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我不是药神》电影里,药贩子程勇和白血病患者吕受益因为要拿下印度仿制药的代理权,去请同样是白血病患者的刘牧师给他们当翻译。

为了说服刘牧师,程勇说,上帝不是说了嘛,“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吕受益悄悄地纠正他,这是佛祖说的。程勇接着说,人命关天,为了救人命违法有什么错,上帝说了,你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吕受益又小声纠正“这也是佛祖说的”。全场哄笑。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大家都知道这两句禅语,随口就能说得出。那究竟它们是什么意思呢?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比喻救人功德无量。“七级浮屠”指的是七层塔。在佛教中,七层佛塔是最高等级的佛塔。浮屠就是佛塔,是音译过来的。佛塔起源于古印度。在公元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没有“塔”,也没有“塔”字。当梵文的stupa与巴利文Thupo传入我国时,曾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直到隋唐时,翻译家才创造出了“塔”字,作为统一的译名,沿用至今。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在宋朝之前,“七级浮屠”一词单独出现于各种中国史料中,直到明朝以后,才与“救人一命”连用,且多出现于明清小说中。吴承恩在《西游记》中说,“行者道:“你既怕虎狼,怎么不念《北斗经》?”三藏正然上马,闻得此言,骂道:“这个泼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卷:“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若说报答,就是为利了,岂是老汉的本念!”

在古印度文化中,“七”是最殊胜的字,被看成是神圣的象征,表示数量之无限,引申为全部、周期、完美、圆满、彻底解脱之含意。塔一般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塔的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也有六角形、十二角形、圆形等形状。我国常见的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按类型可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建塔功德很大。造浮屠佛塔被视为建功德的事。佛塔浮屠还被佛教视为宝物和法器,如四大天王中的多闻天王(即毗沙门天),手中持的宝物就是浮屠宝塔。

《西游记》将毗沙门托塔形象移到了唐初名将李靖身上,成了有名的“托塔李天王”。

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指的就是七层塔,救人一命的功德比建造七层的佛塔还要大。

那“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什么意思呢?地狱我们不陌生,中国讲十八层地狱,基督教也讲地狱,在地狱里我们要受无量无边的痛苦。《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说,地狱有无间地狱、阿鼻地狱等等,里面的酷刑惨不忍睹,一时一刻也不间断。然而,地藏菩萨发下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舍己为人”, 如果牺牲自己可以解救更多的人,那么宁可牺牲自己,它表示一种敢为别人牺牲,一种经世济民的精神,也是一种勇猛精进、拯救人心、改造社会风气的精神。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在周星驰的电影里,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句台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比如经典片《大话西游》里面出现过,甚至在电影《功夫》中的插曲名字就叫《我不入地狱》。

《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是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里收录的一篇文章,里面写道“牛惯做牺牲,可以显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

一位大将军和一位高僧对话。

将军问:您死了之后会到哪儿?

高僧回答:地狱。

将军吃惊:您是高僧,为何会下地狱呢?

高僧:我不入地狱,谁去教化你们这些人呢?

众生中最苦恼最痛苦者,应是地狱众生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代表着一种大慈大悲、众生一体的精神,哪里最苦,就到哪里去。地狱当然是最苦的地方了。所以菩萨去地狱里度极重罪的众生,这是佛法慈悲观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