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以何吟唱你:以爱情?以死亡?

在观看电影之前我认为,这种思想、音乐和视觉三者完美交织的卓越美学,中国导演还无人能做到。因为这不仅仅是镜头的语言、对白的力量或者剪辑的艺术;而这反映的是文化沉淀、审美修养、甚至是哲学层面的思考。

该以何吟唱你:以爱情?以死亡?

然而当我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内心全是震撼和惊讶——程耳做到了。虽然光就画面和音乐的配合角度来说,并没有达到《西部世界》这样的极致水准,但这部电影本身,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居然让我鲜明的感受到了一种古典音乐式的美感,如同一首奔腾的赋格曲。赋格曲的特征,就是两条以上不同的旋律线,错开出现一段或多段旋律及其变奏,并相互呼应发展。这种不断的回旋、叠加、变化、对比让赋格成为了最具有形式美的古典音乐手法。

该以何吟唱你:以爱情?以死亡?

而这部电影中的音乐,就像极了赋格。它有着高度的重复性和呼应性。几乎每个重要情节的画面,都至少在电影中都出现了两次,有的是重复,如同音乐中同一主题的再现;有的则是对称,如同对问句的答句,在不同的对题的映衬下,同一镜头或情节带给观众不同的意味。

该以何吟唱你:以爱情?以死亡?

我看完电影第一时间就评论它,说把故事线剪得支离破碎的手法很常见,但玩好的不多。这部电影的惊艳,就在于它没有因为追求形式美而阻碍了故事和情绪的表达,反而通过这种处处伏线、处处呼应把这个原本7分的故事讲到了10分。

该以何吟唱你:以爱情?以死亡?

童声,儿童的歌声,代表着希望和天真,用来表达的都应该是世界的美好与光明,然而这首歌却恰恰相反,他同这部电影一样,神秘莫测,充斥着绝望却同时也满载着希望,这首歌曲,由童声哼唱出来,这首歌曲,却巧妙地通过这一点,来向世界传达出剧中世界的血腥杀戮和人性绝望。歌声,伴着感情,一句一句,唱到每个人的心里,灵魂里。

该以何吟唱你:以爱情?以死亡?

这部电影之中牵引着我前进的,不是剧情,不是演员,不是画面,而是音乐。死亡,该如何面对,以恐惧?以敬畏?其实到最后,不过都是以平淡收场。电影中的插曲《你在何处,我父》恬淡优雅的吟唱,安静淡然,面对人世,面对死亡。

该以何吟唱你:以爱情?以死亡?

故事讲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战争之下,繁华落尽。这是一个时代的沦丧,一曲时光的挽歌。那个旧上海,旧秩序,旧社会的全面终结。而这种终结是两种力量共同造成的,那便是罢工领袖周先生背后的共产主义力量和日本间谍妹夫背后的军国主义势力。而陆先生则全面代表了那个时代,他是旧社会的上流,是旧秩序的化身,也是旧上海的灵魂。对周先生,他说“有些人就见不得上海好”;对妹夫,他说,“你怎么能不死呢”。他们都是陆先生眼里不共戴天的敌人

该以何吟唱你:以爱情?以死亡?

《你在何处 我父》的歌词也是优雅而宁静的,丝毫看不出它总是响起在血腥残忍的屠戮场面中,它仿佛一首摇篮曲,上帝在哄着他的孩子们睡觉,曲调清幽,歌词却透露出绝望和悲伤,寥寥几句将“消亡”表达的一清二楚。似乎悠扬的曲调,简洁的歌词,更加适合消亡,对待失去,对待永别,对待生死,对待背板,平淡其实是更好的选择,影片连同主题曲,都在告诉着人们这个道理。歌词并不复杂,语句优美恬淡却简洁大气。就如同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战火连绵,民不聊生,却依旧有着他自己独特的美和灵气。

该以何吟唱你:以爱情?以死亡?

反过头来再次观看这部电影,才发现每个人都是不合格的,每个人也都是等待救赎的,这也恰恰和主题曲相呼应,万能的神啊,我们都是你的孩子,求求您来拯救您的孩子吧,这部剧,其实就是一个不合格的黑帮大佬,一个不合格的间谍,一个不合格的欢场女子,演绎了一出合格的罗曼蒂克史。

该以何吟唱你:以爱情?以死亡?

罗曼蒂克仿佛一张大幕,掩盖住了那些最原始最本能的东西,让人变得不那么像动物,或最起码,是高等动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管这张大幕多么华丽,我们的原始本能,依然坚挺。高等动物,还是动物。而且,那无比华丽之下的种种残忍,会因强烈对比而更加让人触目惊心。这张大幕又是那么脆弱不堪——战争,这种人类自我毁灭最快的方式,顷刻间就把那层大幕撕了下来,露出人类最真实的一面,赤裸,残酷,纯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