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機械工業的“不平衡不充分”到底怎麼看?

“聚焦‘不平衡、不充分’之處著力,可以加快由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步伐。”在近日召開的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四屆五次會員大會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專家委副主任蔡惟慈表示,機械工業最直接、最核心的“不平衡不充分”之處,是“低端產品大量過剩,高端產品明顯不足”。不同領域的業內人士應結合自身崗位,進一步延伸和細化分析,找出具體著力點。此外,他還提出瞭如何衡量機械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大致思路。

蔡惟慈表示,十九大報告關於“不平衡不充分”的論斷是針對供給與需求的矛盾而言的。因此,認識機械工業的“不平衡不充分”,首先也須從供給市場的產品角度去分析。然後,圍繞供給市場產品“不平衡不充分”的外圍影響因素進行擴展分析。這樣才能找到行業發展工作的直接痛點和間接痛點,並在此基礎上更有的放矢地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落到實處。

他表示,機械工業最直接、最核心的“不平衡不充分”之處,是“低端產品大量過剩,高端產品明顯不足”,尤其是“高端基礎機械和基礎零部件的有效供給嚴重不足”。所謂“高端”,不僅指產品有高技術含量,也包括產品的高質量;不僅指看得見摸得著的“硬產品”,也包括看不見但對用戶十分有價值的“軟產品”,即附加在“硬產品”上的高效應用軟件和各種貼心服務。

“不平衡不充分”在不同範圍、不同層次有不同表現。業內人士必須結合自身崗位,做進一步的延伸和細化分析,以便找出各自的具體著力點。

比如,從大類主機行業分析,“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現包括:儀表、機床、農機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格外明顯;汽車產量大,但自主水平不高等。因此,汽車、儀表和機床已經成為排在進出口逆差前三位的薄弱行業。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說明這三個行業相對於其他主機行業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如果繼續從主機行業之間的比較往下延伸,可以發現某一個主機行業內部的各子行業之間,甚至每個子行業內也存在很多的“不平衡不充分”之處。因此,對“不平衡不充分”的分析亟待層層遞進,不斷深化。

此外,將機械產品中的基礎產品與主機進行比較,基礎產品短板非常突出,基礎薄弱已成為機械工業“不平衡不充分”的最突出表現。高端基礎機械和基礎零部件的嚴重不足是目前廣大用戶對機械工業的最大不滿之處。

“要破解這一矛盾,必須狠抓強基工程,不僅可解基礎產品總需求不足之渴,更能做實優勢高端主機,使其免遭空心化之禍。”蔡惟慈認為,“強基”是當今機械工業“由大變強”的重中之重。

他總結道,不同領域和不同層面的業內人士,必須分析出自己工作範圍內“不平衡不充分”的痛點,才能明確各自的努力方向。因為“不平衡”,所以要“調結構”;發現了“不充分”之處,就明確了要在哪裡“補短板”。

解決了現階段的“不平衡不充分”,還會在新領域出現新的“不平衡不充分”,在持續推進“調結構”和“補短板”的過程中,機械工業將逐漸逼近並最終實現“由大變強”的中國夢。

如何判斷機械工業的高質量發展?蔡惟慈表示,初步判斷,有五方面的衡量標準:一是較快的優勢品牌成長度;二是較高的經營效益和效率;三是較好的結構和業態模式;四是較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五是比較好的規模成長勢頭。

他認為,中國機械工業是否由大變強、進展大不大、快不快,最終取決於高端機械的品牌形象能否為市場所認可,這是最直接且關鍵的觀察點。所謂“高質量發展”,必須落腳到這一點上。為此各地各企業要層層分解任務,尤其是優勢地區和優勢企業要主動認領任務、爭挑重擔,將攻高端、補短板的目標落到具體產品上。

而且,在大力發展智能製造、服務型製造、綠色製造等新業態和新模式的同時,須避免過度炒作“智能製造”概念。推進智能製造必須堅持問題導向,要以能否提高效益為檢驗標準,謹防出現“智能製造熱、創新驅動難、工業強基冷”的傾向。

他同時提醒道,“大”是“強”的構成要素之一。因此,國民經濟各行各業的裝備提供方——機械工業的增長速度不能低於工業平均增速。多年來,機械工業增速一直快於GDP,也快於工業平均水平。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機械工業仍應保持較好的產業規模成長勢頭。

“雖然經濟學家判斷,我國工業化高峰期已經過去,現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而且機械工業多數實物形態的產出量增長也確已明顯趨緩,但相比於能源和原材料工業,機械產品的升級空間更為廣闊,所以客觀上產業規模(價值量)也具有較長久的增長可能。”蔡惟慈舉例道,汽車行業近年來的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證。

最後,他補充道,上述五方面的衡量標準還只停留在初步討論階段,在此基礎上可以定性或定量地細化為評價“高質量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這一指標體系大體與國務院關於“中國製造2025”國家級示範區評估指標體系相近。”他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