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這種小蟲子咬了會得「新型愛滋病」?莫慌!其實是這樣的

近日,一篇題為《廣州全城懸賞這種小蟲,捉一隻獎8元,被咬會得新型艾滋病》的文章在網上流傳。文章稱,一種名為錐蝽的小蟲會傳播新型艾滋病,目前廣州正以每隻8元的賞金“捉拿”這種小蟲。隨著文章在網上流傳,引發大量網友關注,這條信息是真的嗎?這種小蟲真的如此可怕?

被這種小蟲子咬了會得“新型艾滋病”?莫慌!其實是這樣的

事情起因

記者查證發現,“錐蝽會傳播新型艾滋病”的說法緣於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一篇文章。7月5日,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過其微信公眾號“廣州疾控i健康”發佈了一篇文章題為《我們需要你幫忙,找蟲! 找人!》

被這種小蟲子咬了會得“新型艾滋病”?莫慌!其實是這樣的

文章呼籲市民找一種名為“錐蝽”的小蟲,並以每隻8元的價格進行懸賞。廣州市疾控中心表示,找這種蟲的目的是為了完成一項調查研究。據悉,錐蝽成蟲體長25mm左右,橢圓形,尾部尖或平,色黑或暗褐,腹部側緣有紅或黃斑,因其頭部狹長似錐而得名。錐蝽本身可能會攜帶錐蟲,是美洲錐蟲病的傳播媒介,這種病隱匿性極強,隱匿期長達10—20年,難以被發現,重症患者預後不良。而美洲錐蟲病也被稱為“新型艾滋病”。

被這種小蟲子咬了會得“新型艾滋病”?莫慌!其實是這樣的

可以確定,廣州懸賞“捉拿”小蟲錐蝽確有其事。不過,有不少網友提出疑問:“被咬了真的就會被傳染艾滋病?”對於這些疑問,記者諮詢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副研究員陳木新。

我國尚無感染病例

資料顯示,美洲錐蟲病又稱恰加斯病,是由克氏錐蟲引起的一種熱帶寄生蟲病。其主要流行於中、南美洲的18個國家。該病在臨床上可引起心臟、消化道及外周神經系統改變,病死率較高,已成為拉丁美洲的嚴重公共衛生問題。

被這種小蟲子咬了會得“新型艾滋病”?莫慌!其實是這樣的

美洲錐蟲病還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兩種

  • 急性期有發熱、頭痛、恰加斯結節、眼瞼腫脹、淋巴結腫大、肌肉疼痛等症狀;
  • 慢性期以恰加斯心臟病為主,常表現為心悸、眩暈、心律不齊、心肌肥大、心肌炎、心力衰竭、食道或結腸擴大、猝死等症狀。

陳木新指出,美國錐蟲病之所以被稱為“新型艾滋病”,最主要的原因有三個:

  • 第一,它與艾滋病一樣難以檢測出來;
  • 第二,它的潛伏期很長;
  • 第三,在治療方面,美洲錐蟲病的慢性期尚無特效治療藥物,其在流行區(南美洲)的危害程度與艾滋病相當。

但實際上,美洲錐蟲病在病原和致病機理、傳播途徑、治療手段等方面與艾滋病是明顯不同的。

在病原和致病機理方面

艾滋病的病原是HIV病毒,病理是患者的免疫系統遭到嚴重破壞而致死;而美洲錐蟲病的病原錐蟲是一種寄生原蟲,其致病機理目前尚不完全明瞭,已掌握的致病機理主要是,病原入侵後造成心臟、消化道等臟器損害。

在傳染途徑方面

艾滋病主要由人與人之間通過血液和性直接傳播,不需要譬如昆蟲等媒介來傳播;而美洲錐蟲病主要是通過錐蝽叮咬傳播,也可通過輸血傳播、母嬰垂直傳播或在器官移植及實驗室意外等情況下發生傳播,還可通過攝入錐蝽糞便汙染的食物或飲料傳播。

艾滋病發病後如果不治療,其死亡率幾乎為100%;而美洲錐蟲病並非都有病症,且部分急性期的美洲錐蟲病患者是可以被治癒的。

陳木新強調,對於美洲錐蟲病,民眾無需太過恐慌。我國尚無感染美洲錐蟲病的病例報道,目前仍為非流行區,只有相類似的錐蝽媒介存在而已。

他還呼籲,對赴拉丁美洲的務工及旅遊人員必須進行包括美洲錐蟲病等在內的熱帶病防治知識的健康教育,提高公眾自我防護意識,防止感染。

被這種小蟲子咬了會得“新型艾滋病”?莫慌!其實是這樣的

記者注意到,7月8日,“廣州疾控i健康”微信公眾號又發佈了一篇題為《找蟲!你還需要知道什麼?》的推文。文章稱:“美洲錐蟲病並沒有那麼可怕……廣州目前還沒有病例,(這項調查工作)要找到本地的錐蝽,檢測是否攜帶克氏錐蟲,看看是否對我們存在威脅,為預防和控制美洲錐蟲病在我國的傳播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此項調查工作由中國疾控中心主持,廣州市是廣東省的其中一個調查點。”

來源:闢謠平臺、上觀新聞 千龍網綜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