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華東地區跨區域可再生能源成交量的龍頭老大是誰?上海電力是也

問華東地區跨區域可再生能源成交量的龍頭老大是誰?上海電力是也

問華東地區跨區域可再生能源成交量的龍頭老大是誰?上海電力是也

近日,一場電網“填谷”行動在上海悄然展開。位於浦東東方路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上海首個採用冰蓄冷超低溫技術的中央空調系統啟動製冰,3臺螺桿製冰機全部投入運行。

同一時刻,位於國江路的公交充電站內,70臺大功率直流充電樁開啟約時充電……此次行動從0時持續至6時15分,是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首次在上海實施的大規模“填谷”式電力負荷需求響應,可有效緩解低谷時段電網運行調節壓力。據瞭解,在此次“填谷”行動期間,共有88戶自主申報用戶、5家負荷集成商(涉及522戶)參與,涵蓋工業生產移峰、自備電廠、冷熱電三聯供、冰蓄冷空調機組、電力儲能設施、公共充電站、小區直供充電樁等全類型可控負荷。此次負荷需求響應單次最大提升負荷105.93萬千瓦,響應時段平均填谷負荷87.28萬千瓦,填谷負荷量佔夜間電網低谷負荷總量的8.42%,在國內目前同類電力需求響應中,低谷負荷佔比、參與負荷類型、參與用戶總數均居於首位。

今後,上海電力將繼續積極配合華東電網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同時根據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的要求,開展上海電網調峰輔助服務市場研究,探索利用市場化手段緩解調峰矛盾。

柔性機制激勵客戶主動“填谷”

“上海是典型的超大城市電網,白天和夜間的用電負荷峰谷差較大是上海電網一個重要特點,也是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的一個難點。因此,在市經信委等政府部門的政策支持和指導幫助下,以負荷需求響應的方式,對電力負荷進行平衡。”上海市電力需求響應中心負責人鄭慶榮介紹,“像這樣一次大規模‘填谷’式電力負荷需求響應的成功實施,可以直接而有效地平衡電力負荷,緩解低谷時段電網運行調節壓力,同時也為今後加強需求響應精細化管理,完善可再生能源消納機制,促進節能減排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與以往較為“剛性”負荷調控手段不同,目前上海電網負荷需求響應更多采用 “柔性”激勵機制,引導用戶主動削減尖峰或填加谷底負荷,從被動接受指令轉到主動舉手“認購”指標,從而推動用戶提高自身電能精細化管理水平,促進能源優化配置。

作為一家採用分佈式冷熱電三聯供系統為多家企業總部提供綜合能源供給的單位,世博B片區央企總部能源中心也參與了此次負荷需求響應。該中心在用電低谷時段主動降低三聯供發電出力,並增加網供負荷,此舉不僅可以節省燃氣發電成本、享受夜間優惠電價,同時還能獲得一定獎勵補貼。央企總部能源中心負責人張春雁表示,初步測算這次累計增加網供負荷約1200千瓦,在增收節支的同時,也為縮小峰谷差、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出了一份力,所以對於企業來講,參與電力負荷需求響應也是一件多贏的事。

據悉,下一階段上海電力還將深入開展專題研究,通過建立技術標準、拓展激勵模式、完善管理機制,將電力需求響應納入本市優化營商環境整體工作,運用信息化手段推動供需雙方需求智能高效互動,推動電力需求響應由試點示範走向全面實施,實現社會效益最大化。

跨區域現貨交易促區外清潔能源消納

誠如上海市電力需求響應中心所言,上海市電力短缺的特點是電力高峰負荷增長大於用電量增長,用電峰谷差大,電力需求彈性係數高。

在調峰形勢如此嚴峻的情況下,上海電網依然出色地完成了區外能源消納:2018年上半年上海共消納區外水電141.1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96%;成交跨區域省間富餘可再生能源現貨4.54億千瓦時,成交量排名華東區域各省(市)第一,佔比華東區域總成交量約42%。

“填谷”行動只是上海電力多措並舉克服電網調峰困難的措施之一。為了夯實清潔能源消納基礎,上海電力不斷挖掘華東區域聯動和本地消納優勢:配合華東分部創新開展上海、安徽公司琅琊山和響水澗抽蓄電站電力優化分配工作,利用滬皖調峰需求差異,實現抽蓄電站抽、發電力調劑,為上海電網夜間低谷和電網高峰用電分別增加88萬千瓦負備用支撐能力和80萬千瓦正備用支撐能力;繼續開展跨省電能置換工作,與安徽、江蘇簽訂2018年度跨省電能置換框架協議25億千瓦時,1~5月完成預置換受進電量總計16.8億千瓦時,為汛期的置換送出奠定基礎,充分利用大電網資源,發揮省際電網間互濟互助,解決上海電網調峰問題;加大對本地機組的調峰補償,從4月1日起將燃煤發電機組調停備用補償時間的補償標準從0.5元/兆瓦·小時提升為1元/兆瓦·小時,進一步調動本地機組的調峰積極性,充分挖掘機組深度調峰和啟停調峰的能力;做好電力電量平衡分析,結合機組檢修和電網檢修計劃,滾動分析最小開機方式,妥善安排開機方式;積極配合華東電網調峰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同時根據地方政府主管部門的要求,開展上海電網調峰輔助服務市場研究,探索利用市場化手段緩解調峰矛盾。

此外,上海電力一直努力提升跨區域現貨交易成交規模,做大區外清潔能源消納增量。該公司相關部門編制跨區域現貨交易年度方案和分月交易計劃,並採取月度滾動更新,周、日實時跟蹤的方式落實執行;學習餘量出清的交易機制完善措施,更深入地研究理解交易規則,進一步加強交易分析,開展月度、周、日交易數據統計分析,不斷改進優化交易策略,有效提升交易成交率,保證成交電量規模,讓成交價格更合理。(記者 王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