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劉志勤:「三無貿易」不是「自由貿易」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人大重陽”

本文大概

1400字,讀完共需2分鐘

「锐评」刘志勤:“三无贸易”不是“自由贸易”

作者劉志勤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本文刊於8月8日環球網。

最近美國和歐盟,歐盟和日本前後簽署了有關“無關稅,無壁壘,無補貼”的協議書。有關國家也宣佈這些協議意味著這些國家之間將推進他們認為的“自由貿易”,將會是未來造福世界新的貿易機制。

這樣的“三無貿易”真的是人們所期望的“自由貿易”嗎?人類追求多年的“公平公正貿易”真的就這麼簡單而悄然降臨了嗎?

「锐评」刘志勤:“三无贸易”不是“自由贸易”

長期以來,國際社會對所謂的“自由貿易”的概念有著不同卻似是而非的認識,絕大多數的人會認為所謂的“自由貿易”是一種“無障礙”貿易,“無限制”貿易。很顯然,這些看法顯得幼稚和簡單化了,因為事情並非如此,這些所謂的“自由貿易”有著一定的前提條件和要求,並隨著時間和國家不同而有所區別。

1,國與國之間的的生產與消費政策存在巨大差異,決定了很多種類的商品不能“自由交易”。特別是美國的轉基因類食品,至今還收到歐盟和日本等國家的拒絕。許多國家對醫療和食物產品的檢測手段各有不同,在“自由貿易”中需要仔細認真的鑑定甄別,才可能真正放行。例如肉蛋奶等類所以在涉及企業和商品都需要嚴格的鑑定和限制。日本農民和歐盟的農業產品也不能完全做到“自由貿易”,而只能是“有限自由貿易”而已。

歐盟範圍內的經濟一體化為歐盟內部的商品貿易相對“自由”提供了一個便利條件,就如中國這個龐大市場各地區和各省市區間的商品交易會一樣,能夠實現“無關稅,無壁壘,無補貼”的政策對接。但是這類“自由貿易”和當前美歐之間及日歐之間的“自由貿易體制”有著很大的不同。

2,“無壁壘”是貿易的理想境界,它比“無關稅”“無補貼”更有吸引力。但是真正做到相互之間的貿易“無壁壘”並非易事。顯然這將有利於美國把轉基因等存在科學爭議的商品推銷到其它國家。世界上很多國家對一些敏感商品的進入存有疑慮和擔心,設置了不少的“壁壘”或“屏蔽”措施,是國際貿易中最常見的“政策性”保護措施。

在互聯網信息共享和汽車製造領域,要真正做到“無壁壘”似乎也很難實現。各國政府和國內企業的訴求存在巨大反差,也需會成為“無壁壘”的巨大障礙。

3,就“補貼”而言,各國政府幾乎不能迴避出現的“不可抗力”的因素,如人為的“貿易戰”,或“無故制裁”,“補貼”就成為不能不做的選項。許多西方國家在國際貿易中一直存在著“補貼”現象。美國政府發動的“貿易戰”剛剛開始,就迫不及待地宣佈要對農業給予120美元的“補貼”,恰好證明“無補貼”是一個多麼脆弱的承諾。

美國最近在全球範圍內開展的貿易爭端將催生一個人們意想不到的“副產品”:“全球脫美”力量越來越強大。英國脫歐正在消耗著相互的資源,而時隱時現的“脫美趨勢”將大幅度改變國際經濟環境。特別是德國,最近的擔心日益增加。據某些國際機構統計,德國已經成為最大的“貿易順差”國家,它面臨的壓力和考驗空前,其國內存在的“脫美情緒”增長很快。我們或許可以預見:目前進展中的貿易壓力,可能促成“德國崛起”。德國這一次的“崛起”和二次大戰後的崛起完全不同:那是在美國庇護下的崛起,現在則是在“脫美”下的“站起”,意義非凡。

德國能否和歐盟一起與美國實行“無縫對接”式的貿易一體化,真的需要仔細研究。

當然如果世界能夠同步實現“無關稅,無壁壘,無補貼”的貿易關係是最理想不過的事情,但是人們也擔心目前正在進行的一輪“三無”熱,只是一場“短劇秀”,一旦選舉戰落下帷幕,相關的承諾將變為有關國家政府之間長期討價還價的籌碼和“表演劇”。

因為不管從哪個角度看,“無關稅,無壁壘,無補貼”都不是創建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貿易”核心,因為沒有“全球化”的“自由貿易”,依然是一個強大的貿易經濟體對其它國家實行的新型的“貿易自由”罷了。

我們應當反對“貿易獨裁”的橫行,這既不利於“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也不利於所謂的“無關稅,無壁壘,無補貼”的目標的實現。有的國家對其它國家的貿易制裁指手畫腳,橫加指責,是典型的“貿易獨裁”的表現,這很不利於國際貿易在世界貿易組織框架內的合作和交流,用“和諧貿易”取代“專制貿易”是擺在世界各國政府面前的重要課題。

長按關注

並附帶官微二維碼

「锐评」刘志勤:“三无贸易”不是“自由贸易”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3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