作站點”工作臺隨處可見,從清晨七八時開始到深夜,都能見到哈密市委組織部召集的32名黨員志願者服務群眾的身影,他們佩戴黨徽和袖標,亮明身份,讓群眾感受到黨組織是最堅強的依靠。

哈密師範學校教師排力同·衣沙克第一時間報名來到安置點,每天和群眾在一起,瞭解受災損失情況,傾聽群眾訴求,宣傳黨的好政策。“隨後有越來越多的黨員自發加入了這支隊伍。”李忠告訴記者。

在黨員的帶動下,當地群眾積極加入志願者隊伍,受災群眾也成為中堅力量。5日下午,記者在沁城鄉中心學校安置點看到,58歲的寇春梅和73歲的萬佔元正在廚房洗菜切菜,準備晚餐。他們既是志願者,也是被安置在這裡的受災群眾。

因為每天要切大量的菜,寇春梅的右手虎口被刀磨得紅腫。“我和父母都在這個安置點,父母是老黨員,他們說:‘我們很好,不需要照顧,你去幫助照顧鄉親們吧’。”寇春梅說。

萬佔元老人是主廚,工作量更大,他說:“我身體好,幹這些沒問題。你看這麼多新鮮的羊肉和蔬菜,這都是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懷,我沒有理由不貢獻自己的一點力量。”

8月6日8時,國歌嘹亮,國旗飄揚,幹部群眾一起高唱國歌,行注目禮向國旗致敬。沁城鄉3個受災群眾安置點同時舉行升國旗儀式,這是災害發生以來,災區舉行的首次升旗活動,意義特殊,格外神聖。

“黨和政府第一時間救助我們,無微不至地關懷我們,我們看到眼裡,暖在心裡。我為有這麼強大的祖國、這麼偉大的黨倍感自豪!我們一定會加倍努力重建家園!”在隨後開展的災後重建安置政策和健康知識等宣講活動中,受災群眾、大學生志願者、預備黨員何超聲音響亮地說。

(據8月7日《新疆日報》)

「新闻动态」灾情是命令是动员 共产党员们首先站了出来「新闻动态」灾情是命令是动员 共产党员们首先站了出来
「新闻动态」灾情是命令是动员 共产党员们首先站了出来

作者/隋雲雁

主編/馬 莉

總編/蔡宇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